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10-10
  

  • 全选
    |
    专论
  • 汪方杰, 姜瑞瑶, 郑岩, 李猛, 李进, 季智勇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国家医用耗材“零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对医院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医疗耗材供应-加工-配送(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 SPD)管理模式逐步推广,但目前缺乏统一管理标准,且模式呈多元化发展。本研究聚焦大型综合医院,首先梳理并对比了SPD 3大主流模式(院方自建自营模式、集中配送服务模式、医院主导下的运营外包模式)的运作特点与优劣势,其次分析全国SPD模式发展态势,最后总结当前模式创新方向,包括引入无利益关联的第三方SPD纯服务模式,以及通过多服务商组合、协作增强医院管理主动权。本文旨在明确现有SPD模式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的局限,提出后续需强化供应链效率、管理质量等维度定量比较的方向;同时为大型综合医院(作为SPD模式创新核心载体)提供参考,助力其以实际数据分析模式优劣,推动SPD管理标准落地,提升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效能。
  • 张君钰, 周晟劼, 郑元义, 姜瑞瑶, 李进, 俞磊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支持多供应商接入的供应-加工-配送(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SPD)管理平台,以解决医院耗材管理中多供应商管理难题,优化耗材全流程管理。方法 采用“自主建设平台对接供应商系统”模式,通过多层级系统架构设计,建设统一管理流程、数据标准和考核体系,实现与院内系统无缝对接,覆盖准入、配送、使用和结算环节,配套智能设备与分析工具。结果 系统使用后,配送准确率、配送及时率、配送单数较系统使用前有所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院方所需服务人员数量从13名减少至9名,且人均处理的单数增加,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结论 SPD平台提升了耗材管理精细化水平,形成管理闭环,显著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医疗质量。未来将持续优化系统,扩展射频识别技术应用,提升管理精度和效率。
  • 季智勇, 黄健, 姜瑞瑶, 李斌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医院医用供应-加工-配送(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SPD)供应链服务改革,助力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整合,加强医用耗材各流通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实践。方法 打通数据接口,连通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医院资源规划(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HRP)系统、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系统等信息系统,构建医用耗材供应管理系统,系统涵盖耗材编码、库存管理、临床追溯、智能补货、结算对接等功能,通过对各使用环节的物流数据监控分析,实现医用耗材供应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管理。结果 SPD模式上线后,2024年支持手术13万余台次、配送耗材98万余件;与传统模式相比,SPD模式的术前准备、耗材取用、结算计费时间分别缩短84.96%、24.00%、62.50%(P均<0.001);在成本与管理优化方面,实现耗材零库存管理,1101个耗材品规中有178个完成调价,年节约成本330万元,2024年手术耗材成本较2023年显著降低(P<0.001)。结论 SPD改革满足耗材精细化管理需求,首次实现“临床-后勤-财务”全链条闭环管理,具应用集成性与临床适应性,可提升管理效率,对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有现实意义与推广价值。
  • 李文红, 刘骊灏, 李方舟, 刘唯清, 童静, 姜瑞瑶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骨科非灭菌类耗材的管理现状,重塑流程,实现全程监管、有效溯源、耗材使用与计费统一,提高计费准确性和效率,降低非灭菌耗材消毒费用。方法 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骨科管理数字化平台,构建骨科非灭菌类耗材“一物一码”管理模式,引入先进图像识别系统,重塑管理流程,将监管延伸至院内入库环节,实现每件植入物精准验收、院内可追溯与精准计费。通过比较系统上线前后的计费准确率、计费时长以及消毒费用,评估新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新模式上线后,计费准确率由99.95%提高至100%,计费时长降低了62.5%,消毒费用较实施前降低了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非灭菌耗材“一物一码”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耗材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推广前景。
  • 张云, 郑岩, 李猛, 童静, 李斌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供应-加工-配送(Supply-Processing-Distribution,SPD)信息化平台的手术医用耗材多方协同配包管理模式在某大型三级公立医院的应用实践与具体效果。方法 选取院内2023年9月(对照组)与2024年9月(观察组)数据,对比2组每日术前耗材准备总时长、术前耗材准备错误率、单台手术术中获取耗材时间、单台手术耗材计费时间、单台手术术后盘点时间、手术计费错误率,分析模式应用前后的效果。结果 某三级公立医院应用基于SPD信息化平台的手术医用耗材多方协同配包管理模式后,每日术前耗材准备总时长、术前耗材准备的错误率、单台手术术中获取耗材时间、单台手术耗材计费时间、单台手术术后盘点时间、手术计费错误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PD信息化平台的手术医用耗材多方协同配包管理模式是一种高效率、高准确性、高管理效能的手术医用耗材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公立医院手术医用耗材高效化及精细化管理水平。
