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卢岩, 潘黎姿, 严舒, 陈娟, 欧阳昭连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分析脑机接口全球临床试验注册概况,为该技术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基于ClinicalTrials.gov中的脑机接口相关临床试验注册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注册数量与年度变化趋势、国家分布及国际合作情况、申办者类型与国家分布、研究类型及招募情况、适应证分类及其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 截至2024年10月,全球共注册194项脑机接口相关临床试验,注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所有开展临床试验的国家中,美国以80项位居首位,其他国家均未超过20项,国际合作临床试验仅3项。申办者中约一半(48.7%)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美国申办者数量最多。所有临床试验中,约九成(88.1%)为干预性研究,约四成(38.1%)已完成,近三成(26.3%)招募人数少于10例,几乎全部试验受试者招募不设性别限制且包括成人。脑机接口相关临床试验集中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和治疗,主要适应证包括卒中、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四肢瘫痪等。结论 脑机接口全球临床研究活跃性不断提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 专论
    卢岩, 王建波, 陈娟, 欧阳昭连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分析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CTR)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临床试验数据,展现全球及中国竞争格局。方法 在两个数据库中检索采集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临床试验数据,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注册数量、国家或城市、临床试验机构和申办者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ClinicalTrials.gov的临床试验注册数据,全球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临床试验共582项;60个国家中,美国233项,中国71项,其他国家均不到30项;超过两千家临床试验机构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表现突出;305个申办者中,55.74%是高校/医院,27.54%是企业,美国122个申办者开展了269项临床试验,表现活跃。基于ChiCTR的临床试验注册数据,中国该领域临床试验共97项;29个城市中,上海40项,北京26项,其他城市均不到10项;76家临床试验机构和45个申办者中,均是北京、上海数量最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参与度高。结论 全球及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临床试验注册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与美国尚存在差距,国际多中心合作有待加强。
  • 综述
    严舒, 陈娟, 卢岩, 欧阳昭连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分析脑机接口领域研究的学科与知识组成及变化趋势,为领域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跨领域合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法计算领域学科交叉指标,并通过统计分析进行趋势判断。结果 脑机接口领域研究的学科丰富度持续上升,不同学科的知识浓度不同。医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工程技术和生理学是知识组成的主要来源学科,其中医学和心理学占比有所下降,而计算机科学的占比显著上升,人文社科学科知识内容涉及较少。结论 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脑机接口的研究已从基础机理研究向技术开发与算法迭代转变,计算机学科和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在本阶段凸显,是跨学科知识架构的关键。在未来随着技术向临床转化与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临床科学与社会学或将受到更多关注。
  • 综述
    洪保安, 杨璐, 易成奇, 文啸天, 杨子豪, 齐乐原, 张宁
    录用日期: 2025-01-14
    在现代医疗领域,射频超声刀凭借其可以同时输出射频和超声两种能量,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微创手术中的重要能量器械。目前射频超声刀应用广泛,国内相关综述较少。本文总结了目前射频超声刀的结构原理、应用场景和革新方向,对射频超声刀的前景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为射频超声刀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 研究论著
    邢彦, 牛亦婷, 杜星语, 张同梅, 田翠孟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探讨锥形束 CT(CBCT)引导下摆位误差对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IMRT) 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 选取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 IMRT的35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CBCT数据共175 次,对每位患者的多次摆位误差进行均值计算,获取X(左右)、Y(头足)、Z(升降)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值,重新设定此平均值为治疗中心生成模拟计划,将获取的剂量学数据(包括靶区及危及器官)与原始计划进行比较,研究摆位误差对肺癌调强放疗实际照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X、Y、Z 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17±2.67)mm、(0.80±3.39)mm、(-0.13±2.23)mm。其中Y方向摆位误差大于5mm的比率占比最高,达17%。原始计划与模拟计划比较,靶区PTV D98、D95和D2分别为(98.66±0.52)% 、(100.29±0.43)%、(106.71±0.71)%对比(89.84±1.82)%、(96.50±1.06)%、(107.33±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危及器官中脊髓D1CC和Dmax分别较原始计划剂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心脏(V30、V40、Dmean)、双肺(V5、V20、Dmean)、食管(V30、V50、Dmean)、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等危及器官的模拟计划靶区计量学参数与原始计划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应用CBCT可测量肺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摆位误差可对实际放疗计划产生剂量学影响,临床实践工作中可针对CBCT测量的误差值进行及时调整来缩小摆位误差,降低对实际放疗计划的影响。
