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杨义龙1,2,梁琛华3,冯逸飞2,刘光盛2,何颖2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151-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27
    摘要 (417) PDF全文 (2696)   可视化   收藏
    对生命体征的有效监测是医疗救治和健康维护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接触式监测技术局限性明显,且用户体验差。随 着科技的进步,各类光纤传感、生物雷达、压电传感、红外热成像等非接触式传感技术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 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原理、特点与相关研究现状,总结目前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所存在的优缺点和未来可 能的发展趋势,为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发展提供思路。
  • 综述
    程聪,陆马乘,张烨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9): 153-1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9.025
    摘要 (179) PDF全文 (1291)   可视化   收藏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减轻了患者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恢复期,促进了外科手术向着精准化、微创化发展。 但是其狭小的手术视野和匮乏的物理反馈,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 发展,其在医疗领域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可视化特点,AR技术在外科手术(尤其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导航中具 有独特优势。在腹腔镜机器人手术中,使用基于AR的术中导航系统可以显著增强外科医生对手术环境的感知能力,有助于 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精准度。本文就当前AR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腹腔镜机器人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综述
    王海旭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 161-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1.028
    摘要 (242) PDF全文 (1234)   可视化   收藏
    脑电的研究正在不断突破并取得成果,在情绪识别领域,包含脑电信号采集、数据预处理、提取时频特征、构建脑 网络特征和分类识别等步骤。本文综述了脑电特征计算方法的现状,脑电情绪识别的步骤、方法,归纳总结了应用方式并 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脑电情绪识别的应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如心理健康评估、情绪感知计算和人机交互。随着机器 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以及脑电图信号处理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提高基于脑电图的情绪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 脑电情绪识别特征计算方法,情绪识别的步骤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具体事例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对于 研究人员系统地了解脑电情绪识别具有积极意义。
  • 综述
    张晓1,张魁星2,李延军2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5): 162-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5.027
    摘要 (223) PDF全文 (1186)   可视化   收藏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外界事物间的关系。脑电 图与大脑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脑电图信号判断受试者的情绪变化。与此同时,利用传统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算法进 行情绪识别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本文介绍了情绪识别研究中的情绪模型、数据集以及近年来常见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 法,对近些年的情绪识别研究进行总结,有助于初学者快速了解这一领域,并有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孙雪峰1,王一丹1,刘平1,施聪聪2,张红石1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2): 154-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2.026
    摘要 (250) PDF全文 (1183)   可视化   收藏
    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BCIT)是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其在肢 体功能康复、精神状态监测、识别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研究进展。但当前的脑机接口康复系统仍处于实验应用阶段,在神经 机理、理论技术、硬件设备、交互设计等方面仍存有瓶颈。本文阐述BCIT基本原理及其分类,总结BCIT的国内外现状, 归纳BCIT在康复领域中诊断、治疗、评估3方面的具体应用。将康复、脑机接口、护理进行交叉融合,对BCIT在临床应用 中具有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整理和评述,以期促进BCIT的临床应用、实践设计等研究。
  • 综述
    李战国1,祝啸2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168-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30
    摘要 (265) PDF全文 (1108)   可视化   收藏