  • 研究论著
  • 李博, 韩继钧, 陈为为, 徐国放, 任印豪, 张盛昭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28-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2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开端同轴探头法设计一款用于生物组织介电特性实时测量的集成化系统,分析系统测量组织介电特性的准确性并研究探头压力对介电特性测量的影响。方法 基于单片机、压力传感器和信号处理电路等组件,搭建反射系数和探头压力测量装置;开发具有校准和组织介电特性计算功能的上位机软件,实时显示探头压力和被测组织的介电特性。搭建测量系统后,测量甲醇、正丙醇、肝脏体模、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的介电特性,并根据离散系数、平均百分比误差和相对差异等标准参数来验证本系统测量组织介电特性的有效性。结果 甲醇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在扫频范围内的平均离散系数分别为0.0026和0.0827;平均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85%和16.01%。正丙醇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在扫频范围内的平均离散系数分别为0.0028和0.0078;平均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43%和14.38%。脑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在64、128和298 MHz频率下介电常数的相对差异分别为57.28%、48.97%和48.85%;电导率的相对差异分别为73.61%、69.9%和66.26%。结论 本系统可以用于生物组织介电特性的离体实时测量,同时为研究探头压力对介电特性测量影响提供参考。
  • 万璐, 孙兆才, 李翔, 魏本征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3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一种针对八段锦智能化指导评估系统中的手部关键点检测算法,以解决遮挡、动作细节复杂及移动端部署等系列挑战问题。方法 基于YOLOv8n-pose模型提出了针对八段锦场景下的手部关键点检测算法YOLO-BDJ-Hands。引入分离增强注意力模块对手部遮挡区域自适应权重关注学习;通过感受野扩大模块增加感受野范围,增强不同尺度的手部细节特征检测能力。结果 在八段锦手部关键点数据集上,YOLO-BDJ-Hands算法的检测精准度、召回率分别为0.912和0.901,模型参数数量为3.1 M,较原模型减少9%,浮点运算次数为9.5 B,可满足移动端部署要求。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YOLO-BDJ-Hands算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与泛化性能,实现了模型轻量化,便于移动端部署及应用,可为后续八段锦智能化指导评估系统的开发及推广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 董雅儒, 周霏, 王亚如, 张东琦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4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一种跨视角医学影像和医学报告对齐的策略,以优化深度学习模型自动生成医学影像报告的质量。 方法 设计融合跨视角特征和注意力机制的生成模型,首先基于预训练模型编码不同角度拍摄的医学影像特征和报告病理描述特征;然后利用多种注意力机制完成特征的融合计算;最后利用解码器将联合特征解译成病例报告。结果 在权威公开的胸部X光数据集IU X-Ray上经过多轮测试可知,该模型在BLEU-1、BLEU-2、BLEU-3、BLEU-4、METEOR、ROUGE_L和 P_MEAN评价指标上平均高于先前提出方法的8.34%、14.20%、10.90%、6.14%、1.70%、5.50%,综合性能提升7.79%。 结论 该模型在生成报告的准确度和流畅度方面表现良好,说明该融合策略可以更好地捕捉影像和报告之间的潜在联系,提升模型生成报告的性能。
  • 吴能光, 林志刚, 陈拓, 庄菲菲, 陈虹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5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解决医学影像分割时普遍面临复杂化、组织边界模糊、器官对比度低等问题,尤其是随着Transformer自注意力机制在医学影像分割中被广泛应用,其存在分割效果不佳的缺点。方法 将多尺度注意力聚合和Mamba-Like线性注意力机制进行融合,构建U型网络MM-UNet。其中,引入Mamba-Like线性注意力机制,增强模型对全局依赖的学习能力;同时采用多尺度注意力聚合机制,通过多尺度卷积有针对性地捕获和利用关键特征,更加全面地捕获多尺度语义信息,以提升模型对影像边缘分割的准确性。结果 MM-UNet、UNet、VM-UNet、LightM-UNet等算法在皮肤镜ISIC18、ISIC17、超声甲状腺结节TN3K共3个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M-UNet在皮肤镜ISIC18、ISIC17、超声甲状腺TN3K数据集上的mIoU分别为83.22%、83.63%、80.19%,Dice系数分别为90.84%、91.08%、89.00%,准确度分别为95.86%、96.57%、97.38%,特异性分别为97.95%、98.36%、98.70%。其中,与UNet、VM-UNet、LightM-UNet等模型相比,MM-UNet的 mIoU、Dice系数和准确度均表现最优;MM-UNet的特异性在ISIC18、TN3K数据集上表现最优。结论 MM-UNet在多种不同成像背景医学影像数据上均实现了较高的分割精度,其泛化性也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葛明鑫, 谷宗运, 刘明, 陈林玉, 张禹萱, 李天成, 李传富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58-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自动化拆分医学影像报告内容,推动医学影像多模态大模型的研究进展,增强数据的可用性与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来自安徽省影像云平台的39499条X线影像报告数据,涵盖25个检查部位。