  • 研究论著
    罗浩, 李华康, 王飞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构建基于多模态诊疗数据的心血管疾病专病库,提升临床数据使用效率,辅助心血管内科开展专病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法 通过以Hadoop为基础的大数据与NLP和CV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心血管内科的多模态数据进行汇聚与治理,并开发专病库功能,为其提供数据支撑服务。结果 心血管疾病专病库集成了1999年至今的120多万患者数据,包括6411万多条药品医嘱、1389万多条门诊病历、75万多条入院记录、2亿多条检验记录、763万多条检查记录和123万多条体检报告。推动心血管疾病专病库的建设与应用,提高了临床研究手段与应用水平,并使临床数据的应用效率由20%升至90%以上,效果明显。截至目前,已基于该专病库发表SCI论文8篇,进行国内外学术报告6人次。结论 多模态诊疗数据的心血管疾病专病库提升了科室诊疗水平和科研成果产出,在其应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研究论著
    卢如意, 孙静, 张倩, 金以勒, 王之晨, 冯靖祎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主客观结合的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评价指标体系,为医疗机构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企业座谈、小组讨论、临床调研等方式方法拟定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及二级指标组合权重。结果 通过各级指标层次单排序及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本文最终构建了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22个二级指标。结论 本文所构建的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评价指标体系,专家积极性好、参与度强、权威程度高,可为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国内外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临床应用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研究论著
    王月乔, 刘艳红, 苏逸飞, 冷继峰, 丁杰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多中心、多用户参与的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以期为生物样本库的未来发展提供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依据样本库相关标准和法规,系统采用包含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用户层的技术架构,对接多个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部署样本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储空间、设备耗材、共享平台、移动应用等多个功能模块,保证样本信息管理及应用的便捷高效、完整、安全和可追溯性。结果 实施该系统后,非组织样本、组织样本的入库时间以及知情同意书的录入时间分别显著减少了35%、30%和62%,这些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样本的出库量提升了22.3%,样本共享的效率和范围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 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不仅提高了样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样本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设备维修
    何海, 陈伟
    录用日期: 2025-01-14
    本文通过对我院放射治疗模拟机(HMD-IB型)的控制系统原理及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工作原理分析,结合几例基于PLC控制下运动系统的典型故障维修处理,探讨了维修方法和技巧在排除该设备故障过程中的应用;总结了在维修故障过程中,观察故障现象仔细、分析思路清晰、判断故障准确、快速恢复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性;达到既节约维修时间及成本,又保障科室放疗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并为同行工程师维护PLC控制下的运行系统故障时提供参考意见;探索性提出医工在新技术发展应用下如何适应维护智能医疗设备的思考问题。
  • 研究论著
    司超增, 胡宇, 夏沁芳, 殷庭宇, 石琦, 李勇, 张伟硕, 夏杰峰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构建肺功能检查全流程数智化管理系统,以优化患者检查流程,减少人工录入时间,提高临床诊疗效率,并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设备效能优化。方法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现有肺功能检查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临床业务需求和患者诊疗需要,应用JAVA语言和Oracle数据库,基于Tomcat和Nginx构建了一个B/S架构的肺功能检查系统,实现了肺功能检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研究选取系统上线前一年内(2021年06月至2022年05月)肺功能检查数据作为对照组,选取系统稳定运行后一年内(2023年06月至2024年05月) 的数据作为实验组。通过对照患者预约等待时间、检查耗费时间、运营成本、年回报率及设备利用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估肺功能检查系统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预约等候时间减少2.15天,检查等候时间缩短27.05分钟,检查耗费时间缩短10.89分钟(P<0.001);此外,设备年运营成本降低2.47万元(P=0.037),年回收率提升71.06%(P=0.029),设备利用率提升9.34%(P=0.044)。结论 肺功能检查全流程数智化管理系统显著优化了检查流程,提高了设备效能,使检查结果的共享和临床数据的应用更加便捷,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论著
