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0
  

  • 全选
    |
    专论
  • 刘相邑,任志刚,胡小波,余祖江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肝病是我国主要慢性病之一,延缓甚至逆转其病程是一项重大挑战。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慢性肝病防治的靶点。目前,交感神经消融术已应用于多种疾病,这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一项重要的消融技术,依托纳秒脉冲电场实现消融的纳秒刀具有独特优势,可能成为慢性肝病的潜在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交感神经兴奋与慢性肝病的联系、去交感神经用于疾病治疗的进展、脉冲电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了使用脉冲电场防治慢性肝病的可行性,并对脉冲电场应用于慢性肝病治疗的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和总结,以期为脉冲电场治疗慢性肝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董延钊,邹晓迪,周伟杰,刘振锋,陈永刚,吴斌,卢荟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8-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秒脉冲电场 (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 nsPEF) 是一种新兴的电消融技术,通过在极短时间内施加高强度电场,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电穿孔、钙离子内流和活性氧堆积,进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通路激活。本文综述了 nsPEF 在肿瘤电消融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在细胞层面和分子水平上的具体效应,包括内在和外在凋亡途径、坏死、自噬以及免疫应答通路。研究表明,nsPEF 通过多种机制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尽管 nsPEF 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参数优化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未来研究应继续探索 nsPEF 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应用,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开发更加综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升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 陈璐艳,洪良杰,王宝华,孔海莹,陈永刚,吴斌,陈新华,傅佩芬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将纳秒脉冲电场 (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 nsPEF) 用于微创消融羊乳腺部位,探索脉冲电场消融对于乳腺组织的安全性。方法 取 3 只成年正常雌性山羊,局部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应用纳秒脉冲肿瘤消融系统连接的电极针经皮穿刺乳腺组织内进行消融。观察消融过程中实验羊的生命体征变化,检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血液指标,采集乳腺消融部位超声影像,并进行病理取样,对比乳腺组织消融前后的病理变化。结果 nsPEF 技术在局麻下对羊乳腺消融过程顺利,手术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不良反应,未观察到消融期间乳腺腺体周围肌肉的震颤与收缩。术后定期随访,超声检查发现消融效果明显,血液检查提示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消融区域呈现凋亡坏死,非消融区域组织形态正常。结论 nsPEF 技术对羊乳腺消融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在临床前大动物上进行微创消融操作是可行的。
  • 周伟杰,董延钊,邹晓迪,伊方昱,陈永刚,吴斌,Ahmad Alhaskawi,卢荟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9-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生理过程,涉及多阶段的生物反应,包括止血、炎症、增生和重塑。近年来,纳秒脉冲电场 (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 nsPEF) 因其在细胞和组织修复方面的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展现出在促进伤口愈合中的应用前景。本综述系统总结了 nsPEF 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探讨了 nsPEF 对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抗炎与抗菌作用的促进,以及其通过电穿孔效应增强药物和营养物质摄取的能力。尽管 nsPEF 在临床应用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初步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能够显著加速急性和慢性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率。然而,关于不同强度、频率和电场作用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伤口类型的适用性和长期安全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优化 nsPEF 的使用参数,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董萱,赵寅,陈新华,包祺赵寅,陈新华,包祺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24-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肤瘢痕是创面生理修复过程的结果,其中病理性瘢痕 (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由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活动和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引起,涉及多种细胞和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针对病理性瘢痕的现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注射激素、放疗、外部治疗、激光、冷冻和手术等,但效果有限。