采用多标签文本分类方法,将检查所见和检查印象的文本数据集应用于微调预训练的Chinese-Roberta-WWM-ext模型和Chinese-BERT-WWM模型。为了验证最优模型在报告拆分任务中的表现,选取200份影像报告进行测试,并运用李克特量表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 在微调过程中,Chinese-Roberta-WWM-ext模型的表现最佳,其检查所见和检查印象模型在25个标签上的平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和0.989。针对医学影像报告中检查所见和检查印象2个部分,经过微调后的不同预训练BERT模型在阈值为0.5的条件下,Chinese-Roberta-WWM-ext模型于25个标签上的平均F1得分分别为78.59%和82.31%;对于200份测试影像报告,模型完全正确拆分的比例达89%。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BERT模型的影像报告治理方法,为获取大规模图像-文本对齐数据集提供了有效手段。
  • 罗明, 刘建坤, 李雄, 陈芸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64-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2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解决目前电子病历自动预警模型中存在的患者状况预警不全面、预警耗时长的问题。方法 收集不同医疗信息系统中患者病历信息并预处理,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识别信息中实体类别与名称、抽取实体关系及属性,构建电子病历知识图谱;在知识图谱中定义预警触发条件(如体表面积、肾小球过滤值阈值),利用图谱结构实时监测预警信息与相关实体关联,进行自动预警;采用FB15k、WN18等数据集验证知识图谱性能,通过30000条患者信息测试预警模型效果。结果 构建的知识图谱平均倒数排名(MRR)>0.9,平均排名(MR)<2.0,可完整嵌入数据信息;基于该图谱的预警模型对患者身体状况、不良反应、药物服用不合理现象的预警准确度分别为93.5%、92.7%、91.9%,预警时间<2.0 s;应用该方法后,患者疾病恶化风险降至3.2%,并发症风险2.1%,医疗服务效率达93.4%,均优于传统数据挖掘方法及普通电子病历系统。结论 提出的电子病历自动预警方法能大幅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未来可通过语义解析技术减少自然文本歧义,进一步提升预警准确度。
  • 杜洁, 齐国强, 王玉琪, 赵永根, 俞刚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7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集哮喘专病数据库、数据查询、人工智能分析等一体化的哮喘专病平台,为临床规范化诊治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数据仓库技术采集院内EMR、HIS、LIS、PACS等系统诊疗数据,对文本和影像数据进行标准化治理(数据清洗、建立患者主索引、脱敏加密、标准化与结构化),形成儿童哮喘专病数据库;构建涵盖平台管理、患者管理、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的应用平台;对比平台上线前后科研效率(病例筛选、数据采集等耗时)与诊疗水平(用药依从性、复诊率、哮喘发作率)。结果 平台涵盖115032名哮喘患儿超231万条诊疗信息,孵化7项临床科研项目;与上线前相比,病例筛选耗时减少72.53%、数据采集耗时减少70.24%、数据清洗耗时减少48.38%、数据分析耗时减少64.26%(P均<0.001);用药依从性从27.22%提升至72.22%,复诊率从44.44%提升至74.44%,哮喘发作率从46.67%降低至22.78%(P均<0.001)。结论 儿童哮喘专病平台实现对哮喘患儿诊疗过程全覆盖,提升医务人员诊疗效率与管理水平,标准化数据助力哮喘科学研究,未来可对接互联网平台完善线上诊疗数据。
  • 文超, 闻达, 王靖, 李学沧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7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复杂疾病科研平台,并探讨其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pring Cloud Alibaba微服务架构,将复杂疾病相关数据和分析流程封装为公共微服务(基因信息、通用数据分析工具)和私有微服务(特定疾病多组学数据、病历等);实现转录组数据分析、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差异分析、泛癌分析、单细胞分析等模块;采用Docker容器化技术与Kubernetes编排工具部署,Nacos实现服务注册与配置管理;对比平台应用前后项目立项、数据收集等耗时及项目结题率。结果 平台应用后,项目立项耗时比传统方式减少52.6%(从25.29±4.30 d缩短至11.99±2.32 d),数据收集耗时减少91.28%、数据质控耗时减少85.20%、数据分析耗时减少87.42%(P均<0.001);项目结题率由70%(14/20)上升至90%(16/18)。结论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科研平台可应用于复杂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实现多组学数据标准化处理与联合分析,对开展精准医疗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未来需丰富分析流程并加强多模态数据整合。