    李娜, 余遥, 刘尚昆, 代恒茂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探索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可追溯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麻精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借助二维码技术,通过流程重构和信息整合,以智能药柜为信息媒介,在药库、药房、手术室全面部署麻精药品智能管理终端,完成麻醉科、HIS系统、手麻系统、医技工作站、药房工作站信息对接,实现麻精药品全流程可追溯闭环管理。结果 方案实施后,麻醉医生领/还药时间、麻醉护士管理麻精药品的时间、单支药品追溯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医生满意度由(86.47±6.34)分提高至(94.11±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二维码技术联合智能柜的麻精药品管理模式便捷高效,提升麻精药品精细化管理和安全用药水平,提高了麻醉医生对麻精药品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研究论著
    桑维淼, 张帅
    录用日期: 2025-01-14
    由于医疗设备运行环境复杂,运行状态数据中存在较多干扰因素,影响设备状态监测精度。因此,提出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医疗设备异常运行状态监测方法。利用传感器采集多源医疗设备运行数据,首先计算运行状态软阈值,并确定运行状态数据的波动范围。接着,利用关联矩阵对多源医疗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进行融合。基于数据融合结果,提取数据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建立数据特征向量,实现对数据状态的特征挖掘。然后,通过计算运行状态数据特征熵值及运行状态值,判断设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最后,计算医疗设备异常状态比,以划分不同类型的异常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误报率的均值为3.25%,显示出较高的监测精度;能有效提高监测精度,降低误报率。
  • 研究论著
    王佳乐, 叶启慧, 姜楠, 杨斌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领域近10年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回顾研究历史,阐述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方法 筛选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SCI-EXPANDED子库2014至2023年发表的相关英文文献,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最终纳入10 581篇文献,该领域发文量逐年递增。中国发文量最高(4836篇),美国被引次数最高(111 945次)。首都医科大学是发文最多的机构(420篇),龚启勇是发文最多的作者(129篇),《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是发文最多的期刊(524篇)。出现频次前5的关键词是功能连接、默认模式网络、脑网络、连通性、皮层,近年来的热点关键词包括支持向量机、度中心性、机器学习、认知功能等。结论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兴趣持续增长,分析方法已由功能连接、局部一致性等向度中心性和动态功能连接等新兴技术转变。研究内容亦从探讨脑部疾病状态下的神经影像学特征,逐渐转向影像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以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与分类。未来的研究预计将聚焦于优化数据分析方法,深入挖掘机器学习技术的潜力,并拓宽其应用范围。
  • 专论
    董延钊, 邹晓迪, 周伟杰, 刘振锋, 陈永刚, 吴斌, 卢荟
    录用日期: 2025-01-14
    纳秒脉冲电场(nsPEF)是一种新兴的电消融技术,通过在极短时间内施加高强度电场,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电穿孔、钙离子内流和活性氧(ROS)堆积,进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通路,包括内在和外在凋亡途径、坏死、自噬以及免疫应答通路。本文综述了nsPEF在肿瘤电消融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在细胞层面和分子水平上的具体效应。研究表明,nsPEF通过多种机制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尽管nsPEF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参数优化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nsPEF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应用,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开发更加综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升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 专论
    周伟杰, 董延钊 , 邹晓迪, 伊方昱, 陈永刚, 吴斌, Ahmad Alhaskawi, 卢荟
    录用日期: 2025-01-14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生理过程,涉及多阶段的生物反应,包括止血、炎症、增生和重塑。近年来,纳秒脉冲电场(nsPEF)因其在细胞和组织修复方面的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展现出在促进伤口愈合中的应用前景。本综述系统总结了nsPEF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探讨了nsPEF对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抗炎与抗菌作用的促进,以及其通过电穿孔效应增强药物和营养物质摄取的能力。研究表明,nsPEF能够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角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增强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局部炎症反应。此外,nsPEF能通过诱导细胞膜电穿孔,增加细胞对药物和信号分子的摄取,从而支持组织再生。这些生物效应共同加速了伤口的愈合过程。尽管nsPEF在临床应用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初步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能够显著加速急性和慢性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率。然而,关于不同强度、频率和电场作用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伤口类型的适用性和长期安全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优化nsPEF的使用参数,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研究论著
