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王玢涵, 刘佳玉, 吴民民, 朱路文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40-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772
    中医康复学是结合我国国情和适应康复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出现,多领域交叉融合,智能化也在辅助中医康复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医康复与人工智能充分融合,促使中医领域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本文从中医康复在评估与治疗2个角度探讨中医康复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以期为中医康复智能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前沿方向和理论帮助。
  • 综述
    田洋, 刘晓林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64-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761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是有创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缺血的“金标准”,但需要额外的导丝及扩张血管,限制了临床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的FFR(FFR derived from 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FFR)、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Fraction,QFR)等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能在避免使用额外导丝和扩展血管的同时,进一步评估心肌缺血的情况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本文对FFR、CT-FFR及QFR的原理、应用价值及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冠心病诊疗中选择合理技术提供参考。
  • 综述
    纪雪晴, 孙建男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167-1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17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肺通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慢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COPD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其并发症肌少症而导致的运动耐量下降与COPD预后不良、住院率及病死率升高相关。胸部肌群可以间接反映全身肌肉水平,还可作为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与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息息相关。胸部CT是肺部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可以同时评估肺内及肺外组织。本文就CT评估慢阻肺患者胸部肌群衰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COPD患者全身改变的理解并为其提供影像学证据。
  • 综述
    龙俊丞, 何晖, 胡东辉, 卢正, 冼汇锋, 张亚忠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60-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398
    随着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数字疗法不断向医学领域方向纵深发展。数字疗法作为一种数字化健康管理手段,在欧美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管理,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从数字疗法的概念起源与现状,以及数字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开展数字疗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论著
    司超增, 胡宇, 张晟, 田艳彬, 张伟硕, 李琳, 夏杰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64-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651
    目的 构建一套高效稳定的临床多源异构数据抽取与对接方法,实现专病数据库建设的数据整合及应用。方法 通过增量累加模型和自拉链模型等数据抽取算法获取临床数据资源,应用数据引擎技术实现与专病数据库的数据对接和整合,并建立规范的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结果 截至2023年底,数据抽取与对接平台已成功实现31个专病数据库的临床数据对接。平台应用后,专病数据库功能模块数量、平均建设周期、入组样本量、纳入指标数量和指标缺失情况等指标较平台应用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临床诊疗数据对接方法实现了专病数据库建设中数据内容的准确提取、转换和整合应用,提高了专病数据库的建设效率和数据质量,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推动了临床科研成果转化。
  • 综述
    李坤, 马兴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 154-1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2197
    预测性维护(Predictive Maintenance,PdM)是一种集成机器状态监控、故障诊断、故障预测和维护计划的维护策略。近年来,PdM逐步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有效应对了传统维护策略难以解决的一系列挑战。为帮助医疗从业人员加深对这一新兴概念的理解,本文对传统维护策略与PdM的对比、PdM的目标及构建PdM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从PdM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应用价值、PdM系统架构及结合机器学习的PdM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阐述PdM的研究进展,展示其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亮点;对PdM在医疗设备管理领域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PdM在医疗设备管理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总结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 研究论著