纳秒脉冲电场 (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 nsPEF) 技术作为新兴的非热生物电治疗手段,通过超短脉冲电能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对治疗区域有选择性,对周围组织损伤小。nsPEF 在皮肤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治疗中显示出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瘢痕治疗方面,nsPEF 技术理论上可以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及软化细胞外基质改善组织愈合并减少瘢痕。此外,nsPEF 技术可以通过抗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以及影响相关信号通路减少瘢痕形成,但其具体效果和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将聚焦于 nsPEF 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案优化及治疗参数,验证其在病理性瘢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研究论著
  • 冯庆敏,陈钰,李帅,胡樱子,刘永志,谢勤岚,刘胜林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3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微创手术机器人末端器械进入人体后接收由钢丝绳传递的电机动力时,其动力学模型较难获取的问题,对绳驱动微创手术机器人动力学进行建模和仿真。方法 首先对手持微创手术机器人的绳驱动结构进行绳轮传动系统的分析,得到驱动轮力矩与从动轮力矩之间的关系,再对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末端关节结构进行简化并进行动力学建模。针对建立的绳驱动微创手术机器人完整动力学模型,利用 ADAMS 对绳驱动微创手术机器人进行仿真分析和夹持力测试实验。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理论驱动力矩与仿真的驱动力矩基本相同。在夹持力测试实验中,将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得出模型的最大误差为 0.265 N (1.5%),表明本研究模型在提高精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本研究模型解决了绳驱动手术机器人由于钢丝绳的特殊性质导致的建模困难等问题,为主从一体式手持手术机器人夹持力感知提供了理论基础。
  • 纪志峰,陈姝,于健伟,耿向南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38-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7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解决口腔综合治疗台使用时水路漏液和气路漏气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和微信小程序的口腔综合治疗 台监测调控系统。方法 在口腔综合治疗台内部署漏液传感器,在空压机处搭建监测调控模块监测设备内部漏液和空压机电 机的温度、电流、启停等参数,并实现空压机自动切换;云平台获取数据后进行存储和页面展示;移动终端选用微信小程 序用于全时段状态查询和发送控制指令。结果 对本系统进行验证,设置不同漏液环境和模拟空压机异常状况,可得报警触 发合格率达100%。系统应用后,漏液发现-解决耗时、漏气发现-解决耗时、空压机启动频率差和巡检耗时较系统应用前缩 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月平均报修次数下降40.11%,表明本系统在辅助工程师维修、巡检以及故障预 警3个方面均有显著作用。结论 该系统能对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水路和气路异常及时预警,为事后故障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保障临床诊疗活动有序开展的同时,大大减少工程师处理故障所需的时间,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与推广意义。
  • 徐舒宁,桂志国,尚禹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44-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脑部血流微循环、血压与脑自动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招募20例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完成4组实验任务:直立倾斜任务、大腿袖带加压任务、主动站立任务和蹲立任务,以引发脑部毛细血流和血压的同步变化。采用漫射相关光谱测量脑血流,利用指尖描记血压技术实时记录血压,并通过取整算法匹配两者数据频率,以确保数据处理一致性。此外,设定反应时间、反应变化率、积分等指标,定量评估血流与血压的动态变化。结果 主动站立任务中,血压与血流呈现显著强正相关(r=0.65,P=0.036),而其他任务相关性均不显著;所有任务中血压调节速度均快于血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腿袖带加压任务差异最显著(t=8.926,P<0.001);积分分析显示,大腿袖带加压(r=0.55,P=0.016)和主动站立任务(r=0.45,P=0.022)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些发现提示血压调节系统具有更快的响应特性。结论 本研究通过多任务范式分析了血压与脑部血流的关系,可为量化脑血流自动调节提供实验依据,为未来对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量化研究提供先验性的参考。
