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1
  

  • 全选
    |
    专论
  • 陈娟, 龙俊羽, 潘黎姿, 欧阳昭连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全球脑机接口领域的科研竞争与合作态势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中检索脑机接口相关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全球脑机接口科学研究竞争与合作态势进行分析,识别该领域的领先国家、机构和研究者。结果 1990—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领域SCI论文共计产出9037篇,其中2014—2023年产出占78.9%,十年复合增长率达13.7%。中美两国的发文量居全球第一梯队,相较之下中国起步晚但增长快,2023年的发文量达美国的3倍。合作方面,美国无论是合作对象(64个)还是合作次数(1507次)均高于中国。其他国家则以德国(968篇)和英国(725篇)的发文量相对突出。从机构和研究者来看,德国图宾根大学和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是脑机接口研究的早期引领者,但近几年论文产出明显减少。相比之下,中国清华大学高小榕、中国科学院王毅军、天津大学明东、华东理工大学金晶和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等研究者则在近几年产出了较多论文。结论 脑机接口领域在近十余年快速发展,中美两国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起步较早但近几年增速减缓,中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增速较快,其中尤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机构表现最为突出。
  • 张婷, 徐东紫, 陈娟, 卢岩, 严舒, 潘黎姿, 王建波, 欧阳昭连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8-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利引文网络分析探讨技术发展主路径。方法 构建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利引文网络,采用搜索路径连接数计算遍历权重,采用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2种路径搜索方式对该领域的全局主路径、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局部前向主路径、局部后向主路径及局部关键路径主路径进行分析,探索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结果 脑机接口领域共有专利申请15519项,包含专利引文140691件,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技术开发聚焦于神经刺激与调控技术、神经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脑机接口硬件技术等方向。主路径分析显示,技术主题以电刺激为核心,强调精准的神经调控与个性化治疗。全局主路径上专利数量最多(16件),包含2条技术路线,全局关键路径主路径与全局主路径一致;局部前向主路径上有14件专利,包含1条技术路线,局部关键路径主路径与局部前向主路径一致;局部后向主路径上有10件专利,包含1条技术路线。结论 本研究通过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利主路径分析,识别技术发展轨迹,从情报学角度为脑机接口领域研发提供信息支撑。
  • 卢岩, 潘黎姿, 严舒, 陈娟, 欧阳昭连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脑机接口全球临床试验注册概况,为该技术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基于ClinicalTrials.gov中的脑机接口相关临床试验注册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注册数量与年度变化趋势、国家分布及国际合作情况、申办者类型与国家分布、研究类型及招募情况、适应证分类及其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 截至2024年10月,全球共注册194项脑机接口相关临床试验,注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所有开展临床试验的国家中,美国以80项位居首位,其他国家均未超过20项,国际合作临床试验仅3项。申办者中48.7%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美国申办者数量最多。所有临床试验中,88.1%为干预性研究,38.1%已完成,26.3%招募人数少于10例,几乎全部试验受试者招募不设性别限制且包括成人。脑机接口相关临床试验集中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和治疗,主要适应证包括卒中、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四肢瘫痪等。结论 脑机接口全球临床研究活跃性不断提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 严舒, 陈娟, 卢岩, 欧阳昭连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脑机接口领域研究的学科与知识组成及变化趋势,为领域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跨领域合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法计算领域学科交叉指标,并通过统计分析进行趋势判断。结果 脑机接口领域研究的学科丰富度持续上升,不同学科的知识浓度不同。医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工程技术和生理学是知识组成的主要来源学科,其中医学和心理学占比有所下降,而计算机科学的占比显著上升,人文社科学科知识内容涉及较少。结论 受人工智能等方面技术突破的影响,脑机接口的研究已从基础机理研究向技术开发与算法迭代转变,计算机学科和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在本阶段凸显,是跨学科知识架构的关键。在未来随着技术向临床转化与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临床科学与社会学或将受到更多关注。
  • 研究论著