    吴萍, 荣瑶, 李东, 董硕, 张文龙, 花城, 吴航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96-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561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设备的临床可用性,探索该类设备的临床可用性评价方法。方法 基于操作任务以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专家权威系数和评价指标权重获得各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临床实操技师或医师对PET/CT可用性的评价打分。结果 完成可用性问卷评分67份,总体可用性评分为93.99分,最高得分为PET无源质控指标,得分94.66分,最低为球管预热接口指标,得分92.84分,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设备可用性良好。结论 基于设备主要操作任务及使用场景建立的PET/CT设备的临床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于评价PET/CT设备的临床可用性。通过建立专家库、计算专家权威系数、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式获得的调查问卷评分为探索PET/CT设备的临床可用性提供了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依据。
  • 研究论著
    花城, 吴航, 荣瑶, 张文龙, 谢峰, 吴萍, 董硕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101-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563
    目的 建立医学影像装备适用性验证信息收集与分析平台,探讨医学影像装备功能及效果、设备性能、可靠性、服务保障性、可用性、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评价分析方法。方法 以设备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传输等流程,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结果 收集与分析平台有效采集了包括数字X线摄影设备、CT、MR、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核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T/MR)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数据,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为院内运营管理提出建议,并有效提高了PET/MR设备可用度(2.6%)。结论 平台解决了设备临床适用性研究工作面临的数据采集难与分析评价难两大问题,为医院管理及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 研究论著
    党玺芸, 汤智, 袁秦, 何晓帆, 柯军, 冯珊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59-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31940
    目的 结合医疗器械机构设备的管理需要,开发一种移动端的设备管理系统。方法 利用微信小程序开发工具和云数据平台,结合二维码技术,设计一种应用于实验室检测机构,以扫码形式登记查询维护设备的管理系统,实现设备信息维护、使用登记与查询、转移与盘点等功能。并选取使用纸质登记的设备(对照组)及使用微信小程序登记的设备(研究组),比较2组的设备使用管理情况验证其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设备使用登记时间和设备记录查询汇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7.86±9.59)min vs.(3.58±0.88)min、(67.87±1.36)min vs.(2.28±0.87)min],设备登记缺陷率和盘点异常率均小于对照组(4.72% vs. 1.16%、1.03% vs. 0.14%),使用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系统的应用为检测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可为其他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 研究论著
    吴超, 于强, 温涛, 江鑫富, 钟志龙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2): 5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10
    目的 对不同品牌的在用除颤仪开展性能检测和数据分析,为预防性维护和采购选型提供指导。方法 参照国家计量标准规范对在用除颤仪的释放能量、充电时间、同步延迟时间和心率等参数进行性能检测和数据收集,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参数检验。结果 当设定释放能量为30和100 J,不同品牌除颤仪实际释放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0.05,P=0.084>0.05);当设定释放能量为200 J,不同品牌除颤仪实际释放能量(P<0.001)、充电时间(P=0.001<0.05)、同步延迟时间(P=0.00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时长与除颤最高能量偏差之间无相关关系(r=-0.009,P=0.956>0.05),与充电时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556,P<0.001)。结论 充分挖掘医疗设备运行中的数据,可辅助设备管理决策,提高医疗设备临床使用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 设备维修
    聂涛, 郑骏, 冯靖祎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2): 171-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29
    目的 通过分析高频电刀的常规故障维修案例,建立模型进行同类故障再发生的预测,并进行预防性维护从而减少故障发生率。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系统建模、仿真分析等方法,通过真实世界的故障案例,构建故障预测的仿真模型,利用模型预测故障的发生率与实际情况相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而后,基于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内的预防性维护,以降低故障发生率。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60台高频电刀的预测故障率为22.4%,实际上不符合质控标准的比例为25%,预测准确率为89.6%,模型验证有效,与实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故障发生的准确率较高,预测结果对于预防性维护有指导作用。
