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著
    刘丹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探讨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建设中,采用“3444”管理模式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积极作用。方法 构建“3444”管理模式用以指导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中的管理工作,其核心在于依托三大平台、建立四大体系、聚焦四大病种、提升四大能力,形成医疗集团内各项工作的全流程闭环式管理。结果 在“3444”管理模式下,核心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多项专业能培训,推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核心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外派责任主任及坐诊专家,累计服务患者达2317例,累计服务时长1123小时。2024年前三个季度,核心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人数分别为22971人、24429人、23448人。此外,核心医院推行的远程心电项目广泛触达基层医疗机构,由各基层医疗机构上报的筛查总人数达6610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在采用“3444”管理模式后考核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 在“3444”管理模式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部各成员间医疗资源的配置得到了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了加强,该管理模式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 研究论著
    金玮 , 储呈晨 , 王晨格 , 周保松 , 姜瑞瑶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在已建立医学影像设备动态采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对这些不同的采集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技术的优缺点,为选用影像设备动态采集技术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在院内部署基于运行日志的采集技术,基于主机图像识别的采集技术以及基于设备原厂系统这三种采集技术。同时,根据前期通过系统检索文献和专家咨询建立采集技术评价指标和权重,运用进行综合评分法获得三种不同技术的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同一时间段内应用三种技术完成大型影像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的采集,通过多维度评价,对三种技术的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进行评分。结论 基于运行日志的采集技术评分较高,在多个维度相对具有优势。从三级指标评价结果来看,三种采集技术均有可以继续改进的空间,建议整合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
  • 研究论著
    杨睿, 廖婧容, 田淼, 杨瑾, 王子洪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应用PDCA循环法对新生儿科婴儿培养箱质量管理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婴儿培养箱的合格率和保障能力。方法 收集相关数据,利用鱼骨图和柏拉图进行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PDCA循环管理,通过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细化维护保养内容、加强人员培训考核、提高监督管理力度等方面实施改进措施,并根据PDCA循环法引入前后的整体合格率和精细的检测参数指标评价改进效果。结果 实施改进措施后,婴儿培养箱的合格率从87.1%提升至9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项目中的温度类指标和相对湿度偏差均明显减小,其中温度类指标的偏差值、均匀度和波动度变化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PDCA循环法使得婴儿培养箱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性能状态得到提升。结论 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婴儿培养箱的合格率,改善性能状态,可推动婴儿培养箱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并为其他医疗设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 研究论著
    廉伟 , 刘海霞 , 姜丽燕 , 邱集钰 , 张国伟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探讨全流程医技预约平台在影像科患者检查“日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影像科在引入全流程医技预约平台前后的患者就诊数据(时间段分别为2022年1月至6月和2023年1月至6月)。平台设计采用Java、JavaScript等开发语言,基于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和Vue前端框架,构建了一个集预约、排队、检查、报告于一体的全流程管理系统。通过收集患者等待时间、当日检查完成率、患者满意度等关键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全流程医技预约平台的应用效果。结果 在引入全流程医技预约平台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影像科的患者等待时间显著缩短,从平均59.6±15.8分钟降至平均21.7±6.2分钟;当日检查完成率大幅提升,从61.36±12.15%跃升至85.28±11.98%;同时,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整体满意度从5.52±1.9分提升至8.47±1.2分,患者投诉率显著降低,患者就诊时间投诉率从0.53±0.06(%)降低至0.12±0.01(%),患者就诊满意度投诉率从0.33±0.05(%)降低至0.08±0.01(%),以上数据结果均进行了统计学检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引入全流程医技预约平台后与之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全流程医技预约平台在影像科患者检查“日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
  • 研究论著
    张定华 , 马小强 , 赖佳华 , 官敬超 , 巢建树
    录用日期: 2025-03-11