  • 刘昶权,张国明,罗育虹,黄进弟,罗灿伟,蔡水江,邓西龙,潘越峻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50-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比较多功能空气消毒机与紫外线消毒对急诊抢救室空气净化及消毒效果,为降低急诊抢救室医院感染提供相关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我院急诊抢救室发热查因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消毒方法使其分别进入多功能空气消毒机组(n=30)和紫外线消毒组(n=30),检测2组空气中的颗粒物[PM0.3(空气中直径≤0.3 μm的颗粒物,其他依次类推)、PM0.5、PM1.0、PM3.0、PM5.0]浓度,并观察2组空气净化效果(患者入室后0、15、20 min时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结果 消毒前,2组PM0.3-1.0、PM1.0-3.0、PM1.0-5.0、PM3.0-5.0颗粒物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多功能空气消毒机组的PM0.3-1.0、PM1.0-3.0、PM1.0-5.0、PM3.0-5.0颗粒物浓度均低于紫外线消毒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内比较发现:紫外线消毒组消毒前、后PM0.3-1.0、PM1.0-3.0、PM1.0-5.0、PM3.0-5.0颗粒物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功能空气消毒机组消毒后PM0.3-1.0、PM1.0-3.0、PM1.0-5.0、PM3.0-5.0颗粒物浓度均较消毒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菌落总数比较:消毒后患者入室后15、20 min,多功能空气消毒机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均明显低于紫外线消毒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杀菌率比较:在患者入室后15、20 min时,多功能空气消毒机组的杀菌率均明显高于紫外线消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功能空气消毒机对急诊抢救室的空气净化效果和空气消毒效果优于紫外线消毒,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 吴双豆,柏艳红,唐中才,郭建康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出一种多模态超声诊断方法,将深度学习与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现更高精度的疾病诊断。方法 研究首先引入边缘感知理念,提出了一种图像分割网络框架;通过训练得到图像分割模型,并对多模态超声图像进行预处理;再以支持向量机为基分类器,结合多模态超声图像的自身特征建立多个基分类器;最后根据信息熵、离散度以及均值方差比确定基分类器的系数,得到融合后的多模态超声诊断结果。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深度学习方法进行的多模态超声成像诊断模型的诊断准确度达到了 95.78%,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 4.23% 和 4.50%,F1 得分达到了 0.93,Kappa 统计量达到了 0.92,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多模态超声诊断方法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帮助医师确定患者患病情况。
  • 邢彦,牛亦婷,杜星语,张同梅,田翠孟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6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引导下摆位误差对肺癌患者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 选取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IMRT的3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CBCT数据共175次。对每例患者的多次摆位误差进行均值计算,获取X(左右)、Y(头足)、Z(升降)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值,重新设定此平均值为治疗中心生成模拟计划,并将获取的剂量学数据(包括靶区及危及器官)与原始计划进行比较,研究摆位误差对肺癌IMRT实际照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X、Y、Z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7±2.67)、(0.80±3.39)、(-0.13±2.23)mm。其中,Y方向摆位误差大于5 mm的比率占比最高,达17%。原始计划与模拟计划比较,计划靶区的D98%(98%的靶区体积接受的最小剂量,其他依次类推)、D95%和D2%对应处方剂量的百分比分别为98.66%±0.52%、100.29%±0.43%、106.71%±0.71%,对比模拟计划的89.84%±1.82%、96.50%±1.06%、107.33%±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危及器官中脊髓D1 cc(器官接受1 cc体积照射的最大剂量)和Dmax(最大剂量)分别较原始计划剂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心脏[V30(器官接受至少30 Gy剂量的体积百分比,其他依次类推)、V40、Dmean(平均剂量)]、双肺(V5、V20、Dmean)、食管(V30、V50、Dmean)、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等危及器官的模拟计划靶区计量学参数与原始计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BCT可测量肺癌IMRT中的摆位误差,摆位误差可对实际放疗计划产生剂量学影响。临床实践工作中可针对CBCT测量的误差值进行调整来缩小摆位误差,降低其对实际放疗计划的影响。
  • 夏杰峰,胡宇,张晟,涂玲,张颖,张伟硕,司超增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66-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摆脱传统的危急值被动监管模式,构建基于知识库的医院危急值智能管理平台,提高危急值管理效率,减少医疗隐患。方法 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运用C/S架构和Oracle 11g数据库实现平台部署,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采用Web Service接口和消息平台进行加密传输。选取平台上线前(2023年1—6月)及上线后(2024年1—6月)的数据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分析危急值数据验证平台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危急值上报耗费时长、假阳性率、临床响应时间和电子病历危急值缺失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处置率和上报及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基于知识库构建的医院危急值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危急值全流程的统一管理,显著改善了危急值管理指标,为患者诊疗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医疗保障。