  • 专论
    郑勇, 孟祥峰, 李澍, 张超, 王浩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6):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69
    目的 基于国内医用手术机器人的可用性测试现状,探讨企业、临床、检测等相关各方对手术机器人可用性测试的共性认知,并比较各方在可用性测试需求和关注点上的差异,为可用性测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医疗器械监管对可用性的一般要求,围绕可用性测试需求、实验流程等要素设计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重点考察由共性题揭示的不同受访者关于不同类型手术机器人可用性的认知差异与共识。结果 基于收集的60份问卷分析发现,所有受访者均重视手术器械的基础作用和模拟手术环境的必要性,将手术任务完成率视为关键客观指标。不同类型手术机器人的可用性测试在辅助设备需求、辅助设备作用和关键客观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试验设计有所不同。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国内医用手术机器人可用性测试的现状,并通过多层次分析揭示了不同受访者在测试中的共性认知和各类型手术机器人的特定需求,为制定统一的测试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专论
    张艳丽, 王权, 孟祥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6): 7-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040
    目的 随着YY/T 1686-2020标准的实施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YY/T 1686-2020中的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的术语内容已不能涵盖且表达目前市场上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或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特点,其术语部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文介绍了修订后的YY/T 1686的概况及关键技术指标的制定情况,试图改变市场上关键技术的描述参差不齐、术语滥用的现象。方法 通过重点基础术语和技术术语的解析、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国内已上市产品的调研,增强对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或系统中相关术语的理解和应用。结果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的需要,对行业标准YY/T 1686-2020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基本通用术语和技术术语,并结合市场上产品的性能特点,增加了性能方面的术语。修订后的标准共收录了98个术语,涵盖基本通用术语、技术术语、结构组成及性能4大类。结论 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医用机器人产品的细致分类和市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论著
    孙王玮, 徐舒宁, 王珺琪, 吴旭升, 桂志国, 尚禹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038
    目的 设计一套乳腺血氧监测系统,并探究校准算法,确保其能准确反映乳腺组织的血氧饱和度。方法 基于近红外漫射光谱技术设计一套三波长(660、805和904 nm)四通道乳腺血氧监测系统;采用与人体吸收和散射特性相近的固态仿体作为校准工具,设计校准算法;针对每个通道光源-探测器远、近两端光强值,利用实验所得标准值作为参考,并通过调整各通道的光强值参数,实现血氧仪校准。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固态仿体的吸收系数与不同通道的光强值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校准后的自制血氧仪与商用血氧仪在大多数测量点的差异落在95%一致性界限内,无显著系统偏差。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系统及校准算法是近红外漫射光乳腺疾病早期监测的必需步骤。实验证实,该方法提高了血氧测量的精确性,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 研究论著
    李艾彤, 李铭诗, 李靖鹏, 李晨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2):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05
    目的 为了解决目前常用血细胞检测仪器检测耗时长、检测细胞种类少及人工镜检方式耗时耗力的问题。方法 为了更快捷地对血细胞进行检测,提供准确的检测报告,减少医生工作量,本研究结合区域卷积神经网络、YOLO、单次多框检测器(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SSD)等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血细胞检测,并在实验中选择外周血细胞数据集,应用SSD模型和YOLO系列中的YOLOv5、YOLOX、YOLOv6、YOLOv7共5种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对比评估指标并讨论各网络模型的优劣势。结果 本研究搭建了精准度更高、运行速度更快的新模型,精准度可达99.3%,单张检测时间为10.3 ms,并且所占内存仅为71.2 MB,超过其他网络模型;本文的消融实验验证了新添加的全连接层模块与泛化模块的实用性。结论 该模型能够出色且准确地检测血细胞,且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同时模型较小,方便使用和维护。
  • 设备维修
    潘国宾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2): 178-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30