    针对传统药品生产过程中人工检测药品包装三期信息(批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效率低、错误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学字符识别(OCR)的自动化药品信息识别系统,以提高药品质量控制水平,满足监管合规性要求。系统采用创新的硬件配置与改进的软件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硬件部分设计了适配不同规格药品包装的检测平台,结合光度立体技术捕获高质量压印字符图像;软件部分对文本检测和识别算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改进的DBNet算法引入可变形卷积模块和特征金字塔增强模块提升对复杂场景文字的检测能力,并在文本识别模块中集成了可变形注意力机制,增强对复杂字符的区分能力。实验验证表明,系统在处理1200张低质量药品信息图像时,识别准确率达到89.0%,相比传统ABINet模型提高了3.7个百分点。同时,在实际生产线测试中,系统对5种药品包装类型的检测准确率达到98%以上,平均检测耗时约为人工检测的1/4。本系统显著提高了药品三期信息的检测和识别效率,解决了传统方法易错难控的问题,能够满足实际药品生产线的应用需求,为药品信息的质量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 研究论著
    沈良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采购流程、保障采购质量并提升医院管理效率,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招标采购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向16位专家进行咨询,确立评价指标。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涵盖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所有确定的指标权重均通过一致性检验。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医院进行招标采购管理质量控制,确保招标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从而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 研究论著
    董雅儒 , 周霏 , 王亚如 , 张东琦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探索一种跨视角医学影像和医学报告对齐的策略,以优化深度学习模型自动生成医学影像报告的质量。方法 设计融合跨视角特征和注意力机制的生成模型,其首先基于预训练模型编码不同角度拍摄的医学影像特征和报告病理描述特征,然后利用多种注意力机制完成特征的融合计算,最后,利用解码器将联合特征解译成病例报告。 结果 在权威公开的胸部X光数据集IU X-Ray上经过多轮测试,该模型在6类典型评价指标上平均高于先前提出的方法8.34%、14.2%、10.9%、6.14%、1.7%、5.5%,综合性能提升7.79%。 结论 该模型在生成报告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表现良好,验证了该融合策略可以更好地捕捉影像和报告之间的潜在联系,提升模型生成报告的性能。
  • 综述
    李海洋 , 魏德健 , 姜良 , 张俊忠 , 曹慧
    录用日期: 2025-03-11
    骨龄评估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的应用常受到背景干扰的影响,降低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龄影像处理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在处理骨龄影像背景冗余中的应用进展。重点讨论了感兴趣区域提取、背景分割技术和注意力机制等方法,研究表明,这些方法能有效去除冗余背景信息,提升骨龄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本文探讨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骨龄评估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实践指导。
  • 研究论著
    王华栋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研究解决注册及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一致性和规范性问题。方法 从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评视角,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及变更对比表编制要求;基于WPS Office平台,利用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开发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与产品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结果 构建一种以单一条款为最小单元的产品技术要求内容数据框架,并将该数据框架应用在其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自动规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格式,辅助编写产品技术要求及产品注册信息变更对比表,与常规操作方式相比产品技术要求编制用时平均缩短35%,产品技术要求变更对比表编制用时平均缩短70%,错误数量减少15%。结论 本文建立该系统本管理系统以及数据框架,将为企业内部管理医疗器械产品技术以及高效衔接检验、审评等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各环节提供一种新的工具。
  • 研究论著
    周宗振, 袁骏毅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智能手术排程系统优化手术安排,提高手术室利用率与患者满意度。方法 系统基于数据中台,采用SQL Server 2016、Visual Studio 2019及C#开发,实现Vue+.Net Core前后端分离模式的B/S网站自动排班。结果 基于数据中台,该系统实现了手术排程、人员排班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并增设了排程结果智能提醒功能,同时构建了手术室业务智能(BI)系统,极大地优化了医院手术服务的效率、便捷性和安全性。 临床应用验证显示,系统应用后术前等候时间缩减16%,护士加班时长减少16%,手术排程效率提升62%,手术调整频率降低35%,手术错漏情况减少60%,日均手术量增长8.2%,患者满意度上升1.3%,手术准台率提高22.5% ,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手术排程系统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式优化手术排程,提高手术室利用率、减少手术延误、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 研究论著
    李枫琦 , 苏雅 , 白玫 , 卢洁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混合滤波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图像去噪方法,并验证其在不同采集时间下的去噪效果。方法 研究通过动态调整滤波窗口大小,选择合适的滤波参数,以适应不同噪声水平。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使用33例脑肿瘤患者的PET图像,采用三种不同的信号采集时间(3分钟、5分钟、7分钟)作为实验样本。通过与传统滤波方法对比PSNR、SSIM等指标值,评估了自适应混合滤波的去噪效果。验证过程采用了Friedman检验以及Cohen’s Kappa 相关系数检测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并通过P值(P < 0.05)检验结果的显著性。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信号采集时间为3分钟时,自适应混合滤波法(PSNR:60.9569±2.0467,SSIM: 0.9960±0.0015,MAE:6.6901±2.1756,MSE:0.0571±0.0217)相较于传统方法表现出更显著的去噪效果(P < 0.05);在采集时间为5分钟时,自适应混合滤波(PSNR:62.0394±2.2481,SSIM: 0.9971±0.0012,MAE:4.7381±1.7955,MSE:0.0450±0.0174)的PSNR、MAE、MSE结果显著优于其他方法(P < 0.05);采集时间为7分钟时,自适应混合滤波(PSNR:62.7323±2.2265,SSIM: 0.9976±0.0009,MAE:3.8339±1.5475,MSE:0.0384±0.0149)的MAE值显著优于其他方法(P < 0.05);自适应混合滤波在三个采集时间的视觉评分(3min:2.64±0.50;5min:3.18±0.50;3.55±0.46)均显著优于其他方法(P < 0.05)。结论 自适应混合滤波法能够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保留图像的边缘和细节,适用于PET图像去噪,在不同噪声大小的图像上均体现出较好的去噪性能,更具鲁棒性。