    无线体域网(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WBAN)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生理参数的实 时监测和收集,并将数据传输到远程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医疗和非医疗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 WBAN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情况,并以植入式耳蜗、胰岛素泵、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等为例,概述了WBAN在医 疗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旨在为WBAN技术未来更广泛运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综述
    王泽华,孟颖,盛恒松,王悦,刘英慧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7): 159-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7.028
    摘要 (538) PDF全文 (1104)   可视化   收藏
    刻痕或切割球囊属于修饰性球囊,在临床使用中可以作为辅助准备治疗(预处理)或最终治疗的选择方式,随着腔 内治疗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在我国的开展与普及,刻痕或切割球囊已成为介入治疗中重要的医疗 器械。本文旨在通过归纳刻痕或切割球囊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在PAD(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狭窄、动静脉 透析瘘管狭窄、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期为该类产品的验证确认、临床评价和技术审评提供思路。
  • 专论
    包家立1,陈新华2,3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5): 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5.001
    摘要 (224) PDF全文 (1060)   可视化   收藏
    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是在脉冲电场作用下,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或生物组织产生不可 逆亲水性孔道的现象,其生物效应为使细胞产生凋亡或死亡。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2个国产IRE设备上市。至今,这 个技术已经在国内多家医院进行了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的临床治疗应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IRE肿 瘤消融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从其发展脉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 研究论著
    王龙辰1,贾龙洋1,胡兵1,2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50-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09
    摘要 (184) PDF全文 (103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解临床环境下国产和进口品牌超声设备的基本性能,对在用超声诊断设备开展质量检测与对比评价。方法 在 不同医院抽样65台在用超声诊断设备,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应用腹部探头、浅表探头、心脏探头对多项参数进 行性能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 国产超声设备在应用腹部探头、浅表探头时,基本性能参数与进口 品牌超声无明显差异;在应用心脏探头成像时,进口设备的分辨率、几何精度及误差方面优于国产设备。同一年限段的受 检设备在腹部和浅表成像时,进口品牌设备略优于国产品牌设备。结论 本次受检的超声设备在基本性能指标方面进口品牌 与国产品牌差异不明显,在心脏成像方面进口超声设备优于国产超声设备。
  • 专论
    吴启翔1,2,陈永刚2,龚立娇1,陈新华2,3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5): 36-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5.007
    摘要 (252) PDF全文 (1016)   可视化   收藏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传统治疗方法虽有疗效,但都有一定的禁忌证和副作用,而不可逆电穿孔作 为一种新的局部物理治疗肿瘤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可用于邻近血管、神经等重要器官和 组织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微秒级电脉冲产生的细胞不可逆电穿孔在消融肿瘤的同时会带来人体明显的肌肉收缩和心律 失常现象,而纳秒脉冲消融肿瘤则通过改变脉冲发生器的硬件实现方式,提高电压,压缩脉宽,克服了上述缺点。本文介 绍纳秒脉冲消融肿瘤技术的兴起与优点,综述国内外纳秒脉冲消融肿瘤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现状,分析纳秒脉冲消融设备的 迭代技术优势,从纳秒脉冲功率技术、纳秒脉冲电场分布、电场强度阈值和不同电脉冲参数消融肿瘤带来的不同量效关系 等方面展望了纳秒脉冲消融肿瘤关键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并对纳秒脉冲消融肿瘤设备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 综述
    刘帅1,许连成1,董国昭1,唐晓英1,廖洪恩2,范应威1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6): 143-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6.023
    消化道早癌微创治疗是当前研究热点。手术是目前消化道肿瘤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因手术依赖医生经验、消化道 早癌术中智能刻画困难、治疗效应动态监测难等,急需先进的新型设备革新当前的诊疗模式,因此研发智能微创诊疗系统 成为需要迫切攻克的关键难题。针对消化道肿瘤等智能诊疗的核心问题,研制智能微创诊疗仪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 解决当前肿瘤诊疗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本文分别介绍面向消化道早癌的基于光学技术的成像方法、智能精准诊断方案、 图像引导手术治疗、机器人辅助智能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讨论和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 向,以及指出未来拟研究的介入式智能多模态光学微创诊疗一体化关键问题,以期为从事消化道微创诊疗一体化关键问题 研究和智能诊疗仪器研制提供参考建议。
  • 综述
    刘伟1,赵潇2,傅扬1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12): 170-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2.030