    超声诊断仪因其高精度成像能力和广泛应用,已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针对3个不同型号的GE医疗超声诊断系统(LOGIQ E9、VIVID E9和Voluson E8),分别对其启动无信号输入、无响应且指示灯未亮以及开机无响应但按键灯亮的故障进行分析,通过使用万用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等多工具进行故障诊断与排查,确定故障点分别为内存插槽、主电源故障、视频中断线缆,最终通过修复排除故障。本文通过对维修过程的深入分析,利用系统化维修流程及逻辑推理,提升了故障诊断的精确性和维修效率,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和延长使用寿命,可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 研究论著
    吴宁, 刘慧慧, 宋晓华, 南群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01
    目的 模拟近支气管处肺肿瘤行60 W、300 s微波消融术的情形,对可能造成的支气管壁损伤区域予以界定,为临床安全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基于气体流动条件(呼吸速率为1.0 m/s)和生理参数(肿瘤直径为1 cm),建立含有三级支气管分支的肺模型和肿瘤不同位置模型;通过电磁场-温度场-流场耦合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在肿瘤完全消融时气管壁受到损伤的体积。结果 肿瘤边缘距离主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分别超出5和4 mm时,行微波消融术安全有效,气管壁无损;临近第三级支气管时,距离达2.1 mm以上即为安全治疗范围,无损伤风险。结论 微波消融肺肿瘤临近支气管这一关键部位时,气管壁受损程度和消融安全范围与肿瘤中心位置相关。
  • 综述
    张小四, 向思伟, 林忠款, 郑焜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6): 152-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353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信号分子,参与血管舒张、神经传递、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NO治疗仪作为NO递送的关键设备,通过精确控制气体浓度和释放模式,已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然而,NO的半衰期极短、浓度依赖性强以及存在潜在毒性等问题,对治疗仪的技术设计和临床应用提出了挑战。本文综述了NO治疗仪的发展历程,涵盖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技术结构、分类方式,探讨了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助力NO治疗仪在医学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 研究论著
    李烨, 王新国, 王进军, 甘洁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4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551
    目的 构建智能化多渠道检查预约平台,优化患者就医流程,解决患者检查预约来回跑、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提高检查预约效率。方法 依托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改造检查预约流程,实现与各个检查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统一整合医技科室检查预约资源,运用规则知识库驱动智能算法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检查的一站式预约。结果 多渠道检查预约平台使检查预约率明显提升,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平台应用前,将患者等待检查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特别是MRI检查的等待时间由(116.88±18.20)min降低至(21.65±7.30)min,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平台充分利用医院检查设备资源,实现多渠道检查的一键预约、精准预约,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检查安排时间,满足患者对便捷就医和个性化检查需求的期望,同时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 设备维修
    王聪, 黄丹, 程琪琪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173-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347
    目的 分析婴儿培养箱在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造成白屏现象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以提高婴儿培养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通过电磁干扰三要素分析的方法,使用近场抗扰度分析仪、示波器等工具观察和分析电路反应,识别出静电干扰的敏感源和干扰路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 测试发现,屏幕主板是敏感源,且存在多个耦合路径,组装后显示屏的抗干扰能力不能达到接触放电±6 kV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包括优化屏蔽盒结构、使用屏蔽线缆以及固定线缆的走线位置。经测试和应用观察,产品的ESD抗干扰能力可达到标准要求,提高了婴儿培养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效地消除了ESD问题。结论 本研究可以为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借鉴,对于提高医用电子设备的ESD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专论
    杨辰旭, 李澍, 王浩, 孟祥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7):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2010
    目的 探讨医用手术机器人急停后末端位移需要控制的风险及成因,设计测试方法,进行实际测试,基于结果分析急停后末端位移的影响因素,明确该指标的测量条件。方法 引出机械臂急停信号,在按下急停的同时通过非接触空间测量装置连续快速采集机械臂末端参考点的空间坐标。分析机械臂在不同的急停控制模式下,静止或以不同速度沿不同向量方向移动时,对急停后末端位移的影响,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这些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本文设计的实验发现,机械臂的急停初末位移与急停最大位移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向量方向上差异可达0.49~1.61 mm,在不同速度下可差0.18~0.57 mm。某些型号的机械臂,急停控制模式差异可带来10 mm以上的位移差。同时,急停时的位姿对机械臂的急停后末端位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测试方法,可以实现医用手术机器人急停后末端最大位移和初末位移的测试。在进行测试时,应充分考虑运行速度、急停控制方法和急停时的位姿对结果的影响。