  • 研究论著
    赵诚宸 , 许中豪 , 毕秋颖 , 师娟 , 张云娟 , 史林雪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分析我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识别障碍因子,为合理优化乙类大型设备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其耦合协调水平,通过障碍函数计算影响耦合协调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 我国乙类设备在“十三五”末期的存量为4501台,“十四五”规划数量为3528台,乙类设备总量不足且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在31个省份中,有8个省份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状态,19个省份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状态,有4个省份则处于中级协调发展状态,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8291、0.7861和0.7261;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数量、每百万人口中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拥有量、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协调发展是制约该二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还需要政府提升规划;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科学主导作用,合理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秉承绿色、共享、协调发展理念,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两系统协调发展。
  • 研究论著
    谢峰, 白玫, 董硕, 侯艺威, 王宇坤, 王晓龙, 吴航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构建医疗设备集中管理模式评价体系,为管理指标评价和管理模式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成立专家小组,通过文献查询和专家咨询的方法构建医疗设备集中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确定终板指标体系,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共邀请12位专家参与评价体系研究,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54和0.84303,均具有权威性,变异系数区间分别为0.0952-0.3934和0.0805-0.2513,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39和0.434,协调程度较高。最终确定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8项。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医疗设备集中管理模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可靠性和适用性,可为管理模式评价和管理模式优化提供参考价值。
  • 研究论著
    张文娟 , 魏胜梅 , 李亮杰 , 蔡德春 , 贺嘉嘉 , 周广全 , 焦智明 , 敬洋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通过基于髋关节数字化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的放射组学诺莫图预测I-II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拓展常规DR在I-II期ONFH评估中的应用范围。方法 选择61例ONFH患者和24例正常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髋关节的DR和MRI扫描。我们从DR图像人工标注的感兴趣区域(ROI)中提取了1409个放射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regression,LASSO)进行特征选择,构建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两种机器学习分类模型进行ONFH检测。结合放射组学评分(Rad-score)和独立人口统计学数据,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建立放射组学诺莫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等指标评估所有模型诊断性能。结果 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集(n=58)和验证集(n=27)。在验证集中,MLP和SVM放射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980和0.954,放射组学诺莫图的AUC为0.981。结论 基于DR放射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有助于筛查I-II期ONFH的高危人群。
  • 研究论著
    黄凌 , 王启平 , 李栋 , 邱嘉珉 , 苗会青 , 赵燕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分析我国首批国家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哨点(医院)(以下简称国家监测哨点)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构建我国国家监测哨点管理规范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我国首批105家国家监测哨点进行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利用SPSS 22.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并提出相关改进对策。结果 共有92家国家监测哨点反馈有效调研问卷,占国家监测哨点总数的87.6%。大多数国家监测哨点均已建立了基本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体系并有序开展监测工作,但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管控及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结论 国家监测哨点应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管控和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提高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水平,建议监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关指南文件并开展技术培训。