  • 陈星勇, 赵汉镔, 程高杰, 楼亮亮, 吴小脉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解决电池供电湿度传感器在失禁人员应用中安全性低和获得感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空间无线能量自俘获的失禁行为检测技术。方法 通过在内裤中植入具备无线能量收集的柔性温湿度传感器,构建基于温湿度数据特征的失禁行为检测算法,为失禁人员高质量监护提供数字化支撑。结果 本文构建的检测算法检测范围可达2.8 m,特定场景中的检测准确度高达100%,报警平均时延1 s。结论 本文设计的基于空间无线能量自俘获的失禁行为检测技术可满足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失禁监测需求,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张莉, 张苗苗, 万嘉辉, 湛启瑞, 吕欣, 吕毅, 严小鹏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提高港针穿刺成功率,设计磁性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Magnetic Total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MTIVAP),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根据磁锚定技术原理,通过在静脉输液港的港体中嵌入磁环,设计与之匹配的磁性定位装置,并完成MTIVAP的产品雏形设计。以4只比格犬为动物模型,在其颈部植入MTIVAP,5名实验人员分别在每只实验犬中进行港针穿刺10次,统计一次性插入成功率,验证MTIVAP在定位穿刺中的可行性。结果 借助3D打印技术成功完成了MTIVAP的产品雏形制备。4只比格犬颈部均顺利植入MTIVAP。采用磁性定位装置后,在200次的穿刺过程中,港针一次性插入成功率达99.5%,操作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 MTIVAP的磁锚定设计方案能简化并显著改善港针的穿刺操作。
  • 刘雨佳, 马佳临, 余嘉, 曹大为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3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效果能够对标美国强生组织自适应控制功能的全新技术,以提升国产超声刀的性能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影响超声刀杆和换能器组成的机电系统谐振频率的因素,设计一种观测谐振频率变化的方法,从而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拟合出一组以谐振频率变化量为主要参数的数学公式,用于估算刀头温度;再通过提出基于估算的刀头温度对超声刀输出进行调节的方法,实现组织自适应控制功能。结果 通过热仿真证实了刀头工作时温升被限制在刀头局部,同时验证了在刀头切割模拟组织时谐振频率变化的再现性良好。在国产超声主机上应用基于谐振频率变化的温度估算算法,其估算的刀头温度与实际刀头温度差异小于±10℃。最后,经过动物试验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组织自适应控制方法临床效果与美国强生GEN11CN超声刀主机在切割闭合效率和软组织热损伤距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刀头温度估算的组织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提升国产超声刀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国际一流产品的差距。
  • 宫昕晨, 温林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和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的呼吸机故障识别与预防性维护策略,旨在提高呼吸机设备管理、维修水平,为呼吸机预防性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2023年我院使用的呼吸机日常质量控制数据、临床使用数据、环境数据等多模态数据为研究对象,介绍PSO算法,建立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SO-BP)模型,同时引入K近邻(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KNN)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以及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作为对比模型,并选择准确度(Accuracy,ACC)、精准度(Precision,PRE)、召回率、F1得分以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训练后的PSO-BP模型ACC、PRE、召回率、F1得分及AUC值分别为90.05%、91.00%、89.30%、0.90以及0.88;相对于KNN、SVM、XGBoost以及BP模型,PSO-BP模型识别ACC分别提高了6.64%、4.50%、3.32%、7.35%;召回率、F1得分及AUC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提高。模型最优阈值为0.6768,呼吸机安全区、稳定区、危险区以及高危区区间分别为[0,0.3384]、(0.3384,0.6768]、(0.6768,0.8384]、(0.8384,1.0000]。结论 通过高通量医疗大数据建立的PSO-BP模型可有效识别呼吸机故障,并可使用定量数据为呼吸机预防性维护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 张瑾, 熊祎, 聂鑫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49-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4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3年内的周检测试结果,发现和总结加速器周期性质控中出现的规律和特点,为合理开展加速器维护和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提供推荐方案。方法 依据国内外报告和文献推荐的质控内容,选取输出剂量稳定性、激光灯位置、影像中心与机械中心重合度测试、光距尺精度和光野大小5个项目开展周期性检测工作。结果 4台加速器按服役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依次为美国瓦里安Trilogy(old)、瑞典医科达Precise、美国瓦里安Unique和美国瓦里安Trilogy(new),其输出剂量测试的通过率依次为97.5%、93.2%、96.3%和100%;激光灯位置的平均最大偏差依次为0.84、0.76、0.82和0.64 mm;影像中心与机械中心重合度测试的平均最大偏差依次为1.19、1.05、0.83和0.81 mm;光距尺测试的平均最大偏差依次为1.05、0.72、1.72和0.91 mm;光野大小的平均最大偏差依次为0.91、0.82、0.79和0.60 mm。服役时间最短、配置最高的瓦里安Trilogy(new)加速器各个项目的测试结果在4台加速器的横向对比排名中均位于前二之列,其他加速器都至少有一项测试结果排名最末。结论 服役时间越短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周检项目的综合达标率越高,更适宜执行较复杂的治疗计划、承担更多的放疗任务。此外,同一公司生产的加速器配置越高,输出剂量稳定性和光距尺精度越高;各加速器水平方向的激光灯位置更易出现偏差;C型臂加速器参与图像引导的装置越多,影像中心出现偏差的概率越大;与100 cm相差越多的光距尺数值出现偏差的概率越大。