  • 袁西霞,于浩,石增霞,田宗梅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73-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医院多系统集成架构下,实现对个人数字证书的统一管理,提高医院多个业务系统用户数字证书授权工作效率和准确率。方法 利用OA流程和集成平台主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字证书的规范申领和统一授权,搭建医院数字证书管理体系,实现多系统集成架构下的数字证书统一授权、最小化授权。结果 应用平台授权后的证书绑定时间为74.02[57.45,89.32] s,明显低于单业务系统授权的证书绑定时间318.58[298.76,337.65] 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利用医院集成平台主数据管理实现数字证书的统一授权,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率,值得推广借鉴。
  • 刘伟,邓刚,傅扬,钟加伟,赵潇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77-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医疗设备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对医院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保障能力与服务意识,并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PC端、微信小程序为媒介,对接固定资产系统、设备维护运营系统等院内系统,成立一站式服务调度中心,规范医疗设备报修和维护流程,实现医疗设备规范化、优质化管理。结果 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上线后,设备报修响应时间、维修时间、配件申请时间均较平台上线前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满意度较平台上线前有所提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提供了一种先进的综合性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可实现医疗设备自进院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值得推广借鉴。
  • 曾闻如,刘盾,王金毅,邱春冬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84-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一款医疗设备在线验收系统,提高医疗设备验收材料质量和验收工作效率。方法 采用Vue框架、 ElementUI组件库、JavaScript、HTML、CSS等技术进行系统前端设计开发;基于Oracle数据库,使用Java语言、Spring MVC框架、MyBatis框架等进行系统后端数据库的设计与数据存储;选用HTTPS协议、安全隔离网闸硬件保障数据传输与 交互安全,实现设备到货登记、验收资料的上传审核、定期维护保养执行情况的提醒跟踪等功能。结果 系统上线后,资料 审核时间由(31.05±6.28)d缩短为(6.62±4.57)d,验收完成时间由(44.30±7.35)d缩短为(13.42±6.34)d,约定时 间到货率由67.78%提高至97.78%,验收资料完整率由60.00%提高至91.1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 Oracle数据库的医疗设备在线验收系统可规范医疗设备验收流程中供应商和工程师的工作职能,保证验收材料的完整性及 可追溯性,提高验收工作效率。
  • 潘燕君,孙静,张倩,冯靖祎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90-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不同的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经皮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为遴选采购和临床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最终惠及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某三甲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的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及其1年内随访数据。根据DCB品牌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使用SeQuent Please DCB)、A产品组、B产品组和C产品组。对比4组患者的主要结局指标[12个月内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和次要结局指标(30 d非计划重返率、补救性置入支架率、心肌酶谱异常率)。结果 共纳入患者693例,其中对照组142例,A产品组170例,B产品组250例,C产品组131例。相较于对照组产品,A产品(OR=3.43,95%CI:1.39~8.45,P=0.007)、B产品(OR=2.45,95%CI:1.01~5.91,P=0.047)、C产品(OR=2.88,95%CI:1.12~7.37,P=0.028)对患者12个月内TLR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产品,A产品(OR=10.71,95%CI:1.32~87.20,P=0.027)对患者30 d非计划重返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3种产品相较于对照组产品对补救性置入支架率、心肌酶谱异常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产品可能会增加患者12个月内TLR的发生率。A产品可能会提升患者30 d非计划重返率。本研究结果支持DCB无类效应这一主流观点,强调对不同DCB进行全生命周期内的头对头比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 谢峰,王宇坤,王晓龙,侯艺威,郭米嘉,白玫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9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集中管理模式下排队论M/M/C模型输入数据选取精度对监护仪合理配置数量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1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医嘱时长作为监护仪实际使用时长,按照11个病区合并计算(组别1)、内外科分别 合并计算(组别2)、各病区独立计算(组别3)设立对比组别,建立排队论M/M/C预测模型,结合护理要求和排队系统等 待时长曲线推测监护仪配置数量预测区间,分别对比3个组别的预测区间与实际配置数量差异值。结果 组别1模型预测差 值最大(最大差值为7.84台,最小差值为2.45台),组别2模型预测差值次之(最大差值为6.73台,最小差值为2.27台), 组别3模型预测差值最小(仅有4个病区存在差异,差值为1或3台)。3组差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0.768) , (P<0.001) ),组别3模型预测差值与组别1和2的模型预测差值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别1和2模型预测差值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65)。结论 输入数据选取精度因素对排队论M/M/C模型预测准确性具有一定影响,各医疗机构 在利用排队论模型测算配置数量时,应尽量提高数据选取精度,按最小病区单元选取输入数据,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结 合临床实际情况浮动实际配置数量,提升配置数量合理性。