  • 研究论著
    唐文娟 , 舒慧宇 , 王宜威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本研究探讨供应-加工-配送(SPD)项目在医用耗材验收中的有效性,以便验证其在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以SPD项目在医用耗材验收中的精细化管理为基础,梳理医用耗材原验收流程中信息录入繁重、证照监管困难、库房货位不明确等问题。对比开展SPD项目后,实行信息扫码录入、电子证照监管、货位标签管理等验收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成果,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精细化管理前后的工作成效进行对比。结果 结果显示非直送类耗材不同时间样本对于中心库验收时长、异常证照管理时长、验收反馈时长、入库摆放时长、二级库验收及盘点时长、中心库及二级库验收数据错误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各项指标均呈现出显著性(p<0.01),直送类医用耗材(冷链产品、骨科植入类产品)不同时间样本的验收时长、不同数据样本验收错误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T检验数据验证了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在验收环节管理的成效,提升了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验收管理工作效率,可为其他医疗机构实现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
  • 研究论著
    贾龙洋 , 刘浩 , 王龙辰 , 胡兵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为了评估在临床环境中国产与进口品牌超声诊断设备的性能差异,并为临床选择及使用超声诊断设备提供依据,本文将对超声探头的灵敏度和中心频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研究基于脉冲回波法,采用FirstCall和自主研发的超声探头检测系统,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随机抽取 54 例临床在用的超声探头,选取晶体灵敏度和中心频率这两个对探头性能具有关键影响的指标,并构建评价标准,对超声探头的检测结果展开分析与评价。结果 研究发现,国产和进口品牌腹部探头灵敏度无显著差异,而国产浅表探头灵敏度优于进口品牌,尤其是在使用年限5年及以上时。此外,国产与进口探头的中心频率偏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次受检的超声探头性能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差异不明显。同时,本研究为评估国产超声探头的性能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数据支持,为超声诊断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和性能检测一致性评价提供了研究基础,有助于建立更完善的临床在用超声再评价机制。
  • 研究论著
    张祖兵 , 蒲嵩 , 陈小平 , 李洁 , 张青松 , 周莉娜 , 文键波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无菌冷喷剂为我国首个批准的该类型无菌型医疗器械,研制过程对冷媒和阀门促动器进行了优化,并对生产工艺进行创新,实现了产品的无菌化。针对浅表组织具有局部即刻镇痛的作用。我们于2023年12月—2024年6月开展了无菌冷喷剂在减轻初次献血和献浆者静脉穿刺疼痛、以及由此引起紧张恐惧情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方法,针对首次无偿献血者480例、血浆捐赠者2296例分别在血站和浆站进行了无菌冷喷剂减轻疼痛、降低捐赠者紧张恐惧情绪试验;献血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n=240)与对照组(n=240),同样,血捐赠浆者分为观察组(n=1146)、对照组(n=1150);观察组在静脉穿剌前予以无菌冷喷剂进行疼痛干预,在穿刺部位喷用无菌冷喷剂4-10秒,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操作,各组进行了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献血者焦虑量表(BDAS)问卷调查。针对初次献血者还进行献血意愿电话回访;针对初次献浆者进行了满意度电话回访调查。结果 各组在性别、学历、年龄、身高、体重、BMI均无显著差异;献血者观察组疼痛评分:2.75±1.85,焦虑评分:14.97±2.39,对照组疼痛评分:3.85±1.72,焦虑评分:16.76±2.62;血浆捐赠者观察组疼痛评分2.67±1.87,焦虑评分:15.13±2.20,对照组疼痛评分:4.02±1.88,焦虑评分:16.90±2.67;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献血意愿电话回访,观察组愿意再次献血比例为72.1%,高于对照组的48.0%(P< 0.01);血浆捐赠者对疼痛管理满意度电话回访,观察组满意度86.31%,高于对照组的61.05%(P< 0.01)。结论 给初次献血者或献浆捐赠者,在静脉穿刺时使用无菌冷喷剂干预,可降低其疼痛感、缓解其焦虑状态,有利于提高捐赠者再次捐赠的意愿。
  • 研究论著
    李裕 , 徐晓丹 , 朱锦舟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知识的可解释性计算机模型,与传统黑盒模型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模型在溃疡性结肠炎Mayo内镜评分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的内镜图片共2251张作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根据Mayo内镜评分系统将图片分为0组、1组、2组、3组,构建黑盒模型。同时,根据溃疡(有、无)、自发性出血(有、无)、红斑(无、可见、明显)、血管纹理(正常、模糊、消失)及黏膜脆性(正常、轻度、易脆)等5个特征对所有图片进行标记,建立亚特征模型,融合后构建可解释化模型。此外,利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内镜中心的内镜图片进行外部验证。在外部验证集中,计算准确率、马修相关系数(MCC)、卡帕系数等指标对比可解释化模型与黑盒模型的表现,并与两位不同年资内镜医生进行比较。最后,采用Grad-CAM法突出模型推理依据的区域。结果 基于MobileNet、ResNet、Xception 及EfficientNet的4种可解释化模型在外部验证集中的准确率分别为0.765、0.800、0.830、0.885,均优于对应传统黑盒模型的0.665、0.705、0.775、0.815,其中基于EfficientNet的可解释性模型表现最优,同时优于低年资医师(0.805)及高年资医师(0.870)。结论 本研究通过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下图片,构建4种可解释化计算机视觉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并选出最优模型,提示在内镜下溃疡性结肠炎Mayo内镜分级诊断中,可解释化模型较传统深度学习黑盒模型表现更为优异。可解释化模型在未来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研究论著