  • 麦达成, 陈炜业, 肖翔, 陈远鹏, 张学文, 陈广源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解决目前缺乏有效可行的新生儿蓝光治疗仪质控检测办法,尤其缺乏辐照性能的质控检测规范的问题,研究一种新生儿蓝光治疗仪质量控制检测办法,以确保其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新生儿蓝光治疗仪的治疗原理和设计原理,从设备外观及日常管理、运行状态、辐照性能3个方面制定质控检测办法。其中,辐照性能包括辐照面积及距离、辐照强度。另外,使用垂直尺和水平尺作为对照组,与研制的蓝光辐射辅助测量装置(观察组1)、人手质控(观察组2)进行对比,以验证规范质控的重要性。结果 上蓝光辐照强度和下蓝光辐照强度的各检测内容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均在《YY 9706.250-2021 医用电气设备 第2-50部分》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的允许范围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明确提出移动式蓝光治疗仪在强光疗时应距离婴儿培养箱25 cm以上。在蓝光辐射辅助测量装置和人手质控的对比实验中,观察组2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比观察组1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1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测量结果接近。结论 新生儿蓝光治疗仪质控检测办法切实可行,符合《YY 9706.250-2021 医用电气设备第2-50部分》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的有关规定。
  • 司超增, 胡宇, 张晟, 田艳彬, 张伟硕, 李琳, 夏杰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64-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一套高效稳定的临床多源异构数据抽取与对接方法,实现专病数据库建设的数据整合及应用。方法 通过增量累加模型和自拉链模型等数据抽取算法获取临床数据资源,应用数据引擎技术实现与专病数据库的数据对接和整合,并建立规范的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结果 截至2023年底,数据抽取与对接平台已成功实现31个专病数据库的临床数据对接。平台应用后,专病数据库功能模块数量、平均建设周期、入组样本量、纳入指标数量和指标缺失情况等指标较平台应用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临床诊疗数据对接方法实现了专病数据库建设中数据内容的准确提取、转换和整合应用,提高了专病数据库的建设效率和数据质量,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推动了临床科研成果转化。
  • 柯晓坡, 潘国兵, 林城, 倪际龙, 陈大鹏, 袁嫦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70-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开发一套医院医疗设备技术参数管理系统,实现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市场调研和招标技术参数的论证。方法 以MyEclipse 6.5软件作为开发工具,采用Java语言设计,采用B/S架构,以MySQL数据库作为后台管理软件,设计实现集设备招标流程于一体的医疗设备技术参数管理系统,包括登录管理、用户管理、设备信息管理、参数论证管理、招标参数管理及分类目录管理功能。结果 通过确定系统模块测试场景、梯度增加并发户进行测试,系统性能测试结果通过率为100%。通过系统管理,参数响应、市场调研、参数编制、参数论证效率较管理前显著提升,耗时分别降低43.33%、60.66%、53.90%、57.7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医疗设备技术参数管理系统节省了医院采购机构以及论证机构的采购周期,优化了参数论证和调研流程,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
  • 彭远, 刘云, 徐赛, 寇建秋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7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大型联网医疗设备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和监测措施。方法 结合网络安全等保合规要求,建设大型医疗设备专网,构建合规网络体系;利用软件定义网络、AI、物联网、日志分析等信息化技术,部署网络安全防护平台和设备监测预警平台,对设备网络安全和运行状态实现可视、可管、可控。结果 通过对23台大型医疗设备及相关终端设备的部署和应用,网络安全事件数量与设备故障时间均较上线前大幅降低,降幅分别达90%及80%以上,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型医疗设备安全防护平台及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大型医疗设备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测,保障了其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升了防护管理水平,为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
  • 许明磊, 文志林, 徐丽军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83-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当前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用大数据与“互联网+”方法,实现医院采购的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与需求调研,结合多重数据源和医院采购工作实际需求,利用Java开源平台和MySQL 8.0云数据库构建采购管理系统,实现医院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一站式管理,实现数据看板、项目浏览、预算管理、调研管理、招采管理、合同管理、预约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功能。结果 采购管理系统可实现采购全流程跟踪记录,优化采购工作方式,提升采购工作效率。相较于系统上线前,应用采购管理系统的采购项目的采前调研时间、采购相关表格制作时间、采购进度更新时间后和采购资料查阅时间分别缩短了37.17%、57.49%、54.90%和59.05%,招采信息管理效率提升了58.6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推进医院采购管理的信息化,可降低采购管理成本、提高采购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助力医院采购人员实现采购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增强采购的合规化,降低采购风险。
  • 任斌, 苏玉成, 娄苗苗, 蒋昆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9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一种生命体征采集系统,实现非联网体征采集设备测量数据的自动识别与记录。方法 利用移动手持终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作为硬件载体,以卷积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结合YOLOv5目标检测算法开发图像识别功能,设计具有图像识别能力的生命体征采集系统。通过PDA实现体温、血压、血氧、血糖测量设备体征数据的快速识别,并按照护理管理规则自动记录至医疗系统。结果 生命体征采集系统应用后,体征数据采集正确率由99.67%提高至100.00%,次均采集时间缩短29.21%,医护满意度提升5.7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系统以真实体征数据保障有效诊断,进一步提高了病区护理工作效率,提升了护理质量水平与准确性。