    尹晓冬, 成永忠, 陈洋, 闫威, 孙海滨, 李克, 曾凡高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对Ruedi-AugowerⅡ型Pilon骨折Dicom格式CT数据开展AI识别应用研究,探讨AI软件识别定位的精准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4年8月Ruedi-AugowerⅡ型Pilon骨折Dicom格式CT数据20例,其中左踝11例、右踝9例,AO-B型5例、C型15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68岁。数据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依次阅片,识别出每例数据中需要复位的骨折块并编号,测量每一骨折块距离正常解剖位置在X轴(内外)、Y轴(上下)、Z轴(前后)上的位移、旋转角度等数值。随后将数据按编号依次导入团队研发的AI识别软件中,由1名低年资骨科医师使用软件识读,软件自动计算出每例数据中骨折点数量;同时生成胫骨3D骨折模型,以人机交互方式分割出需要复位的骨折块,并经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判定与人工识别的骨折块一致后,开始模拟复位操作,复位完成即自动计算出每个骨折块在X轴(内外)、Y轴(上下)、Z轴(前后)上的位移、旋转角度等数值,最终生成包含所有骨折块位移信息及骨折点数量、骨折分型信息的诊断报告。结果 20例数据,软件识别为19例AO-C型、1例AO-B型,骨折分型识别准确率为70%;人工组与软件组分割骨折块数量及大小一致,每例数据至少分割出2个关节面骨块,共计63个骨折块;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测量骨折块X、Y、Z轴位移、旋转角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AI识别软件测量Ruedi-AugowerⅡ型Pilon骨折位移信息可达到同人工测量相同的效能,验证了软件识别定位骨折的精准性;以模拟复位方式精确定位骨块空间坐标,具有开创性,可为术前规划复位方案提供指导。
  • 研究论著
    晏文, 刘凯, 尚禹, 张晓娟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漫射相关层析成像(diffuse correlation tomography,DCT)可以检测出早期组织病变诱发的血流变化。而作为层析成像,大面积接触式DCT设备需要大规模光源-探测(source-detector,S-D)阵列完成数据采集,导致设备成本升高。方法 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光开关阵列将1组S-D时分复用为8组,共覆盖8×8 cm2目标组织。每组长短距离的S-D交叉分布,形成同心圆结构,利用其对称性和对等性,保证体素获得光子的均衡性,同时扩大探测面积和深度。结果 利用该低成本DCT设备,仿体“十字型”异质物重建位置精确,形态基本完整,重建图像第二层(深度0.5-1 cm)的对比度为0.75;“管状”异质物的对比度与流速呈良好的正比关系,重建位置精确,形态完整;临床袖带加压测试实验自然状态的BFI约为加压状态的10倍,且3D图像和图像标准差也显示自然状态的血运更为丰富。结论 利用光开关的时分复用作用,该较大探测面积接触式DCT的设备成本有效降低了60%,探测深度达到了1.5 cm。实验结果也表明,该接触式DCT设备对形态各异的异质物检测能力较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检测与血流灌注异常相关的疾病。
  • 研究论著
    阎长鑫, 陈高翔, 戴相昆, 张石磊, 王海洋, 丁静静, 鞠忠建, 解传滨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利用螺旋断层加速器TQA工具对软件中三个模块进行连续性检测,观察并分析动态铅门稳定性。方法 利用Radixact自带探测器与电离室收集TQA三个模块所需数据,在Daily QA模块中利用一致性射野宽度测量值(field width constancy,FWC)与最大铅门编程误差(Maximum Jaw Encoder Error,MJEE)观测射野宽度(J01与J07)稳定性和动态铅门一致性;在Field Width - Dynamic Jaws模块利用射野宽度的伽马指数最大值(Gamma Index Maximum,GIM)和射野宽度百分比差异(Field Width Percent Difference,FWPD)完成四个射野(J42、J20、J14、J07)在对称与不对称时候射野宽度的稳定性测量;在Jaw Sweep - Dynamic Jaws模块计算时间偏差(Time Skew,TS)与相对铅门注量输出因子(Relative Jaw fluence output factor ,RJFOF)以观测射野宽度稳定性、动态铅门时间准确性、铅门动态扫描稳定性和动态铅门速度准确性。结果 Daily QA模块中J01的FWC平均为98.88%±0.67%,在正常范围95-105之内 ,且呈现较稳定状态,J07的FWC平均值99.75%±0.17%,在正常范围98-102之内 。前后铅门的MJEE随时间变化的波动范围在-0.3到0.2,平均值达到微米级别,说明前后铅门运动误差很小。Field Width - Dynamic Jaws模块中4种不同铅门宽度的十种状态随时间的变化,FW的GIM都在正常的容差0-1内,FWPD随时间也在容差-1到1之间,铅门宽度波动随时间波动较小。Jaw Sweep - Dynamic Jaws模块中铅门反应速度随时间成稳定状态,平均-0.006s±0.003s,RJFOF J20的均值0.999757±0.000557,RJFOF J14为0.999844±0.000662,RJFOF J07为0.998641±0.001008,表明注量输出因子值几乎没有改变。三个模块中相应的射野宽度都在容差范围之内,到位精度误差在微米级别,铅门反应时间极短,RJFOF值接近理想值1。结论 通过对三个模块一年数据进行分析,动态铅门随时间变化比较稳定。
  • 研究论著
    姚宁, 林忠款, 沈云明, 郑焜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通过对医学工程领域既往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态势和热点话题。方法 利用PubMed数据库和医脉动文献计量分析平台系统回顾2014年至2024年发表的医学工程研究文献,采用R包“bibliometrix”(版本 4.2.3)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检索获得医学工程相关文献共计3279篇,共计被引用2589次,2023年为发文量峰值为442篇;期刊《HELIYON》刊载相关文献最多,达到138篇;发文量排在前二位的作者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均来自美国;美国、中国均积极参与了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药物递送”等关键词是近十年来医学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高影响因子文章主题相对集中,高被引文章的主题分散。结论 本次研究全面分析了近十年来医学工程领域的热点课题及发展趋势,为从业人员了解自身定位、选择研究课题提供了有力依据。
  • 研究论著