    医疗机器人技术是开展现代临床治疗与术后康复的有效手段,对现代医疗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目前在工业、军事以及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本文对医疗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基础及其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 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医疗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从事医疗行业或开展相关研 究的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 综述
    李小波1a,1b,1c,2,3,徐本华1a,1b,1c,2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7): 152-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7.027
    精准放疗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三维调强放射治疗照射野大小和肿瘤一致,但人体的不自主运动会引起靶区 的位置发生改变。为减小患者放疗时由于动态靶区的运动带来的剂量不确定性,常采用补偿技术,包括屏气技术、门控技 术、腹部压迫技术、4D-CT技术和实时追踪技术。目前实时追踪技术对肿瘤动态靶区的放射治疗起关键性作用,大多数是 借助X射线、超声、磁共振、磁定位等,可作为一种精确的运动管理方法。本文旨在对实时追踪引导动态靶区放射治疗的 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探寻更精准、无辐射、无创的可用于动态靶区的实时追踪技术提供研究思路。
  • 综述
    王国杰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2): 171-1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2.029
    随着MRI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价值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近些年,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临床医师越来越意识到MRI新技术的 重要性。本文首先阐述了DTI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然后重点总结了国内外DTI技术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风、脑肿瘤、神经 退行性疾病、发育障碍、神经精神障碍、运动障碍和神经遗传发育障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未来DTI技术在该领域的发 展进行了展望。
  • 专论
    陈娟,潘黎姿,张婷,徐东紫,杨潇逸,欧阳昭连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01
    目的 分析全球医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科学研究态势。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医用生物传感器相关论 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全球医用生物传感器科学研究态势,展示整个领域的发文概况,并识别全球领先国家、机构 和团队,进而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各国在该领域国际合作中的参与情况。结果 1990—2022年,全球医用生物传感器 科技论文共12520篇,2018—2022年发文量占比超过50%(54.72%),临床应用和技术改进相关高频词较多。中国发文量 (4070篇)居全球首位且2012—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58%。美国发文量(2595篇)和年复合增长率(10.53%) 均低于中国,但篇均被引频次高于中国(43.12 vs. 23.95)。中美两国是全球国际合作中心,美国在国际合作定量指标方 面略优于中国,其他国家发文量均不足1000篇,相应地国际合作也较少。全球发文量前20位机构中(≥90篇),有6家在 中国,5家在美国,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数量居全球首位。全球发文量超过20篇的通信作者共9人,其中我国占5人。结论 全 球医用生物传感器领域科学研究活跃,近五年研究成果快速积累。我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全球首位且近十年保持快速增 长,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我国科研机构研究活跃。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增速均低于中国,但论文影响力和国际合作 表现均优于中国,在全球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发文量相对较少,影响力较弱。
  • 综述
    孔令敏,刘恰,姜廷帅,卫娜,田越,崔骊,云庆辉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9): 166-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9.027
    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有多种微生物的分析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式反 应以及基于显微镜的形态学检测,其中形态学检测方法具有成本低和准确性高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 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不断探索,使显微镜下微生物图像的自动形态识别成为可能。本文 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AI的形态学诊断技术在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 足和挑战,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利用AI、微型化、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全自动便携化高致病微生物分析仪的研 发,该设备将用于病原微生物实时检测,对生物安全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 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9): 1-11.
  • 研究论著
    边梅1,师文2,杨鑫1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4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08