  • 阳广照,杨青,张海燕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02-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医院采购资金使用效能,提升医院大型设备配置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及学术影响力,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及 患者负担,实现医疗设备购置准入的精益化管理,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从临床、医工、财务及专家4个角度分析 设备购置准入评价思路及方法,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为例,基于卫生经济 学构建设备购置准入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取现场调查、量化指标等次、物元模型分析、综合评价评分、多项式回 归模型等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综合分析。结果 形成了一套基于临床角度、医工角度、财务角度及专家角 度四方视角的DSA设备购置准入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为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准入管理找到抓手及方向。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大型设备购置准入评价思路、算法及方法,能够对各公立医院规范和做好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准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林子瑄,徐恒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09-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信息化技术优化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提升采购管理的精细化与规范化水平。方法 通过梳理设备 采购管理流程,提出信息化技术在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搭建医疗设备采购信息化系统并阐述信息化技术在 医院采购流程中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分别选取系统应用前后的50个采购项目,对比其采购周期、采购流程准确率和供应商优质率来验证系统应用实效。结果 实行基于医疗设备采购信息化系统的精益管理后,采购周期由(67.50±7.71)d缩短至 (39.50±14.58)d,采购流程准确率由70.00%提升至92.00%,供应商优质率由68.00%上升至92.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探索并构建医疗设备采购信息化系统是推动医院采购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优化采购流程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有重要意义。
  • 杨惠雯,范科鸣,玄熠,郭凤英,王若佳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16-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智能健康医疗领域专利信息,度量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探讨该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态势。方法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中获取建库起至2023年12月31日的智能健康医疗类专利,对专利申请量时间趋势、申 请人类型分布及地区布局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共现网络和BERTopic主题聚类方法对专利技术主题及其阶段演进 态势进行深入剖析。结果 我国智能健康医疗领域专利的申请量呈指数型增长,从1988年首项专利申请到2023年该领域累计 申请12217项专利;可划分为萌芽探索期(1988—2010年)、稳步成长期(2011—2015年)、快速崛起期(2016—2020年)和创新繁荣期(2021年—)4个时期。第一申请人的地区、类型差异明显。关键技术主要集中于G16H(医疗保健信息学) 和A61B(诊断;外科;鉴定)领域。常见主题包括人工智能系统、AI识别、存储介质、机器学习、推荐模型、心血管疾 病与心理疾病以及CT图像处理。技术演进态势上,A61B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从萌芽探索期、稳步成长期、快速崛起期到创新繁荣期,相关专利主题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由早期聚焦的临床实践应用,逐步渗透到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多个领域。结论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健康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形成并加速发展。未来,智能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可从政策导向、科研投入、人才储备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推动,以实现健康医疗领域生产力 的进一步革新与升级。