    李龙飞, 徐婷, 韦俐, 张舒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完善骨科耗材院内采购流程,更好地完成带量采购序时任务,实现骨科耗材精细化管理,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法 以SPD系统为依托,打通各科室信息孤岛,促进流程再造,闭环骨科流程,形成骨科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利用信息工具完成带量签约组套任务。结果 骨科植入物管理规范性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消毒供应室消毒包准确性明显提高、组套式带量统计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科耗材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效率,降低了医院运营成本,保障了带量采购的顺利执行,为医院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综述
    王宁, 魏国辉
    录用日期: 2025-01-14
    辅助医疗诊断已经成为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多层神经网络、通过提取组合数据的浅层特征,实现输入到特定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尤其在捕捉病灶区域特征和揭示肉眼难以观察的细节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本文主要围绕深度学习网络在胃癌的精确自动分类、深层特征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应用展开综述,重点梳理模型基本思想、改进点;为计算机辅助诊断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患者的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带来了不同的切入点。
  • 综述
    张荣荣, 明可欣, 王冲, 张蕾
    录用日期: 2025-01-14
    血气分析在医学上应用广泛,其发展历史有200多年,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气分析方法主要为有创血气分析检测技术,尽管发展技术已很成熟,但临床使用中仍有诸多问题,如有创导致的感染、出血、监测不连续等。因此逐渐催生出许多无创血气监测技术,来弥补有创血气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足。本文对血气分析的发展历史和检测技术进行了详尽的文献学习,探讨了无创血气分析技术的发展,尤其关注到基于光学的腔衰荡激光光谱技术(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 CRDS)在无创血气分析监测技术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无创血气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 研究论著
    丁思吉, 韩兆晋, 李康睿, 王政阳, 李俊, 汪慧, 钟建平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本研究通过构建检验科成本核算模型,旨在深入分析医院检验科的运营成本,以实现更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方法 通过收集检验科免疫组、生化组的运营数据,包括各检验项目的收入和试剂成本,并计算总收入、理论成本率、实际成本率、非测成本占比,以及理论与实际成本率的偏离度,并通过偏离度与非测成本率的相关性分析两组检验项目的成本构成。结果 生化组的实际与理论成本率均显著低于40%,免疫组实际成本率高于40%,但理论成本率与40%无统计学差异。生化组成本率增加主要由质控和定标成本的增加所致,若减少更换试剂批次频度,则能降低定标成本;免疫组成本率增加主要由于试剂非正常损耗以及理论成本率测算不精确所致,应谨慎评估试剂的理论测试数。结论 成本核算模型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识别和分析检验科的成本结构,也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运营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 研究论著
    殷悦, 陈华科, 刘海博, 李剑, 蔡霖, 周龙甫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为解决传统模式下维修质效不高等问题,建立各类医疗设备的操作培训、故障维修的信息化平台,提供规范化专业性指导,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维修质效。方法 采用前后端分离技术,基于Python-Django框架和VUE框架,搭建医疗设备使用培训、故障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技术保障辅助系统。系统支持移动手机端使用,可作为医疗设备教学系统,同时具有评价反馈功能。结果 系统试运行后,平均每日设备维修数量由7.53台上升至9.43台,平均当日故障修复率由78%上升至8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具有本院医疗设备构成特色,将技术保障数据信息化,以数字化平台提供专业指导,有助于提高维修管理水平,是一个可迭代更新的“维修知识库”。
  • 设备维修
    冷丽, 刘振兴, 边孝宇, 晋学松
    录用日期: 2025-01-14
    经颅磁刺激仪是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设备,已在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长时间运行易导致其故障发生。本文介绍了3例Magneuro 100经颅磁刺激仪故障。第1例为设备过热报警,首先分析散热机制,确定散热风扇损坏,更换后问题解决。第2例为电容电压异常,通过分析高压储能电容器的充电原理,拆机后对关键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测,发现绝缘栓双极晶体管损坏,更换后问题解决。第3例为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模块故障,肌电图无法显示,经过对信号采集和传输路径的检查,发现同步接口与电路板的焊接点松动,重新焊接后问题解决。本文可帮助设备工程师掌握同类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故障检修方法,保障医院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 研究论著
    朱碧云, 张淳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探索和总结SPD管理模式在医用耗材方面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以至今为止发表的关于SPD管理模式领域的文献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分析该领域文献发布趋势、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结果 相关学术成果最早发表于2016年,近几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多聚集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研究机构相对较少;出现频次最高的有“医用耗材”( 89次)、“精细化管理”(45次) 、“医用耗材管理”(19次),此类关键词的中心值也较高。国内对于医用耗材SPD配送模式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16年,起步较晚。2016年-2019年是SPD配送模式的起步阶段,主要关注医院物流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SPD模式取代传统出入库、验收、领用的方式。近几年,医院开始重视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包括自动补货、实时追踪、快速响应等,并逐渐从管理延申到管理加监督。对于有多个院区的医疗机构,SPD模式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结论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SPD模式在优化医疗物资管理、提升医院运营效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 专论