    目的 开发一种便携式数字智能胸腔引流系统。方法 便携式数字智能胸腔引流系统由传感器及数据采集、信号处理 及控制和人机交互软件系统3部分组成。选用超声传感器及同步滤波法对引流情况进行实时精确测量,通过高速现场可编程 门阵列和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及时反馈、回放和预警至人机交互系统,监测患者的引流情况。结果 便携式 数字智能胸腔引流系统测量结果显示,该设备为低负压设备,引流瓶容积为300 mL,其漏气量检测报警范围为10 s内压力降低 小于0.15 kPa ;负压吸引范围为-26~0 kPa 、误差范围±0.1 kPa 、流量监测精度1%~4%;连续自由空气流量为小于 20 L/min,且10 s内最大泄露应不超过3个气泡;1 m距离内,噪声≤50 dB,且电磁兼容性良好,可有效运行。结论 便携式 数字智能胸腔引流系统具有高度便携、测量数据精准智能、自动报警、友好人机交互等特点,可监测患者引流量、引流速 度,帮助医护人员客观评估患者病情及拔管时机,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实现产品的自主可控,降低患者的经 济负担。
  • 设备维修
    张庆钊,叶裕丰,刘凌湘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7): 177-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7.03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为了得到较高的加速场,需要调制器产生很高的脉冲电压或电流波形驱动微波功率源处于脉冲 工作状态。本文详细分析瓦里安VitalBeam直线加速器的调制器的独特结构、工作原理和重要信号形成原理,通过对信号的 波形分析和重要参数的测试,解决了出束异常的剂量联锁案例,指出其有别于传统加速器的剂量联锁表达形式,阐述了解 决调制器相关故障的思路和方法,可为同行提供参考。
  • 综述
    楚俊昆,赵倩,杨毅宁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12): 158-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2.028
    可穿戴心电设备是一类非侵入式微型医疗监护仪器。随着移动通信、传感技术、微电子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 猛发展,可穿戴心电设备在心血管疾病的监测诊疗、心血管危重症急救、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心脏康复等领域展现其独 特优势。本文对近年来可穿戴心电设备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最新关键技术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局限性、存在的 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新型医疗设备,最终让广大民众从可穿戴心电设备中受益,可穿戴心电设 备有望推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进入“移动智能医疗新时代”。
  • 综述
    邬苗1,2,冯庆敏1,刘胜林1,陆雪松2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 156-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1.027
    超声手术刀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精准的能量器械,具有同时切割止血、较小热损伤、几乎无烟雾、自净能力强 等优势,但是由于现有超声手术刀结构的约束,其运动自由度少,限制了其应用在机器人操作中的灵活性。经过科研人员在 结构方面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在原有刚性超声手术刀的基础上,加入柔性结构,衍生出更加灵活的多自由度柔性超声手术 刀。本文综述了刚性超声手术刀的发展以及柔性超声手术刀现有的设计方案,对于刚性超声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的轻 便以及工作性能的提高,对于柔性超声刀的设计分为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放置在手柄端和放置在执行末端两类,分别分 析这2种设计方案的具体结构,并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最后,对微创外科多自由度柔性超声刀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 综述
    张乙鹏1,2,陈扶明1 ,孙文慧1,2,李川涛3,李楠1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11): 155-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1.027
    肺部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有重大的影响,肺部出现异常是肺部疾病的直接反应,对肺音的研究在临床诊断中 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子听诊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肺音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研究。目前,肺音分类的研 究是将信号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以提升辅助电子听诊器的实际应用。本文旨在对肺音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分析肺 音分类的发展现状以及肺音分类技术存在的不足,以期对肺音分类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研究论著
    邱士庆1,王燕1,王俊文2,姜燕华3,郭壮2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7): 145-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7.026
    脉搏传感器、脉象信号系统是现代脉诊客观化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脉搏传感器的仪器精密程度、脉象信号的检 测质量均可能使脉诊分析结果产生误差,但目前脉搏传感器的单一研究并不能解决客观化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本文以典 型种类的脉搏传感器结合脉象信号系统的采集工具与方法,从脉搏信号分析的数字化信息、特征提取、脉象识别和脉象信 息系统的种类与区别展开研究,重点介绍脉象信息分析系统中脉搏信号分析和脉象信号采集系统的种类与差异,提出脉诊 多维度研究、脉搏信号侧重点不同的问题,以期为脉诊客观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研究论著
    姚洁,伍国林,吴水才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9): 25-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9.003