  • 袁筱祺, 高玮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96-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中低风险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期降低DRG低风险组患者死亡率,提高院内患者医疗安全质量。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23年1—8月50344条病案首页数据,根据出院情况分为治愈组、未愈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重要风险因素,作为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分析变量,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模型预测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性等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整体预测准确度为98.69%。其中,患者出院情况为治愈的AUC=0.829,95%CI:0.826~0.83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823,敏感度为76.29%,特异性为82.06%。患者出院情况未愈的AUC=0.825,95%CI:0.822~0.828,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779,敏感度为76.84%,特异性为80.95%。患者出院情况死亡的AUC=0.600,95%CI:0.596~0.605,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2009,敏感度为44.99%,特异性为75.10%。结论 对于DRG低风险组患者风险客观化预测中,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中治愈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优。输血反应、患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为影响DRG低风险组出院情况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模型可以为DRG低风险组患者出院情况恶化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寇月琴, 朱小兵, 李仕康, 魏安海, 聂瑞, 张和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02-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配置现状,评估其配置效率,促进医疗设备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方法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7—2022年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配置的静态与动态效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低价值医疗设备配置分布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占比相对稳定,中、高价值医疗设备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占比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从静态测评结果来看,医院和其他机构的设备配置效率为DEA弱有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效率为DEA有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配置效率为DEA无效。从动态测评结果来看,2017—2022年,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配置效率呈总体降低趋势。结论 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设备配置结构方面已取得持续优化,整体配置效率较高。若进一步提高配置效率,需要关注医疗设备技术更新和配置使用管理优化。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促进医疗设备配置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进而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效能。
  • 徐洁, 高婧颖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09-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前瞻性质量管理理念干预方案在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ized Supply Department,CSSD)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6月(前瞻性质量管理实施前)的500包医疗器械,纳入对照组,另取2022年7—12月(前瞻性质量管理实施后)500包医疗器械,纳入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器械质量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前瞻性质量管理模式,对比2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情况、器械质量管理不良事件、器械质量管理质量及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满意度来验证前瞻性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及发放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灭菌返消率低于对照组;器械质量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器械质量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瞻性质量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CSSD能够更好地运作,进一步完善CSSD器械质量管理制度,有利于各流程处理合格率的提高。