    魏培阳 , 顾建平 , 罗艳秋 , 甘建红 , 邓永红 , 李志斌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针对中医教育教学中临床实训存在的学习兴趣不高、碎片化时间较多以及学习识记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寓教于乐的中医临床经典实训平台(TCM-CCTP)。 方法 利用基于SpringBoot开发框架作为业务处理技术,可视化应用微信小程序呈现,采用MySQL+Redis数据储存,同时分析TCM-CCTP的对战要求,提出了一种结合WebSocket技术和Redis存储框架的消息同步和算法匹配方案,实现平台核心业务功能。 结果 平台应用后,通过对章节测试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用户对于中医临床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8,P=0.012);在基于总分为5分的平台学习模式影响量化调研中,获得4.95分的推广应用满意度,表明平台对于学习的提升起到正面作用。 结论 TCM-CCTP系统的构建与实施提升了临床实训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整合了学生的时间,有效降低了学习和经济成本,促进中医经典实训工作的积极开展。
  • 研究论著
    沈飞洋, 杨春霞, 谢子萍, 唐永, 华煜兰, 张展畅, 周军华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针对传统医疗设备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智慧医院众多设备管理需求的问题,特别是设备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术的医疗设备使用评价管理系统。方法 本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结合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协议(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DICOM)、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C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识别、电流旁路检测等方法,实现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北两院区的多种医疗设备的物联网接入,并对系统上线前后的设备绩效进行比较,采用五点Likert量表、配对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设备绩效的提升水平。结果 系统上线后,对28台大型影像设备的绩效进行了纵向分析,与2023年同期相比,2024年的设备使用率提高了4.55% (P=0.030),成本收益率提高了15.89% (P=0.002),故障响应时间缩短了16.88分钟 (P<0.001),服务满意度提高了20.3分 (P<0.001)。结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使用评价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数据孤岛、一院两区管理不均衡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显著提升了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 研究论著
    韩倩倩 , 杜恩辅 , 刘超 , 陈子洋 , 李洁琼 , 杨波 , 王冠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采用双流注射技术联合低管电压扫描在全主动脉CTA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全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20例,根据注射方式和扫描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A组(常规对比剂注射和常规100kV扫描方案)、B组(双流注射和常规100kV扫描方案)、C组(双流注射和低管电压60kV扫描方案),每组各40例;A组和B组均采用常规迭代算法进行图像重建,C组根据不同的重建算法进一步分为C1、C2两个亚组,C1组采用常规迭代算法(Clearview)重建,C2组采用深度学习算法(AIClearInfinity)重建。比较组间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分的差异。 结果 B、C组对比剂用量较A组减少了45%。C组有效辐射剂量(ED)显著小于A、B组(P均<0.05)。C组不同测量层面的主动脉CT值均高于A组及B组(P均<0.05),A组高于B组(P<0.05)。C1组的SD值均高于A、B和C2组(P均<0.05),A组和B组的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组的左髂总及右髂总动脉开口处SNR、CNR值均高于A组(P<0.05),A组和C2组其他测量层面的SNR、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NR、CNR值均高于B组和C1组(P均<0.05);B组和C1组的SNR、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2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评分均高于B、C1组(P均<0.05)。结论 在全主动脉CTA中,采用双流注射技术联合低管电压扫描,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研究论著
    罗梦, 陈嘉琦, 杨治论, 钟晓茹
    录用日期: 2025-03-11
    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医用耗材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及德尔菲法,结合利益相关者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确定政府机关、医疗机构、企业、患者四方利益相关者,梳理四方利益相关者在医用耗材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现状及利益诉求,绘制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矩阵图,进一步分析四方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点,根据利益诉求冲突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医用耗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医用耗材管理水平,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 研究论著
    纪志峰 , 羊月祺 , 耿向南 , 王惠琳 , 王绪东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为确保医疗设备调配中心的设备电量状态稳定,降低安全风险,减轻人员管理负担,设计一套基于电能管理的医疗设备调配中心监测调控系统。方法 系统采用电能数据采集控制模块监测设备充电电量,通过Wi-Fi实现数据传输。在PC端构建了TCP服务器、MySQL数据库及Django网页平台,供管理人员实时监测与远程调控。结果 经验证,网页端登录后,系统能够检索接入的8台设备的充电状态,控制指令下发后3秒内完成对指定设备通断电的操作。系统应用后,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实验组在管理人员前往调配中心的频率、充电+断电耗时以及巡检时电量≥50%的设备台数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独立t检验结果显示(t=19.048、7.239、-8.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系统有效保障了设备电池状态的稳定与安全,显著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调配中心设备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为医院科室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 研究论著