  • 研究论著
    陈璐, 陶慧孙, 张盛昭, 魏登荣, 尹靓, 梁振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6): 3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363
    目的 基于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原理,研制一款用于预防术后谵妄的谵妄防治仪。方法 根据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和RIPC原理进行样机研制,样机主要由主机和袖带组成。袖带与主机内部的气泵和电磁阀组成袖带式加压阻断装置,实现RIPC训练功能。屏幕与主控模块进行串口通信,用户通过屏幕控制训练的启停,及查询和保存训练信息。样机制作完成后,对其压力控制性能、血压准确度、气密性和电气安全性能进行测试验证。结果 样机的压力误差控制在±5 mmHg以内,且与松下血压计所测收缩压和舒张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机响应速度快,气密性良好,噪声水平低于60 dB,电气安全性能符合GB 9706.1-2020标准。结论 本文研制的设备适用于谵妄脑障碍疾病患者的预防训练,为预防术后谵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综述
    张慧, 刘君怡, 陶莉, 王海洋, 陈志, 吴爱东, 钱东, 徐榭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143-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23
    放射疗法作为治疗皮肤病变的重要手段,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得益于多种新颖的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技术、方法和设备的出现,放射疗法在瘢痕疙瘩和皮肤癌等良性病变和恶性皮肤肿瘤的长期临床应用中得到了不断的应用、推广和完善。当前,电子线放疗、后装放疗、放射性β核素敷贴放疗和浅层X射线放疗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病变治疗领域。本文旨在系统性地介绍上述浅层放疗技术,分析其优劣及应用范围,梳理浅层放疗领域的新兴需求与挑战,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设备维修
    孔康辉, 赵东升, 郭鸣周, 王帅, 李慧丽, 徐博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76-1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8
    利用分类分析法将ERBE VIO200S电外科系统电路结构分为能量通道、控制信号通道、电源通道三类,通过相关类别的电路板反求电路图,快速锁定故障点位。对于ERBE VIO200S电外科系统出现的C48和C30 2例故障报警,通过能量通道、控制信号通道和电源通道的电路分析锁定故障,C48故障原因是Max4429芯片持续输出高电平信号,导致型号为35N60场效应管烧坏;C30故障原因是单片机控制板电流检测电路DC-DC电源模块故障和变频板变压器次级输出控制继电器故障,通过替换相同规格型号为E1K15A15-15/2的DC-DC模块和型号为894H-2AC2-F-C 24 V的继电器,实现ERBE VIO200S电外科系统的修复。上述分类分析的维修案例为医疗设备维修同行提供了高频电刀的维修思路。
  • 设备维修
    袁保锋, 李郑, 何玲, 姜立美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178-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158
    目的 分析MR梯度系统的结构及常见故障,探讨各故障产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收集我院MR设备遇到的梯度故障10例,其中梯度电源故障4例,梯度放大器故障2例,梯度信号控制单元故障1例,冷却系统故障2例,梯度线圈导致伪影1例。分析故障现象、故障来源并进行故障排查。结果 通过对MR梯度系统故障进行分析,找到各故障原因,其中6例更换故障部件后消除,2例信号线接触问题现场解决,1例通过软件校准后改善,1例通过清洁冷却系统后解决。结论 对MR梯度系统故障修复主要通过故障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其来源及适当的处理策略,同时,日常规范化管理也可以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
  • 研究论著
    吕懂霞, 时飞跃, 付林, 秦伟, 王敏, 庄洁颖, 蒋红兵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06
    目的 设计可移动式激光灯和CT扫描床的位置计算程序,用于确定放疗患者的治疗等中心。方法 使用Spring Boot系统框架,设计治疗等中心计算程序(Therapy Iso-Center Calculation Program,TICP)。操作人员输入可移动式激光灯和CT扫描床的初始位置数据及计划位移数据,TICP能够自动计算治疗等中心对应激光灯和CT扫描床的最终位置。选取36组随机位移数据,使用模体对该程序进行准确性测试。结果 TICP实现了治疗等中心对应位置的自动计算、历史记录查看、报表打印以及权限分配等功能。程序测试结果显示,左右(X)及腹背(Z)方向的偏差∆x和∆z均值分别为0.4和0.3 mm,头脚(Y)方向误差∆y≤1 mm;3个方向在偏差等级范围Ra内共有65组,Rb共有35组,Rc共有8组,不同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该程序可有效辅助CT模拟机下确定治疗等中心的工作,提高放疗工作效率。
  • 研究论著
    马继鹏, 赵玉娟, 周朋超, 宗冉, 蒋歆昶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8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15
    目的 确定导致呼吸机及其相关不良事件的因素及其影响权重。方法 在山东省不良事件监测中心提供的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的呼吸机及其相关不良事件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导致呼吸机及其相关不良事件的因素,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不同因素指标的权重。结果 得出导致呼吸机及其相关不良事件的各级因素及权重值表,包括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除使用时间外,导致呼吸机及其相关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为产品质量(一级指标)、流量传感器故障(二级指标)、潮气量报警(三级指标);并在横向、纵向上分析了各级因素,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方案;另外,在流量传感器的精准性、性价比、功能性、稳定性上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流量传感器造成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结论 通过对导致呼吸机及其相关不良事件的因素权重的定量分析研究,确定了在考虑发生率、对患者影响程度、故障解除及时性、处理费用的情况下不良事件各种导致因素的权重值,为呼吸机不良事件的挖掘提供一定的技术评价标准,为呼吸机厂家对各自产品的技术改进及医院呼吸机的维护提供指导依据,医院以此采取针对措施可降低呼吸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 综述