    目的 为提高传统肝肿瘤消融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辐射暴露时间,基于电磁定位装置设计一套肝肿瘤热消融穿刺电 磁导航系统。方法 根据电磁导航坐标系与三维影像坐标系对应标记点的坐标信息,使用奇异值分解完成肝肿瘤热消融穿 刺电磁导航系统的空间配准。利用电磁定位仪等硬件辅助设备,设计肝肿瘤热消融穿刺电磁导航系统,实现肝肿瘤经皮穿 刺路径规划以及实时交互式进针。对空间点集的配准和穿刺电磁导航系统的精度进行实验测试。结果 依据每次实验中获 取体膜的6个标记点在三维影像坐标系与经转换求得三维影像坐标系下的坐标计算得到均方根误差,实验中最大均方根误 差不超过1.5 mm,平均目标位置均方根误差为1.262 mm。获取穿刺消融针的空间位置,肝肿瘤热消融穿刺电磁导航系统 最大目标位置误差不超过5.00 mm,平均目标位置误差为3.10 mm。结论 基于奇异值分解配准算法的肝肿瘤热消融穿刺电 磁导航系统实现了CT数据的读取和可视化、穿刺路径规划以及基于电磁定位实时反馈消融针的空间位姿,能够有效辅助 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 综述
    宋美华,林锦淇,张景浩,刘冰冰,莫忠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2): 159-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2.02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HS)是一种发病率高却鲜为人知的功能失调性疾 病,包括中枢型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和阻塞型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 SAHS的检测研究,提出多种睡眠呼吸暂停检测算法,并通过算法简化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复杂程 度,研究出多种新型SAHS监护设备,减少对耗时的传统PSG的需要。本文综述了SAHS检测方法,阐明不同的监护装置应 用于SAHS检测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了软件算法在睡眠呼吸暂停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 研究论著
    赵婉琳,杜孟新,郑怡然,吴达远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8): 105-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8.019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先进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领域扩展,加速了医疗机器人的应用与推 广。其中手术机器人得益于运动灵活、作业精准等优势,被用于精密手术、微创手术、远程手术等复杂场景。本文通过对 手术机器人的知识产权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归纳出总体发展趋势、关键技术构成以及国内外现状,揭示手术机器人技 术发展的态势,为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并提出了相关创新发展的建议。
  • 研究论著
    陈玉俊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8): 58-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8.012
    目的 提出一种植入式人体通信芯片的设计实现方案,通过植入芯片到人体中,以实现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 信。方法 首先,提出一个小型化、低功耗的通信芯片,该芯片集成了通信模块、处理器、模拟电源、数字电源等功能模 块,并采用了高度集成的硅片制造工艺,以满足植入式应用的需求;其次,提出一种有效的能量供给方案,通过远距离无 线充电技术为芯片提供能量,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最后,通过仿真和测试,验证植入式人体通信芯片设计的正确性和可 行性。结果 仿真实验证明,该植入式人体通信芯片可以稳定地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并能够实现数据传输和接收的功能。 同时该芯片具有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度集成的特点,可以在人体内部稳定地工作,并能通过无线充电技术获得所需的能 量。芯片的回片测试显示,功能测试符合设计的预期。结论 本文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植入式人体通信芯片,为人与外部 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于医疗领域、生物监测和人机交互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望为未来植入 式人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专论
    严舒,张婷,欧阳昭连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22-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04
    美国对医用传感器的资助主要从面向医疗需求和面向技术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资助力度相似。资助项目主要以探索 性科学研究为主,也包括针对创新型小企业的研究和转化项目。高校是项目资助的主要对象,工程与材料领域研究水平较 高,医疗研究基础强、资源丰富,产学研合作紧密的高校在项目竞争中更具优势。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神经系统与行为 研究、分子特异性反应机制和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医用传感器研究初具规模。本研究总结了美国对医用传感器的项目资助模 式,分析了美国医用传感器的发展态势,为我国加强该领域顶层设计与布局提供参考。
  • 研究论著
    陈敬伟1,贾真2,张翼1,王靖2,邓华1,刘杨3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10): 20-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0.004
    目的 阐述面向临床的便携式膝关节康复检测系统的设计过程。方法 系统由支具、信号采集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 组成,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柔顺性、阻力可变性、量程与精度等特性,设置系统变阻力测量模式以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肌力等关键功能数据,选取4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系统性能测试实验和计算系统精度。结果 模拟测试 现场结果表明,通常3个周期内动作获取稳定的ROM。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4名受试者膝关节ROM测量Rmae≤0.6°, Rme<1.5°;Tmae<0.15 Nm,Tme<0.4 Nm;3 d内受试者组内重测信度为0.8988~0.9511。系统ROM量程95°,肌力量程28.4 Nm;系统所用弹簧刚度0.2989 Nm/°,系统包括三级阻力模式,对应量程分别是16.89、24.38、28.40 Nm。结论 本研究提出 的测试方案具备有效的ROM测试效果,便携式膝关节康复检测系统可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膝关节术后早期康复所需测 量环境,有效降低下肢与支具间随机绑缚造成的活动度测量误差,满足膝关节术后康复的检测要求,符合临床对康复进展 跟踪和康复方案评估的需求。