    刘相邑, 任志刚, 胡小波, 余祖江
    录用日期: 2025-01-14
    慢性肝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延缓甚至逆转其病程是一项重大挑战。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慢性肝病防治的靶点。目前,交感神经消融术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这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一项重要的消融技术,依托纳秒脉冲电场实现消融的纳秒刀具有独特的优势,可能成为慢性肝病的潜在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交感神经兴奋与慢性肝病的联系、去交感神经用于疾病治疗的进展、脉冲电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了使用脉冲电场防治慢性肝病的可行性,并对脉冲电场应用于慢性肝病治疗的前景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和总结。
  • 研究论著
    李晓贞, 吕东波, 陶广红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模型的手术器械识别方法,旨在减少传统手动计数方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一步保护患者的安全。方法 首先,在网络主干部分引入了SE(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注意力机制即压缩与激励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模型对特征信息的利用能力。其次,模型融入了BiFPN(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金字塔结构即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以更有效地整合多尺度特征。最后,采用WIoU(Weighted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Loss)损失函数即加权交并比损失函数对原始网络的损失函数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模型精度。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YOLOv8n模型在手术器械识别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原始YOLOv8n模型,mAP50/%和mAP50-95/%分别提高了6.8%和8%。结论 改进模型在精度上也优于YOLOv4等常见算法,有效减少了器械漏检现象,显著提升了手术器械识别的可靠性与精度。
  • 研究论著
    李璇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在医疗资源分配过程中,传统分诊方法常面临分诊效率不高,分诊不准确以及泄露隐私的问题,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智能分诊模型提高分诊的效率、准确性和隐私保护能力。方法 研究融合主成分分析法和随机森林算法设计出分诊算法,并引入差分隐私和同态加密技术构建出一种双重加密的医院急诊分诊模型。结果 研究设计的分诊算法在两个数据集测试中,分别在第4、17次迭代后完成收敛,拟合度分别为96.8%、98.4%,计算效率和分诊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其他算法。研究模型的平均计算时间为0.43s,分诊准确率在隐私保护总预算取值为(0.01-5)的区间内分诊准确率均高于其他分诊模型。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应用急诊分诊模型前后就诊等待时间的统计学检验P值为0.136,分诊准确率P值小于0.001,再入院率P值为0.41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模型明显提高了医院的分诊能力。结论 模型可以在保障患者隐私的情况下,高效准确地完成分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 专论
    张艳丽, 王权, 孟祥峰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随着YY/T 1686-2020标准的实施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YY/T 1686-2020中的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的术语内容已不能涵盖且表达目前市场上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或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特点,其术语部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文介绍了修订后的YY/T 1686的概况及关键技术指标的制定情况,试图改变市场上关键技术的描述参次不齐,存在术语滥用的现象。方法 通过对重点基础术语和技术术语的解析、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国内已上市产品的调研,增强对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或系统中相关术语的理解和应用。结果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的需要,对行业标准 YY/T 1686-2020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基本通用术语和技术术语,并结合市场上产品的性能特点,增加了性能方面的术语。修订后的标准共收录了98个术语,涵盖基本通用术语、技术术语、结构组成及性能4大类。结论 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医用机器人产品的细致分类和市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论著