    胡负稷, 王海波, 冯耿超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153-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25
    超声手术切割设备在外科手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换能器是超声手术切割设备中至关重要的器件。本文综述超声手术切割设备中换能器的相关研究,介绍换能器分类,分析换能器的设计原理和测试结果,总结新型换能器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对超声手术切割设备的研究提供参考。
  • 研究论著
    冯世领, 赵飞, 周晔, 王慧, 周嫱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2): 113-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859
    目的 建立医用耗材商务标准指标体系,为医疗机构采购部门提供医用耗材集中配送相关的标准化商务要素体系和流程节点,帮助医疗机构评估、遴选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合规、严谨、通畅的商务流程,确保耗材供应工作平稳、高效。方法 通过文献查询、专家咨询等方法拟定医用耗材商务标准指标体系初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具体指标内容及权重,形成最终指标体系。结果 建立了一套医用耗材商务标准指标体系,包含7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含服务招标、合同、资质、结款、绩效评价、商务流程和物权过程。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医用耗材标准指标体系,可以提示医疗机构和医用耗材集配商注重完善、提升商务流程的合规性和时效性,尤其可为SPD管理模式提供商务流程设计、评价、监管、改进等的参考。
  • 研究论著
    金磊, 张文婷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 124-1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092
    目的 基于数字化管理和物联网监测技术,实现生命急救类设备的智能管理及快速调配共享。方法 应用5G物联网、AI算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物联网硬件。采用以模式识别和传统机器学习为基础的半监督学习算法,通过进行设备运行、待机、关机试验监测设备的日常状态,计算医院相关设备的使用率、空闲率等指标,实现医疗设备资源的智慧化管理调度。以我院呼吸机、微量注射泵和监护仪3种生命急救类设备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传统模式和物联网监测模式下的调配速度和使用时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应用物联网监测模式,3种生命急救类设备的调配时间均降低了80%以上,使用时间均提升了15%以上,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呼吸机为例,在物联网监测模式下,呼吸机的闲置时调配速度较传统模式提高约85%,应急调配速度提高约70%,模拟大型公卫事件时速度提高约4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5G物联网与数字化管理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生命急救类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设备的位置、可用率、故障率等数据,在应对应急调配的工作中,能够使管理人员更加合理地调配医疗资源。
  • 监管与法规
    孟芸, 许慧雯, 郭月, 朱炯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 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486
    目的 为研究者和监管部门在提升医疗、医药、医保行业标准化工作协同发展方面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基于医疗、医药、医保行业现行标准管理政策,对比“三医”标准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 医疗、医药、医保行业均建立相对完整的标准管理体系,但受多因素影响,标准管理体系存在不同。药品标准法规制度体系最为完整,医疗、药品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具有国家标准性质,并可组建标准管理技术组织。医保行业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标准管理体系有较大完善空间。结论 优化医疗医药标准技术体系,完善医疗器械标准制度体系,健全医疗保障标准管理体系,以及建立“三医”标准化联合工作机制等措施将有助于促进“三医”标准化协同发展。
  • 研究论著
    徐进就, 巫文岗, 刘玉杰, 黄伟龙, 吕岸璟, 霍俊廷, 李麦, 廖文彦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2): 33-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07
    目的 开发一款可通过手机APP控制的无线理疗仪,以实现其便携性、高效率和美观性的目的。方法 该系统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芯片设计,将蓝牙模块作为上位机和下位机的通信平台,利用单片机芯片的捕捉/比较/脉宽调制(Capture/Compare/PWM,CCP)模块向人体输出治疗模式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脉冲电刺激信息,将人体肌电信号频域特征及强度高低作为肌肉疲劳治疗的控制参数标准。整个系统硬件由主控模块、蓝牙连接模块、肌电信号放大模块、刺激强度控制模块、电压耦合输出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组成。软件中的上位机程序基于E4A(易安卓)开源技术开发平台,采用中文语言编写;下位机程序基于Keil5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编写。结果 实验表明,该系统利用STC12C5A60S2单片机芯片里的CCP脉冲模块,使输出的PWM脉冲电刺激更强劲、PWM脉冲的占空比更容易控制;在蓝牙可控距离3 m内,基于蓝牙功能连接的理疗仪模块与手机APP通信顺畅。结论 利用单片机无线蓝牙技术的理疗仪+APP软件研究,具有操作范围广、体积小、方便携带、输出功率强且造价低等特点,不仅支持移动医疗,还可针对特定部位进行局部治疗,对理疗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论著
