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系统分析Fastlab 2自动合成系统在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实际生产中的产率波动,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质量优化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近3个月内43批次[18F]FDG的生产数据,并采用X-bar与R控制图对产率进行SPC评估,结合变异系数(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评估波动性,并对3次失败批次(产率0)及3次低产率批次(<40%)进行参数溯源(如真空压力、水解温度、操作合规性)。结果 Fastlab 2系统成功率为93.02%,成功批次(排除3次0产率失败批次)产率为31%~91%,平均产率为81.6%,RSD为18.64%。X-bar图与R图显示大部分批次处于控制限内,整体生产过程稳定,但局部批次因真空压力异常(如190 mbar vs. 标准600 mbar)、水解温度过高(93℃ vs. 标准85~88 ℃)及操作偏差(卡套安装不到位、未执行水袋检查)导致产率波动。失败批次主要与设备真空故障(2次)、操作失误(1次)相关。结论 Fastlab 2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动化合成能力,但产率波动仍需关注。通过优化设备的启动流程确认、改进试剂卡套的安装流程、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及规范实验环境管理,可有效地提升系统的一致性与生产成功率,为同类放射性药物生产单位提供可参考的优化路径。
目的 构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远程质量控制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MRI远程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非结构式访谈法、德尔菲法系统分析MRI远程质量控制评价关键要素,构建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22—2023年医院MRI远程质量控制中各指标数据,采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进行评价,同时与MRI质量控制中临床照片评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MRI远程质量控制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环境参数、射频系统、磁体系统、图像性能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此外,实证研究表明熵权TOPSIS法的评估结果与临床照片评估法基本一致(皮尔逊相关系数ρ=0.78)。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MRI远程质量控制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兼具有效性、客观性和实用性,为医疗设备的数字化、精细化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工具,该体系的推广应用有望在提升医疗设备管理效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