  • 研究论著
    刘铮,陈甜甜,谭菲菲,付丽,郝鹏飞,柴蕊,张克,裴晓娟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8):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8.001
    目的 通过比较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一次性心电干电极(柔性心电干电极)与普通心电电极(普通电极)之间的性 能参数,探讨柔性心电干电极的特点和发展前景。方法 选取柔性心电干电极和普通电极分别进行YY/T 0196-2005《一次性 使用心电电极》标准中的性能检测,包括交流阻抗、直流失调电压、复合失调不稳定性和内部噪声、除颤过载恢复和偏置 电流耐受度,比较两种电极的试验结果。结果 通过对比试验可知,柔性心电干电极交流阻抗和除颤过载恢复不符合 YY/T 0196-2005中的要求,与普通电极差异较大,其他性能则均符合YY/T 0196-2005中的要求。结论 柔性心电干电极与普 通电极在电性能上有较大差异,需要多种样品对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并制定针对柔性心电干电极的检测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
  • 专论
    汪领1a,黄琼1b,孙玉梅1b,陈永刚2,吴斌2,袁义强1b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5): 6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5.011
    导管消融已成为维持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主要治疗方法,肺静脉隔离是最常用的治疗策略。与应用于心房颤 动消融的热能相比,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是一种非热替代方法,在细胞上施加高压场以诱导 细胞膜发生改变,产生纳米孔,从而损害细胞的完整性和生存能力。纳秒脉冲电场消融(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 Ablation,nsPFA)具有通过IRE产生跨壁连续病变的能力,传输到心脏组织的热量较小,并且心肌细胞对电场有超高敏感 性,因此,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总结了nsPFA治疗心房颤动的基本原理和当前的科学证据,并将其与最近的实践 建议进行结合,讨论新兴技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综述
    牛森,李增耀,王彤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162-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29
    肿瘤衍生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TEX)以蛋白质、核酸的形式携带丰富的肿瘤特异信息,在早期、多参 数的癌症诊断方面具有潜力。然而传统外泌体检测技术仍面临设备昂贵、灵敏度低、程序复杂等问题。随着纳米医学的发 展,基于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的生物传感技术结合纳米材料具有快速实时、高灵敏、免标记等优点, 在TEX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综述了TEX的概念和检测现状、FET纳米传感 器的工作原理和优势及在TEX检测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并初步探讨其局限性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临床应用FET纳米传感 器快速诊断癌症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专论
    张婷,陈娟,徐东紫,杨潇逸,潘黎姿,欧阳昭连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8-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02
    目的 通过对全球医用传感器领域的发明专利分析揭示技术开发态势。方法 以智慧芽数据库收录的全球医用传感器 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开发的时间趋势、技术开发生命周期、技术热点、技术开发主要国家/地区、全球主要专利 权人等角度揭示医用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结果 全球医用传感器领域共有发明专利申请25554组,近十年技术开发 活跃,处于快速增长期,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技术开发聚焦于压力传感器、换能器、 电极、控制系统等方向,其中压力传感器和换能器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技术方向;中美两国技术开发最为活跃,中 国申请人聚焦于压力传感器的研发,美国申请人聚焦于换能器的研发;中美两国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均获得授权,中国不足 10%专利在国外获得授权,以国内市场为主,美国多达40%专利在国外获得授权,海外市场布局广泛。国外技术开发企业 占据主导地位,飞利浦、美敦力、西门子等医疗器械巨头引领全球医用传感器领域发展,中国技术开发则以大学占据主 导,品驰、迈瑞和联影等代表性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结论 通过对全球医用传感器领域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 揭示该领域的技术开发现状与趋势,从情报学角度为我国医用传感器研发提供信息支撑。
  • 专论
    杨晰雅a,b,魏嘉丽a,b,吕毅a,b,吴荣谦a,b,宋承华a,b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2): 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2.001
    近年来杀菌消毒装置的需求激增,紫外光杀菌作为医疗卫生系统最常用的一种杀菌消毒方式已较为普及,不同发射 紫外光光源装置的研发、光学材料和器件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本文调研了临床用紫外光装备,最终聚焦于发射C波段紫 外线(Ultraviolet C,UVC)光的不同光源发生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其光生物效应研究的相关进展,对汞蒸气紫外灯、UVCLED 紫外灯、准分子紫外灯、微波等离子体紫外灯以及激光紫外发射器5种可发射UVC光的光源发生设备的构造、发光原 理、优缺点、可发射波长、光生物效应进行了汇总并对其潜在医用前景进行分析。
  • 研究论著
    朱兴广1a,白丽娟1a,贾梦帆1a,王昊1b,杜彬2,王晓安1c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1.017