    刘雨佳, 马佳临, 余嘉, 曹大为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3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730
    目的 研究一种效果能够对标美国强生组织自适应控制功能的全新技术,以提升国产超声刀的性能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影响超声刀杆和换能器组成的机电系统谐振频率的因素,设计一种观测谐振频率变化的方法,从而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拟合出一组以谐振频率变化量为主要参数的数学公式,用于估算刀头温度;再通过提出基于估算的刀头温度对超声刀输出进行调节的方法,实现组织自适应控制功能。结果 通过热仿真证实了刀头工作时温升被限制在刀头局部,同时验证了在刀头切割模拟组织时谐振频率变化的再现性良好。在国产超声主机上应用基于谐振频率变化的温度估算算法,其估算的刀头温度与实际刀头温度差异小于±10℃。最后,经过动物试验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组织自适应控制方法临床效果与美国强生GEN11CN超声刀主机在切割闭合效率和软组织热损伤距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刀头温度估算的组织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提升国产超声刀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国际一流产品的差距。
  • 专论
    李东, 吴萍, 张文龙, 董硕, 花城, 荣瑶, 吴航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2): 8-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2.002
    目的 分析CT设备在使用中的可靠性数据,健全设备可靠性分析评价指标的理论框架,探索设备可靠性评价的实践方法,为不同CT设备间性能对比提供实用的参考方案。方法 以新启用CT设备前2年数据为对象,依据可靠性理论构建性能对比框架。根据设备厂商提供的工单维修记录,统计比较单台CT设备装机后第1年、第2年与前2年工单中与可靠性、维护性和保障性参数相关的数据,以及比较装机后第1年、第2年的维修时长、故障时长和维修间隔。结果 设备装机后第1年、第2年、前2年的各项可靠性参数表现优良程度依次为第1年、前2年、第2年。第2年维修时长和故障时长较第1年有所增加,维修间隔较第1年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设备在装机后前2年整体运行状态较为平稳,第2年略有下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维修数据分析和评价体系可为提高设备可靠性提供参考信息,为不同CT设备间性能对比提供参考方案,推动CT技术持续进步及行业标准化。
  • 研究论著
    丁雨, 孙斌, 王甘红, 夏开建, 徐晓丹, 陈健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 20-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584
    目的 基于单阶段检测框架的YOLOv8网络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用于自动检测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拍摄的11类小肠病变图像。方法 本研究采用来自3种不同品牌CE设备的图像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与测试,该数据集包含13683张图像和24416个注释标签。评估模型性能的指标包括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假阳性率以及检测速度。结果 在对包含2729张CE图像(共4801个注释标签)的测试集进行评估时,YOLOv8m版本在确保高精度的同时,也展现了较快的推理速度,与其他YOLO版本相比展示了更加优异的性能。YOLOv8m在所有类别上的整体准确度为0.9597、敏感度为0.8176。在11个分类中,“出血”类别的敏感度最高,达到0.9342,而“红斑”类别的敏感度最低,为0.6832。就处理速度而言,YOLOv8m处理2729张图像的总耗时为16.37 s。结论 基于YOLOv8m网络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快速精确地检测与分类多种小肠病变,在辅助内镜医师提升CE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
  • 综述
    黄程, 刘芬, 姜海波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170-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28
    随着交通出行设施增多,脑卒中和各种事故所导致的患者数量随之上涨,术后康复训练是患者恢复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利用机器人技术辅助康复医师进行患者相关训练的设备正在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未来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发展主要应从改进人机协作、改进控制算法、优化康复效果评估、设备轻量化、便携化与可重构化、提升经济性等方面考虑。本文系统检索了近十年国内外在下肢康复机器人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成果,梳理和分析了关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系统归纳了下肢康复机器人所取得的进展及成果,并对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 研究论著
    宋阳阳, 张在爱, 方良艳, 赵旭, 宋宁宁, 陈一依, 王瑞, 张克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12-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03
    目的 探究消杀机器人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方法,为消杀机器人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调整障碍位置并固定推拉力计,测试消杀机器人的可识别障碍范围、盲区位置、物理碰撞力度,分析消杀机器人移动安全性;利用电气安全分析仪和耐压仪,分析消杀机器人电气安全性;利用粒度分析仪测试消杀机器人的超声雾化量、粒径分布,并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对物体表面的喷雾消杀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消杀机器人的3种避障方式对不同高度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差别大,且存在多个盲区,物理触边传感器可有效地对其盲区内的碰撞进行防护;消杀机器人可触及电压电流和介电强度符合GB 4793.1-2007的要求;消杀机器人的平均雾化粒径值<5 μm,消杀效果受相对位置影响较大,对于与消杀机器人喷雾出口等高的物体表面消杀效果好,对较低的物体表面的消杀效果不理想。结论 本文提出的安全有效性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可为建立消杀机器人评价方法提供依据。