    彭红 , 谷思雨 , 袁骏毅
    录用日期: 2025-03-11
    探索心胸外科可视化医疗服务平台,优化医患沟通与个性化诊疗效率。方法:基于Swin-Unet模型对胸腔CT影像进行多器官分割,结合VTK算法生成三维可视化图像,构建可视化医疗服务平台。比较实验组(使用平台)和对照组(未使用平台)患者的诊疗计划理解评分、知识掌握率、沟通时间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疗计划理解评分(4.6±0.5 vs. 3.4±0.7,P < 0.001)、知识掌握率(72.6± 6.2% vs. 38.7± 8.5%,P < 0.001)及满意度(3.8±0.6 vs. 4.7±0.4,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诊疗沟通时间显著缩短(18.2±3.5分钟 vs. 12.4±2.1分钟,P < 0.001)。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可视化技术在个性化诊疗中的应用潜力,为未来构建面向精准医疗的多学科协作平台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
  • 研究论著
    袁江 , 刘安琪 , 杨珍珍 , 杭国龙 , 胡云鹏
    录用日期: 2025-03-11
    针对医疗影像设备故障特征隐蔽性高,单一SVM方法难以有效提取深层次故障特征,导致故障分类Kappa系数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SVM的CT医疗影像设备故障分类方法。采用多类型传感器实时监测CT医疗影像设备的运行状态信号。通过小波变换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以去除噪声并提取有效特征。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到深度置信网络中。深度置信网络通过逐层叠加受限玻尔兹曼机,并经历无监督训练和有监督参数调整两个阶段,以精准捕捉并学习CT医疗影像设备故障的深层次特征。将提取到的故障特征输入到基于粒子群优化SVM的多分类器中,通过训练好的模型实现CT医疗影像设备故障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深度置信网络层数为4,输入、隐藏、输出层神经元数量分别为80、150、80的情况下,F1 score达到0.925,Kappa系数达到0.0895,海明距离低于0.053。这些验证数据表明,所提方法可实现CT医疗影像设备故障精准分类,为医疗影像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研究论著
    陈宗桂, 李禹睿, 钟志明, 魏宁宁, 张英俊
    录用日期: 2025-03-11
    目的 探讨能谱CT的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和原子序数在阴性胆囊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76例疑似阴性胆囊结石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且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以手术结果为参考标准。对比阴性胆囊结石与胆汁的单能级40keV图像、能谱曲线特征和有效原子序数的区别。通过ROC曲线分析单能级40keV图像、能谱曲线和有效原子序数对于胆囊内阴性结石与胆汁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40keV时阴性胆囊结石的平均原子序数为6.12±0.37,胆汁的平均原子序数为7.45±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胆囊结石CT值为-40.12±12.67Hu,胆汁CT值为5.78±14.8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胆囊结石的能谱曲线斜率为-1.58±0.39,胆汁的能谱曲线斜率为0.27±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单能级40keV图像、能谱曲线和原子序数图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951和0.9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89%和84.21%、92.31%和91.12%、100%和96.11%。结论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有助于早期发现胆囊结石,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 研究论著
    李晓贞, 吕东波, 陶广红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模型的手术器械识别方法,旨在减少传统手动计数方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一步保护患者的安全。方法 首先,在网络主干部分引入了SE(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注意力机制即压缩与激励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模型对特征信息的利用能力。其次,模型融入了BiFPN(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金字塔结构即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以更有效地整合多尺度特征。最后,采用WIoU(Weighted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Loss)损失函数即加权交并比损失函数对原始网络的损失函数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模型精度。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YOLOv8n模型在手术器械识别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原始YOLOv8n模型,mAP50/%和mAP50-95/%分别提高了6.8%和8%。结论 改进模型在精度上也优于YOLOv4等常见算法,有效减少了器械漏检现象,显著提升了手术器械识别的可靠性与精度。
  • 专论
    刘相邑, 任志刚, 胡小波, 余祖江
    录用日期: 2025-01-14
    慢性肝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延缓甚至逆转其病程是一项重大挑战。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慢性肝病防治的靶点。目前,交感神经消融术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这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一项重要的消融技术,依托纳秒脉冲电场实现消融的纳秒刀具有独特的优势,可能成为慢性肝病的潜在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交感神经兴奋与慢性肝病的联系、去交感神经用于疾病治疗的进展、脉冲电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了使用脉冲电场防治慢性肝病的可行性,并对脉冲电场应用于慢性肝病治疗的前景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和总结。