  • 杨睿, 王子洪, 田淼, 杨瑾, 廖婧容 医学工程科,重庆 400038)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8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7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PDCA循环法对新生儿科婴儿培养箱质量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从而提高婴儿培养箱的合格率和保障能力。方法 收集2022年1-6月(PDCA实施前,64台)和2023年1-6月(PDCA实施后,70台)婴儿培养箱检测数据,利用鱼骨图和柏拉图分析问题及原因;通过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维护保养(三级维护计划)、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督力度实施改进;对比实施前后合格率、温度类指标(偏差、均匀度、波动度)、相对湿度偏差及检测时长,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t检验或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施后婴儿培养箱合格率从87.1%提升至97.1%(χ²=4.739,P=0.029);温度偏差绝对值从0.34±0.12℃降至0.22±0.07℃,温度均匀度绝对值从0.20±0.05℃降至0.12±0.02℃,温度波动度从0.15±0.04℃降至0.09±0.02℃(P均<0.05);检测时长从85.30±3.30 min缩短至74.70±2.60 min(P<0.001);相对湿度偏差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 运用PDCA循环法可提高婴儿培养箱合格率、改善性能状态,推动质量管理规范化,为其他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 牟宗峰, 时培军, 牟强善, 曹杰, 王梦晓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89-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聚焦近效期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挖掘不良事件核心影响因素,梳理管理现状与突出问题,构建针对性策略及个性化维护方案,为医疗机构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以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中2021-2023年山东省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案例为数据源,将“使用超5年或超规定期限1/2”定为近效期标准,选取CT、监护仪、麻醉机3类设备,剔除无效案例后得4982例有效样本;采用多维度统计分析结合头脑风暴法,分析基础信息、不良事件特征及风险因素,用描述性统计处理数据。结果 不良事件报告以综合医院为主(83.74%),2021-2023年上报量逐年递增;国产设备不良事件占比(85.09%)高于进口,但进口CT不良事件占比达68.94%;近效期设备不良事件中“严重伤害”占10.68%;3类设备故障各具特征(监护仪以附件故障为主,麻醉机以潮气量异常为主,CT以球管故障为主),风险主因是人为管理疏漏(预防性维护不到位占73.06%、未执行使用前检查占65.40%)。结论 近效期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核心问题是“人为管理缺位”及“缺乏分类施策思维”,构建的个性化预防性维护方案(分设备制定维护项目、周期与执行人)可为医疗机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实践参考。
  • 张宇洁, 华悦, 高春辉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96-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形成儿童专科医院与综合性医院通用的评价方法,为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管理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专家咨询法(22名专家开展2轮咨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数据分析法研究2023年1-6月约6000人次MRI患儿诊疗时长,量化儿科诊疗特殊性影响(按年龄段分为0~6岁、7~12岁、13~18岁对照组及镇静患儿组);对比不同组别诊疗时长差异,修正评价指标。结果 构建的评价体系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研价值3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3460、0.3580、0.2960)和13个二级指标,权重较高的二级指标包括业务收入(0.2884)、动态投资回收期(0.5329)、服务人次(0.4267);与对照组(13~18岁)相比,0~6岁组诊疗时长增加16.32%,7~12岁组增加8.45%,镇静患儿需额外增加医务人员83.1 s工作量。结论 基于儿科诊疗特殊性的评价模型为儿童专科医院提供精细化管理方法,可精准发现设备优势与不足,帮助医院提高设备配置效率、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 斯少婷, 付海鸿, 行辰, 王绍博, 胡文静, 林洪义, 罗林枝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02-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医疗设备利用率,提升医疗设备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和焦点小组访谈建立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池,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各级指标权重;邀请38名来自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甲医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评估咨询可靠性,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 最终构建的评价体系涵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科教效益4个一级指标及1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按属性细分为效率指标与效果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依次为43.93%、31.07%、14.64%、10.36%,二级指标权重区间为0.82%~19.90%,其中设备使用率(19.90%)、投资收益率(14.08%)、设备诊疗人次(11.49%)权重较高;2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Cr)均>0.8,肯德尔协调系数(W值)随咨询轮次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指标体系兼顾多维度评价需求,可客观反映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既能弥补传统评价“重采购轻管理”的不足,又能为设备采购决策、日常使用监管及运维优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后续可进一步探索其在不同规模、地区医院的适用性,结合实际需求优化完善。