  • 研究论著
    刘伟, 耿姣姣, 杨文勇, 邓刚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3): 120-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987
    目的 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带量采购前后的临床使用情况及患者治疗费用,为优化临床决策、完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收集PICC带量采购前后的临床使用情况,基于文献回顾、关键知情人访谈等构建PICC整体费用模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患者整体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护士访谈,带量后的PICC实际平均留置时间相较于带量前平均留置时间缩短10.77%、穿刺时间增加14.21%、置管后导致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带量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ICC带量采购前后患者的住院费用、卫材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量采购后的PICC单价和均次置管总费用明显下降,但均次并发症费用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量采购后,PICC的质量及临床使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建议各医疗主体加强对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前、中、后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和临床使用监测,系统分析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建立针对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的质量和整体费用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体系。
  • 研究论著
    王永容, 王显刚, 胡桥福, 毛庆
    中国医疗设备. 2024, 39(11): 112-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1.019
    目的 分析大型医疗设备维保全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搭建大型医疗设备维保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型医疗设备维保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四川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6家不同等级的公立医院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维保管理现状调研,并综合文献研究分析当前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在需求论证、采购、维保执行、后效评价全流程环节中存在的维保管理问题。基于此,确定大型医疗设备维保评价体系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得出各指标权重,构建得到大型医疗设备维保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至某医院新院区8台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管理。结果 最终得到的大型医疗设备维保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需求论证、维保采购、维保执行、验收评估、维保管理,其中维保执行的权重最高,为0.247;各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为市场调研(0.051)、维保方性质(0.044)、修复时间和工程师技术(0.034)、业务验收(0.038)、定期巡检(0.045)。结论 本研究搭建的大型医疗设备维保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大型医疗设备的科学化配置、合理化维保策略、高效性维保服务后效评价提供指导和参考,对提升大型医疗设备运行效率,促进医院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论著
    董晶, 马海红, 代洪然, 秦龙, 张玉琪, 王华枝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 109-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0456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Real World Data,RWD)对注射泵的主要有效性评价功能进行研究,最大程度反映其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性能表现,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3种品牌(M、F、L)注射泵共计37台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立的临床使用评价指标,分别在5、25和50 mL/h 3种流速下,获得注射泵出第1滴液的时间和响应时间来测试注射泵快速启动的性能差异,计算流速平均值、相对示值误差和示值重复性来测试注射泵注射精度的性能差异;分别在5、10和15 mL/h 3种流速下,获得注射泵的流速波动下限和间歇时间来测试注射泵联机中继的性能差异。结果 在快速启动功能方面,设定流速越大,注射泵出第1滴液的时间和响应时间越短,且在3种流速下,M品牌注射泵出第1滴液的时间和响应时间都最短(P<0.05)。在注射精度功能方面,在3种流速下,M和L品牌的流速控制性能和示值稳定性都显著优于F品牌(P<0.05)。在联机中继功能方面,人工模拟联机中继功能导致的流速波动下限和间歇时间差异显著(P<0.05),且设定流速越大,实时流速从下降到恢复设定值需要的间歇时间就越短。另外,M品牌的自动联机中继功能可有效解决前序泵与后序泵中继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流量抖动或间断,但有瞬时流速上升,相对能够保证药物流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结论 使用正确的基于RWD的注射泵临床使用评价方法不仅能够规范临床应用行为,还能够为注射泵的评价、准入/淘汰和集中采购/价格谈判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