  • 研究论著
    朱碧云, 张淳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探索和总结SPD管理模式在医用耗材方面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以至今为止发表的关于SPD管理模式领域的文献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分析该领域文献发布趋势、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结果 相关学术成果最早发表于2016年,近几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多聚集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研究机构相对较少;出现频次最高的有“医用耗材”( 89次)、“精细化管理”(45次) 、“医用耗材管理”(19次),此类关键词的中心值也较高。国内对于医用耗材SPD配送模式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16年,起步较晚。2016年-2019年是SPD配送模式的起步阶段,主要关注医院物流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SPD模式取代传统出入库、验收、领用的方式。近几年,医院开始重视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包括自动补货、实时追踪、快速响应等,并逐渐从管理延申到管理加监督。对于有多个院区的医疗机构,SPD模式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结论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SPD模式在优化医疗物资管理、提升医院运营效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 设备维修
    冷丽, 刘振兴, 边孝宇, 晋学松
    录用日期: 2025-01-14
    经颅磁刺激仪是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设备,已在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长时间运行易导致其故障发生。本文介绍了3例Magneuro 100经颅磁刺激仪故障。第1例为设备过热报警,首先分析散热机制,确定散热风扇损坏,更换后问题解决。第2例为电容电压异常,通过分析高压储能电容器的充电原理,拆机后对关键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测,发现绝缘栓双极晶体管损坏,更换后问题解决。第3例为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模块故障,肌电图无法显示,经过对信号采集和传输路径的检查,发现同步接口与电路板的焊接点松动,重新焊接后问题解决。本文可帮助设备工程师掌握同类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故障检修方法,保障医院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 研究论著
    殷悦, 陈华科, 刘海博, 李剑, 蔡霖, 周龙甫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为解决传统模式下维修质效不高等问题,建立各类医疗设备的操作培训、故障维修的信息化平台,提供规范化专业性指导,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维修质效。方法 采用前后端分离技术,基于Python-Django框架和VUE框架,搭建医疗设备使用培训、故障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技术保障辅助系统。系统支持移动手机端使用,可作为医疗设备教学系统,同时具有评价反馈功能。结果 系统试运行后,平均每日设备维修数量由7.53台上升至9.43台,平均当日故障修复率由78%上升至8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具有本院医疗设备构成特色,将技术保障数据信息化,以数字化平台提供专业指导,有助于提高维修管理水平,是一个可迭代更新的“维修知识库”。
  • 研究论著
    丁思吉, 韩兆晋, 李康睿, 王政阳, 李俊, 汪慧, 钟建平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本研究通过构建检验科成本核算模型,旨在深入分析医院检验科的运营成本,以实现更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方法 通过收集检验科免疫组、生化组的运营数据,包括各检验项目的收入和试剂成本,并计算总收入、理论成本率、实际成本率、非测成本占比,以及理论与实际成本率的偏离度,并通过偏离度与非测成本率的相关性分析两组检验项目的成本构成。结果 生化组的实际与理论成本率均显著低于40%,免疫组实际成本率高于40%,但理论成本率与40%无统计学差异。生化组成本率增加主要由质控和定标成本的增加所致,若减少更换试剂批次频度,则能降低定标成本;免疫组成本率增加主要由于试剂非正常损耗以及理论成本率测算不精确所致,应谨慎评估试剂的理论测试数。结论 成本核算模型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识别和分析检验科的成本结构,也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运营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 综述
    张荣荣, 明可欣, 王冲, 张蕾
    录用日期: 2025-01-14
    血气分析在医学上应用广泛,其发展历史有200多年,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气分析方法主要为有创血气分析检测技术,尽管发展技术已很成熟,但临床使用中仍有诸多问题,如有创导致的感染、出血、监测不连续等。因此逐渐催生出许多无创血气监测技术,来弥补有创血气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足。本文对血气分析的发展历史和检测技术进行了详尽的文献学习,探讨了无创血气分析技术的发展,尤其关注到基于光学的腔衰荡激光光谱技术(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 CRDS)在无创血气分析监测技术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无创血气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 综述
    王宁, 魏国辉
    录用日期: 2025-01-14
    辅助医疗诊断已经成为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多层神经网络、通过提取组合数据的浅层特征,实现输入到特定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尤其在捕捉病灶区域特征和揭示肉眼难以观察的细节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本文主要围绕深度学习网络在胃癌的精确自动分类、深层特征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应用展开综述,重点梳理模型基本思想、改进点;为计算机辅助诊断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患者的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带来了不同的切入点。
  • 研究论著