    曾海燕, 邓欣琪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医用耗材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通过多维度的数据统计揭示主要研究方向和趋势。方法 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医用耗材管理现状进行年度发文量、学科发文量、关键词聚类、发文作者及机构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年度发文量分析显示,2014年至2023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2020年初期出现短暂下降。关键词聚类分析揭示了多个主要聚类,涵盖了从精细化管理、高值耗材管理到信息化应用和成本控制的广泛主题。关键词频次分析显示,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高值医用耗材、信息化等词汇频率较高。关键词中心相关性分析显示,精细化管理和高值耗材等关键词在耗材管理优化和效率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性。发文作者分析表明研究者间合作较少但存在核心合作网络,而机构分析显示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中心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网。结论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医用耗材管理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全面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为未来研究方向的制定提供了深刻洞察和理论支持。
  • 研究论著
    阳广照, 杨青, 张海燕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为提高医院采购资金使用效能,提升医院大型设备配置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及学术影响力,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及病人负担,实现医疗设备购置准入的精益化管理,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方法从临床、医工、财务及专家四个角度分析设备购置准入评价思路及方法,以DSA设备为例,基于卫生经济学构建设备购置准入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取现场调查、量化指标等次、物元模型分析、综合评价评分、多项式回归模型等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综合分析。结果基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为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准入管理找到抓手及方向,有效降低医院采购决策风险,遏制设备采购资源错配情况发生。结论提供一套有效的大型设备购置准入评价思路、算法及方法,以期能对各公立医院规范和做好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准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研究论著
    赵俊辉, 杨红世, 丁卉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建设并完善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MLIS),解决检验人员手工记录操作过程,实现微生物实验室无纸化和信息化管理。方法 采用C/S三层架构,以ORACLE数据库,NET Framework 4.0开发工具,C#编程语言,并参照CLSI、ISO15189、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并结合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开发适合基层医院的微生物工作流程的MLIS。结果 MLIS实现了微生物标本的接收、涂片、接种、培养、药敏试验、报告等全流程检验信息的记录和分级报告机制,标本的接收登记处理平均时间缩短了81%。涂片报告时间、阳性结果报告时间分别缩短了75%、30%(P<0.01),分级报告率提升了100%。 结论 临床微生物标本管理系统提升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全过程管理电子化记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分级报告机制有效缩短报告时间,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及时的对症治疗,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 研究论著
    汪蓓, 闫东, 潘蕾, 赵倩, 姜若, 郑蕴欣, 狄建忠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探讨利用流程优化方法,优化急诊增强CT患者运行模式流程,提高患者就医效率。方法 运用服务链理论,对目标医院放射科急诊增强CT流程进行优化。以本院503例做急诊增强CT的患者为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144例,模式优化前流程)和观察组(359例,模式优化后流程),对比两组检查等待时间。结果 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检查部位变量后,患者增强CT等待时间从优化前(1.38±0.93)h减少到优化后的(0.94±0.42)h,(P=0.001)。患者满意度从60.42%提高到84.12%(χ2=32.95,p<0.001)。结论 使用服务链理论能持续有效优化患者就医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一院多区医疗服务同质化的关键在于建立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 研究论著
    郇乐, 宋伟伦, 王志博, 王娟娟, 吕毅, 吴荣谦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气管插管技术是急诊呼吸道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插管错误而给患者带来损伤,开展了气管插管轨迹电磁定位检测方法研究,旨在提高气管插管的正确率与效率,并配合自动化气管插管机器人的研究。方法 依据电磁位置跟踪器与人体头颈部模型进行正确与错误的气管插管曲线的收集,利用MATLAB对曲线数据进行处理与筛选,基于DTW算法计算正确与错误的气管插管曲线最优路径,再利用DTW算法计算正确与错误最优路径与待检测曲线的相似度,通过相似度数值比较确定本次插管操作是否正确。结果 120组插管操作与正确和错误最优路径的相似度数值差异较为显著,可以用以判断插管操作正确与否,使用50组曲线进行系统的测试,正确率为100%。结论 气管插管轨迹检测系统可以检测插管过程是否正确,辅助医生操作,提高插管效率与避免患者出现插管误损伤,并且有望与气管插管机器人相融合与拓展到胃管插管检测等多处用途,促进医疗智能化与远程化。
  • 专论
    谢忠壤, 王牧雨, 范世玉, 李一晨, 陈卉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基于公开的医学知识图谱和电子病历构建脑卒中临床专病知识图谱。方法 使用生物医学信息本体系统和脑卒中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作为知识来源,依次构建脑卒中基础术语表、患者特征词表、脑卒中概念字典、脑卒中关系三元组集和脑卒中概念术语集,将关系三元组集和概念术语集导入Neo4j数据库中完成脑卒中专病知识图谱的构建。通过知识图谱嵌入模型获得知识图谱表示,设计实验将链接预测和三元组分类作为评价任务对比TransE、Rotate以及Analogy等知识图谱表示模型的性能差异。此外设计了患者住院是否超过7天和14天的两个预测任务。将知识图谱嵌入表示与基于skip-gram算法的原始特征患者表示相融合,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完成预测任务并评价其性能。结果 构建的脑卒中专病知识图谱拥有215,090个实体和550,976个关系,RotatE模型输出的知识图谱表示性能优于其他模型。融入知识图谱的患者向量在预测任务中结果更好。结论 利用公开的医学知识图谱并结合患者数据可以快速构建高质量专病知识图谱,有望为脑卒中疾病的临床决策、疾病诊断以及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