  • 李瀚豪,王乃震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24-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国内远程医疗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 献,运用VOSviewer V1.6.18对文献特点、研究主题和前沿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整体呈上 升趋势,期刊分布较分散,未形成高水平的核心作者集群,机构间合作关系不紧密。远程医疗的临床应用以心电监测、胎心监护、慢病管理和智能化诊疗为主,逐步走向智慧化。该领域研究热点包括远程手术、远程超声、远程康复和辅助诊断等,远程会诊、心血管疾病、慢病康复和高危妊娠是该领域的应用重点。结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丰富了远程医疗的临床应用,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远程医疗融合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服务临床的潜力巨大。
  • 蒋明清,吴语丝,阮江海,罗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32-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小脑梗死患者基于静息态脑电脑网络连接的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潜在关系。方法 对37例小脑梗死患者 (小脑梗死组)和40例健康个体(对照组)个体静息状态脑电图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划分频段:delta(1~4 Hz)、theta(4~8 Hz)、 alpha(8~13 Hz)、beta(13~30 Hz)和gamma(30~45 Hz)。通过相位同步分析计算相位锁定值,构建电极导联连接矩阵, 计算网络属性参数(小世界指数、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全局效率和最短路径长度),并评估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小脑梗死组在delta和gamma频段的功能连接均显著增强(P<0.05),在alpha和beta频段均显著减弱 (P<0.05)。在delta 频段,小脑梗死组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和聚类系数显著增加(P<0.05),小世界指数和最短路径长度显著降低(P<0.05); 在alpha和beta频段,小脑梗死组在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和聚类系数显著降低(P<0.05),在最短路径长度均显著增加(P<0.05),gamma频段,小脑梗死组的局部效率和聚类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脑梗死组认知功能量表评分与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和聚类系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最短路径长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小脑梗死患者静息态脑网络连接和网络属性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为探索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 马光明,吴海波,樊秋菊,于勇,于楠,段海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38-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深度学习迭代重建(Deep Learning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DLIR)算法对胸部CT图像质量和噪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60例胸部CT检查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A组)、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40%(B组)、 DLIR-中等强度(C组)、DLIR-高强度(D组)算法重建图像。测量4组图像肺组织、主动脉、肌肉、胸椎、空气的CT值和 SD值,并计算各组织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2名医师采 用双盲法对图像噪声、伪影和诊断信心、整体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 4组图像肺组织、主动脉、肌肉、胸椎、空气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噪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建算法对图像噪声有明显影响。 4组图像各组织的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的SNR和CNR最高,A组的最低。2名医师的主观评分一 致性较好(0.781<0.884) 4组图像的图像噪声、伪影和诊断信心、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组的主观评分高于A、B组,C组与D组之间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IR算法可以降低胸部CT图像噪声,提供更高的图像质量,增强医生的诊断信心,具有较大的降低辐射剂量潜能。
  • 综述
  • 赵麟茜,陈星,余启文,王菲,程珍珍,张冯江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44-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丙泊酚是临床最常用的静脉麻醉剂,广泛应用于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等医疗环境中。但丙泊酚应用过量或不足均会 引起围手术期及长期不良反应,因此,能够直接、无创、可靠监测丙泊酚血药浓度的手段十分重要。区别于其他静脉麻醉 剂,丙泊酚具有非常高的蒸汽压。丙泊酚的高蒸汽压使其能够在呼出气中被检测,且其呼出气浓度可以反映血药浓度,这 使得无创监测丙泊酚血药浓度成为可能。本文就不同呼出气丙泊酚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了目前该技术存在 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丙泊酚、提升麻醉安全性及优化相关监测技术提供 参考。
  • 马蓉,王传池,贾广,乔海法,刘力,杨晓航,刘奇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51-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针仪是通过毫针尾端带电,叠加针刺效应与电刺激效应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器械,具有参数连续可调、兴奋 性强、临床重复性好的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随着现代技术不断革新,对电针仪原理参数不断探索并研发新型电针仪。 电针仪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对治疗各类痛症、神经退行性及功能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电针仪的原 理、参数及类型,对近5年相关文章和专利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现有各种电针仪的特点,总结规律思考创新, 为电针仪的研发提供参考。