    李龙飞, 徐婷, 韦俐, 张舒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完善骨科耗材院内采购流程,更好地完成带量采购序时任务,实现骨科耗材精细化管理,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法 以SPD系统为依托,打通各科室信息孤岛,促进流程再造,闭环骨科流程,形成骨科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利用信息工具完成带量签约组套任务。结果 骨科植入物管理规范性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消毒供应室消毒包准确性明显提高、组套式带量统计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科耗材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效率,降低了医院运营成本,保障了带量采购的顺利执行,为医院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研究论著
    姚宁, 林忠款, 沈云明, 郑焜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通过对医学工程领域既往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态势和热点话题。方法 利用PubMed数据库和医脉动文献计量分析平台系统回顾2014年至2024年发表的医学工程研究文献,采用R包“bibliometrix”(版本 4.2.3)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检索获得医学工程相关文献共计3279篇,共计被引用2589次,2023年为发文量峰值为442篇;期刊《HELIYON》刊载相关文献最多,达到138篇;发文量排在前二位的作者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均来自美国;美国、中国均积极参与了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药物递送”等关键词是近十年来医学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高影响因子文章主题相对集中,高被引文章的主题分散。结论 本次研究全面分析了近十年来医学工程领域的热点课题及发展趋势,为从业人员了解自身定位、选择研究课题提供了有力依据。
  • 研究论著
    阎长鑫, 陈高翔, 戴相昆, 张石磊, 王海洋, 丁静静, 鞠忠建, 解传滨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利用螺旋断层加速器TQA工具对软件中三个模块进行连续性检测,观察并分析动态铅门稳定性。方法 利用Radixact自带探测器与电离室收集TQA三个模块所需数据,在Daily QA模块中利用一致性射野宽度测量值(field width constancy,FWC)与最大铅门编程误差(Maximum Jaw Encoder Error,MJEE)观测射野宽度(J01与J07)稳定性和动态铅门一致性;在Field Width - Dynamic Jaws模块利用射野宽度的伽马指数最大值(Gamma Index Maximum,GIM)和射野宽度百分比差异(Field Width Percent Difference,FWPD)完成四个射野(J42、J20、J14、J07)在对称与不对称时候射野宽度的稳定性测量;在Jaw Sweep - Dynamic Jaws模块计算时间偏差(Time Skew,TS)与相对铅门注量输出因子(Relative Jaw fluence output factor ,RJFOF)以观测射野宽度稳定性、动态铅门时间准确性、铅门动态扫描稳定性和动态铅门速度准确性。结果 Daily QA模块中J01的FWC平均为98.88%±0.67%,在正常范围95-105之内 ,且呈现较稳定状态,J07的FWC平均值99.75%±0.17%,在正常范围98-102之内 。前后铅门的MJEE随时间变化的波动范围在-0.3到0.2,平均值达到微米级别,说明前后铅门运动误差很小。Field Width - Dynamic Jaws模块中4种不同铅门宽度的十种状态随时间的变化,FW的GIM都在正常的容差0-1内,FWPD随时间也在容差-1到1之间,铅门宽度波动随时间波动较小。Jaw Sweep - Dynamic Jaws模块中铅门反应速度随时间成稳定状态,平均-0.006s±0.003s,RJFOF J20的均值0.999757±0.000557,RJFOF J14为0.999844±0.000662,RJFOF J07为0.998641±0.001008,表明注量输出因子值几乎没有改变。三个模块中相应的射野宽度都在容差范围之内,到位精度误差在微米级别,铅门反应时间极短,RJFOF值接近理想值1。结论 通过对三个模块一年数据进行分析,动态铅门随时间变化比较稳定。
  • 研究论著
    晏文, 刘凯, 尚禹, 张晓娟
    录用日期: 2025-01-14
    目的 漫射相关层析成像(diffuse correlation tomography,DCT)可以检测出早期组织病变诱发的血流变化。而作为层析成像,大面积接触式DCT设备需要大规模光源-探测(source-detector,S-D)阵列完成数据采集,导致设备成本升高。方法 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光开关阵列将1组S-D时分复用为8组,共覆盖8×8 cm2目标组织。每组长短距离的S-D交叉分布,形成同心圆结构,利用其对称性和对等性,保证体素获得光子的均衡性,同时扩大探测面积和深度。结果 利用该低成本DCT设备,仿体“十字型”异质物重建位置精确,形态基本完整,重建图像第二层(深度0.5-1 cm)的对比度为0.75;“管状”异质物的对比度与流速呈良好的正比关系,重建位置精确,形态完整;临床袖带加压测试实验自然状态的BFI约为加压状态的10倍,且3D图像和图像标准差也显示自然状态的血运更为丰富。结论 利用光开关的时分复用作用,该较大探测面积接触式DCT的设备成本有效降低了60%,探测深度达到了1.5 cm。实验结果也表明,该接触式DCT设备对形态各异的异质物检测能力较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检测与血流灌注异常相关的疾病。
  • 专论
    周伟杰, 董延钊 , 邹晓迪, 伊方昱, 陈永刚, 吴斌, Ahmad Alhaskawi, 卢荟
    录用日期: 2025-01-14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生理过程,涉及多阶段的生物反应,包括止血、炎症、增生和重塑。近年来,纳秒脉冲电场(nsPEF)因其在细胞和组织修复方面的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展现出在促进伤口愈合中的应用前景。本综述系统总结了nsPEF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探讨了nsPEF对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抗炎与抗菌作用的促进,以及其通过电穿孔效应增强药物和营养物质摄取的能力。研究表明,nsPEF能够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角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增强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局部炎症反应。此外,nsPEF能通过诱导细胞膜电穿孔,增加细胞对药物和信号分子的摄取,从而支持组织再生。这些生物效应共同加速了伤口的愈合过程。尽管nsPEF在临床应用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初步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能够显著加速急性和慢性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率。然而,关于不同强度、频率和电场作用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伤口类型的适用性和长期安全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优化nsPEF的使用参数,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