  • 研究论著
    朱超楠, 田俊, 孙文路, 李前威, 万婷婷, 孙思阳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探讨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ASIR-V)前置和后置权重的最佳组合。方法 将90例颅脑CT平扫的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B组和C组扫描前分别预设前置20%、30%和40% ASIR-V权重;每组扫描完成后均采用后置50%、60%、70%及80% ASIR-V权重进行图像重建,分别得到A5~A8亚组、B5~B8亚组和C5~C8亚组。分别记录三组扫描辐射剂量的相关参数,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CT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及各组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应用5分制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测。结果 客观评价方面,在前置ASIR-V权重不断增高的同时,ED不断降低,两者呈线性负相关,ED回归方程为Y=−0.33X+2.71(r2=0.918,P<0.001);A5~A8、B5~B8和C5~C8各亚组的SNR值、CNR值均随后置ASIR-V权重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观评价方面,三组评分一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6、B7和C7亚组分别在同一前置迭代水平下获得最高评分,而B7亚组的主观评分值在所有亚组中最高。结论 在噪声指数为3且管电压为120 KV的条件下,应用前置30%结合后置70% ASIR-V权重进行颅脑CT检查,可以降低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且显著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 研究论著
    周杨, 刘光丽, 张盛昭, 杨润怀, 段宇平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针对呼吸功能的准确监测这一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胸阻抗测量法的呼吸监测设备。方法 本文采用胸阻抗测量法设计了呼吸测量设备,并设计了其上位机程序。硬件部分充分利用CY8C5888片上系统内的数字和模拟资源,实现单芯片的胸阻抗测量,使小体积、可穿戴成为可能,它结合片外蓝牙模块实现数据无线传输。上位机软件由LabVIEW开发,它可以接受阻抗数据、对数据滤波、分析呼吸频率并监测异常呼吸频率;其中采用动态差分阈值法测得呼吸信号的呼吸频率,能有效适应信号变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结果 呼吸监测系统体积小,可以实现可穿戴测量。上位机界面能够显示呼吸频率波形,经过人体实际验证,测得的呼吸频率与实际的呼吸频率平均误差为2.8%,误差总体上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符合JJG 1163-2019《多参数监护仪检定规程》中对呼吸率的技术指标要求,能够实时测量、记录呼吸信号并对异常信号报警。经过实际测试,并满足了设定的目标。结论 该装置能有效适应信号变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本文设计的微型呼吸监测系统有望在临床领域得到应用,为医疗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监测数据。
  • 专论
    陈璐艳, 洪良杰, 王宝华, 孔海莹, 陈永刚, 吴斌, 陈新华, 傅佩芬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本实验将一种新型的非热能量—纳秒脉冲电场用于微创消融羊乳腺部位,探索脉冲电场消融对于乳腺组织的安全性;方法 取3只成年正常雌性山羊共6只乳腺,局部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应用纳秒脉冲肿瘤消融系统连接的电极针经皮穿刺乳腺组织内进行消融。观察消融过程中实验羊的生命体征变化,检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血液指标,采集乳腺消融部位超声影像,并进行病理取样,对比乳腺组织消融前后的病理变化;结果 纳秒脉冲电场技术在局麻下对羊乳腺消融过程顺利,手术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不良反应,也未观察到消融期间乳腺腺体周围肌肉的震颤与收缩。术后定期随访,超声检查发现消融效果明显,血液检查提示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消融区域呈现凋亡坏死,非消融区域组织形态正常;结论 本实验验证了纳秒脉冲电场技术对羊乳腺消融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在临床前大动物上微创消融操作是可行的.
  • 专论
    荣瑶, 花城, 董硕, 吴萍, 李东, 张文龙, 吴航
    中国医疗设备.
    录用日期: 2024-12-17
    目的 通过搭建一级和二级信息平台,构建多中心医学影像装备的临床应用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二级信息平台获取医学影像设备临床应用数据,利用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及指标设计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脱敏,通过数据空间管理和数据空间测试验证技术,将脱敏数据传输至一级信息平台;一级信息平台依据医学影像装备临床应用评价标准设计分析算法对设备进行临床应用评价。结果 多家二级信息平台通过数据空间管理技术向一级信息平台传输标准化数据列表,可对医学影像装备可靠性、可用性、功能效果、设备性能、运行效率等方面分析评价。用户可通过一级信息平台展示的结果,直观了解各类医学影像设备不同品牌间的临床适用性评价结果。以PET/MR为例,从单台评分来看,A品牌设备的可靠性评价为99.69%,B品牌设备的可靠性评价为98.37%,截至本文撰写前,A品牌设备的可靠性略高于B品牌。以MRI为例,2024年8月三种品牌间的临床应用效率分别为0.61、0.51和0.37,通过秩和检验,三种品牌MRI的临床应用效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多平台医学影像装备临床应用评价构建可为医疗机构选用并验证医学影像装备提供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与平台支撑,为推进我国国产医学影像装备质量提升提供数据支撑,为建立健全我国国产医学影像装备可靠性、临床应用验证、维护维修等有关标准规范、标准体系提供研究数据及基础共享服务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