  • 杨媛,高平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58-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可合并多种非运 动症状。约33%~46%的PD患者合并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RBD是 PD的关键前驱症状之一,其早期出现为P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了机会。相较于常规MRI序列基于脑结构的研究,静 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从脑功能网络层面探索PD合并RBD(PD RBD)患者的神经病理机 制,为其诊断及治疗寻找影像学靶点,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发展并节约治疗成本。本文通过总结rs-fMRI的各 种分析方法在PD RBD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 RBD的精准诊疗提供参考,推动PD RBD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 肖昆琨,吴国柱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64-1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睾丸扭转即精索及其内容物扭转,是一种泌尿系统急症,早期评估有助于及时干预,以防止睾丸坏死。常规超声 (Ultrasound,US)是诊断和评估睾丸疾病的首选,尽管US对睾丸扭转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US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 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及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如超声造影、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的兴起,弥补了US在诊断睾 丸扭转中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介绍这些超声新技术在睾丸扭转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并分析对比不同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为 临床医生在睾丸扭转的诊断中提供更多元化、精准化的技术参考。
  • 何变红,武志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70-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微血管侵犯 (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HCC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目前,MVI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来 确诊,然而是一种有创方式。在术前无创预测MVI有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和提高预后。近年来,研究者利用影像组学及深 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方法对HCC MVI的预测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方法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预测HCC MVI的准确 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本文从近年来基于影像组学和DL预测HCC MVI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以期 为临床实现精准无创预测手段提供参考,助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推动肝癌诊疗技术发展。
  • 设备维修
  • 刘帅蓬,孔凡洋,张征,郑光召,郭跃信,韩滨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4): 177-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某医院瓦里安EDGE型直线加速器2017—2023年的运行和故障维保记录,探寻该类加速器的故障特性 和规律,以期在后续使用中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停机时间,为同类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瓦里安Truebeam平台软硬件系统,参考瓦里安随机附带的技术手册及设备内部软件系统框图,结合系统故障代码ID和硬件结构,本研究尝试提出一种系统模块的故障分类方法,将故障分为:(Ⅰ)STN(Stand Node Subsystem)模块故 障;(Ⅱ)BGM(Beam Generation and Monitoring Subsystem)模块故障;(Ⅲ)COLL(Collimation Subsystem) 模块故障;(Ⅳ)XI(X-Ray image Subsystem)模块故障;(Ⅴ)PU(Positioning Unit System Subsystem)模块故 障;(Ⅵ)COUCH(Couch Subsystem)模块故障;(Ⅶ)SAFETY相关模块故障;(Ⅷ)COLLING相关模块故障; (Ⅸ)WS(Work Station & Software)相关模块故障。通过对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故障类型、发生频率、维修策 略及预防措施。结果 故障分布具有时间规律性,设备开机阶段故障率较高;季度负荷量在4000~12000人次间故障率与 设备负荷量呈正相关。COLL故障占比最高,尤其是多叶光栅(Multi-Leaf Collimator,MLC)相关故障。此外,机械 磨损和电气故障是导致部件更换的主要原因。结论 瓦里安EDGE型直线加速器设备性能输出平稳,是一台成熟的加速器 设备,设备在开机阶段故障率最高。Ⅲ类COLL系统故障占比最高,此类故障中MLC故障较多,维保时应重点关注。机械磨损和电气故障是导致设备需要更换零部件的主要原因,须定期检查关键部件状态。叶片马达、叶片Nut等常规零备件应在设备使用现场保留,以提高设备维保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