  • 王晓梅, 张晓斌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覆盖率。方法 成立设备科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覆盖率”为活动主题,选择2023年我院计量设备检测目录的357台医疗设备作为对照组,2024年基于品管圈活动改进策略的474台计量检测设备作为观察组。圈员们通过分析我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覆盖率较低的原因,对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建立我院计量检测标准化流程、完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计量管理动态管理功能,定期开展设备质控维保工作等方式,改善后比较2组设备的计量检测覆盖率差异。结果 优化后的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覆盖率达到96.62%,显著高于优化前(8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高于目标值(95.34%)。结论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我院的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覆盖率,提升了设备管理质量,大幅度减少了应检未检情况的发生,同时提升了临床工作人员满意度。
  • 刘伟, 耿姣姣, 杨文勇, 邓刚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20-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量采购前后的临床使用情况及患者治疗费用,为优化临床决策、完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收集PICC带量采购前后的临床使用情况,基于文献回顾、关键知情人访谈等构建PICC整体费用模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患者整体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护士访谈,带量后的PICC实际平均留置时间相较于带量前平均留置时间缩短10.77%、穿刺时间增加14.21%、置管后导致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带量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ICC带量采购前后患者的住院费用、卫材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量采购后的PICC单价和均次置管总费用明显下降,但均次并发症费用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量采购后,PICC的质量及临床使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建议各医疗主体加强对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前、中、后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和临床使用监测,系统分析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建立针对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质量和整体费用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体系。
  • 李思慧, 冷军, 陈怡婷, 杨榕, 梁春婷, 成小菲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26-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近10年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现状、热点及演变趋势。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中2013年1月至2024年6月fNIRS技术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并通过CiteSpace 6.3.R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036篇,文献的发文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李增勇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研究热点集中于皮质激活、脑卒中、功能连接、经颅磁刺激、神经成像、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和认知障碍等方面。结论 fNIRS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的机构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近年该领域的研究开始结合多模态监测大脑激活与连接相关的特征,更多地了解运动行为和神经生理学机制;未来可持续关注fNIRS技术在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等患者中的应用。
  • 潘英杰, 陈岩, 秦斌, 张翔, 高希法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34-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为参照,评估CT静态灌注参数——心肌灌注指数(Myocardial Perfusion Index,MPI)和校正后心肌灌注值(Corrected Myocardial Perfusion,C-MP)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并在一周内行静息CMR检查的42例患者数据,将其中21例心肌无异常者作为阈值参照组,其余21例作为实验组。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的17分段法,测量除心尖外的16个节段的心肌衰减密度(Attenuation Density,AD)值,并通过腔内和主动脉平均AD校正,获得MPI与C-MP,再分析其相关性及诊断效能的一致性。结果 MPI与C-MP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分布。以CMR为参照,MPI的敏感度为79.5%,特异性为97.9%,阳性预测值为72.9%,阴性预测值为98.6%,准确度为96.7%;C-MP的敏感度为70.5%,特异性为96.8%,阳性预测值为60.8%,阴性预测值为97.9%,准确度为92.5%。MPI与C-MP对缺血心肌节段的诊断效能与CMR相近(P>0.05)。结论 MPI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优于C-MP,可作为CCTA的补充,为临床提供一种便捷的心肌缺血检测手段。
  • 综述
  • 王玢涵, 刘佳玉, 吴民民, 朱路文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40-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康复学是结合我国国情和适应康复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出现,多领域交叉融合,智能化也在辅助中医康复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医康复与人工智能充分融合,促使中医领域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本文从中医康复在评估与治疗2个角度探讨中医康复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以期为中医康复智能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前沿方向和理论帮助。