    目的 基于技术支持视角设计开发医疗设备维修智能管理系统,探索以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中心的设备维修管理 信息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方法 基于MySQL数据库,完成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设计;后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服务使用 Python语言,基于异步网络库Tornado框架进行开发;APP端使用DART语言,基于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框架Flutter进行开发, 最终构建一套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和技术支持的维修管理系统。结果 系统应用后,故障现场排除率由(78.28%±6.07%) 上升至(88.18%±5.92%),临床服务满意度评分由(85.93±7.27)分提升至(91.97±4.77)分,故障平均修复天数由 (1.47±1.28)d降低至(1.16±0.58)d,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系统可以有效为工程师提供技术 支持服务,提高医疗设备维修效率,并为后续实现基于大数据的辅助决策,实现设备维修管理精准化、智能化打下基础。
  • 综述
    黄黎银a,张颖a,曹治东a,成孟芹b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11): 167-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1.029
    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事件会给自身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物联网+医疗”深度融合,迅速发展。物联网 技术被应用于监测和预警患者跌倒事件。本文从患者跌倒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设备、分类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旨在总结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和预警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相关经验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廖中凡,罗源,杨音,庄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8): 161-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8.028
    术前准确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肿瘤退缩分级 (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影像学方法是预测TRG的主要手段,但常规影像学 方法的预测效能不佳。造影、功能成像在内的多种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影像组学在海量图像中,利用计 算机识别深层次的信息,能够对临床关注的疗效、预后及治疗决策等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本文针对影像学预测NCRT后直 肠癌的TRG的大量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其最新进展。
  • 综述
    宋继勇1,2a,2b,张向军2c,袁嵩2d,卢倩1,2a,2b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175-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31
    在器官移植需求增加、器官来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随着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等科技的发展,常温机械灌注 (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技术成为目前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技术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血流对 器官进行常温灌注,保障离体器官在体外维持正常代谢,不但可以延长器官保存的时间,还可以为边缘器官的体外修复创 造时间窗口。但目前肝脏NMP系统尚不完善,未实现大范围临床推广,本文旨在回顾NMP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比静态冷保 存和NMP的优缺点,总结肝脏NMP技术发展的现状和难点,并展望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 专栏
    吴琳1,石岩2,范医鲁1,辛在海1,薛丹1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4):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4.001
    临床工程作为发展迅速的交叉学科,支持着现代医疗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临床工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 发展历程,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的临床工程进入产业创新、多元化融合的蓬勃发展阶段,临床工程行业在数字医疗、人 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高端放疗设备、智能硬件、应急高端医疗设备等各领域还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回顾我国 临床工程发展的各阶段历程与新进展,肯定了各阶段取得的成绩,也分析出仍需解决的问题,归纳总结了临床工程在多个 高科技领域将会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并针对当前国内临床工程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 研究论著
    谢成
    中国医疗设备. 2023, 38(6): 120-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06.022
    目的 探讨二级仓库无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低值医用耗材中的管理效能。方法 结合医院传统的低值耗材仓库管理模 式现状,提出基于人工智能、视觉、重力传感、生物识别的二级仓库低值耗材无人智能化管理系统,追踪并分析使用系统 前后的数据,以此研究该系统的实施效果。结果 二级仓库无人智能化管理系统上线后,显著缩短了物料盘点时间,物料的 差错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管理效率显著提高,管理人员满意度达到了100%(均P<0.05)。且在仓库环境、临期物料管 理、数据信息化、工作效率及管理成本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结论 系统的上线实现了二级仓库低值耗材的动态管理和实时 监控,使低值耗材在二级仓库的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达到了低值耗材管理降本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