  • 王春庆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46-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2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也是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性疾病,可致损伤部位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严重残疾。目前虽然脊柱内固定技术非常成熟,但针对脊髓损伤恢复的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不确切。研究发现,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神经再生潜能,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将移植的细胞负载于生物支架上再一起移植于损伤部位,可显著提高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促进脊髓损伤恢复。但不同的组合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修复程度存在差异,选择适宜的组合治疗方法对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生物支架与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生物工程技术和细胞移植相结合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和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并为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陈宁清, 姜红强, 夏建松, 黄巧巧, 严国飞, 姚芦鹬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54-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质谱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重现性好,且兼具高通量、高效率的特点,尤其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逐渐在临床检验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简述了LC-MS/MS的主流结构组成和技术特点,再从应用、监管、发展和创新4个方面进行详细概述,指出了LC-MS/MS技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展望了质谱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可进一步促进其良性发展。
  • 龙俊丞, 何晖, 胡东辉, 卢正, 冼汇锋, 张亚忠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60-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数字疗法不断向医学领域方向纵深发展。数字疗法作为一种数字化健康管理手段,在欧美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管理,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从数字疗法的概念起源与现状,以及数字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开展数字疗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田洋, 刘晓林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64-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是有创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缺血的“金标准”,但需要额外的导丝及扩张血管,限制了临床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的FFR(FFR derived from 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FFR)、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Fraction,QFR)等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能在避免使用额外导丝和扩展血管的同时,进一步评估心肌缺血的情况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本文对FFR、CT-FFR及QFR的原理、应用价值及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冠心病诊疗中选择合理技术提供参考。
  • 陈兆涛, 刘培沛, 钱琳琳, 刘汝国, 王胜学, 郑为雷, 游晓功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69-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运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组织器官的机械特性信息,已进入快速临床普及阶段,于使用人员来说,首先应该理解其技术优势,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同时也应明确其局限性,以在临床中做到规范、正确使用,使其发挥最大价值。本文首先对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分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重点阐述了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瘤、肝纤维化、前列腺癌、甲状腺结节这4个典型疾病诊断中的广泛使用价值,讨论了传统临床诊断方式的特点、不同的超声弹性成像方式各自的技术优势及其局限性以及其在推动医学影像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 设备维修
  • 孔康辉, 赵东升, 郭鸣周, 王帅, 李慧丽, 徐博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76-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类分析法将ERBE VIO200S电外科系统电路结构分为能量通道、控制信号通道、电源通道三类,通过相关类别的电路板反求电路图,快速锁定故障点位。对于ERBE VIO200S电外科系统出现的C48和C30 2例故障报警,通过能量通道、控制信号通道和电源通道的电路分析锁定故障,C48故障原因是Max4429芯片持续输出高电平信号,导致型号为35N60场效应管烧坏;C30故障原因是单片机控制板电流检测电路DC-DC电源模块故障和变频板变压器次级输出控制继电器故障,通过替换相同规格型号为E1K15A15-15/2的DC-DC模块和型号为894H-2AC2-F-C 24 V的继电器,实现ERBE VIO200S电外科系统的修复。上述分类分析的维修案例为医疗设备维修同行提供了高频电刀的维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