  • 白美丽, 陈洁, 周昕烨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08-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DEA-RSR模型对超声设备运行效率的管理,评估2021-2023年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设备运行效率,为设备管理与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2个季度超声设备数据为样本,筛选“医技人员数量、维修费、设备数量”为投入指标,“诊断人次、总收入”为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效率并识别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问题,结合秩和比综合评价法(RSR)对各季度效率进行综合排序与分档;使用DEAP 2.1软件进行DEA分析,SPSS PRO软件计算RSR值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DEA分析显示,12个季度超声设备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944,6个季度资源配置达DEA强有效水平,另6个季度为非DEA有效(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RSR将运行效率划分为“差”“中”“好”三档,差级1个季度、中级9个季度、好级2个季度,且RSR与概率单位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0.989);2023年第3季度维修费冗余,2023年第1、4季度设备数量冗余,2021年第1季度总收入不足,2022年第1~2季度及2023年第1、4季度诊断人次不足。结论 DEA-RSR模型在优化设备运行效率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可通过对设备运行效率的准确评估,为医院管理者提供针对性的资源调配建议,从而提升设备利用率及服务质量。
  • 官蕾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14-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加强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优化设备配置与使用效率,构建大型医疗设备绩效评价体系,用于分析评价设备配置符合度与使用效益。方法 以医院战略目标为导向,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确定评价维度;通过文献计量统计(检索2016-2024年相关文献66篇)筛选21个二级候选指标,结合德尔菲法设计问卷,对25名专家开展2轮咨询(有效回收率92.00%),采用界值法确定最终指标及特征向量法计算权重,采用对标赋值法制定评分细则,构建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以某医院直线加速器为实证对象验证体系有效性。结果 最终评价体系包含一级指标5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配置符合、运行状态、科研效益)、二级指标13个;一级指标权重中经济效益最高(0.39),其余4个均为0.15~0.16;实证显示,2021-2023年直线加速器综合绩效评分分别为49.37分、43.91分、56.41分(均低于60分),存在高端功能未启用、科研规模小等问题。结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大型医疗设备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可为设备购置决策、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依据,对提升设备与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后续需结合实践进一步优化指标与评分标准。
  • 阮红梅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21-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应用现有消毒供应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新增6类器械包扩展属性对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23年1-6月每日处置的1000个手术器械包(对照组,常规管理)和2023年7-12月每日处置的1000个手术器械包(观察组,新增6类扩展属性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流程分配效率、交接准确率、处理位置筛查判定效率、成本核算准确率等指标,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流程分配效率提高35.41%(流程分配时间从15.59±1.23 min缩短至10.07±1.13 min),器械包交接准确率达99.97%(交接准确数从960.96±9.97个提升至999.67±0.61个),处理位置筛查判定效率提高约3倍(筛查判定时间从249.93±6.81 min缩短至80.43±13.79 min),与科室及外院的成本核算准确率提高24.10%(成本核算正确数从804.38±33.41个提升至998.14±3.46个);包处理流程正确率、手工清洗准确率均达99%,生物指示剂放置与核验放行率等指标达100%。结论 6类新增器械包属性完善了消毒供应中心(CSSD)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增强工作人员严谨性与规范性,保障各环节处理质量和业务数据准确性,显著提升手术器械处理效率,有效提高CSSD管理效率与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 韩倩倩, 杜恩辅, 刘超, 陈子洋, 李洁琼, 杨波, 王冠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26-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采用双流注射技术联合低管电压扫描在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120例全主动脉CTA检查患者,按注射方式与扫描方案分为3组(各40例):A组(常规对比剂注射+100kV扫描,常规迭代重建)、B组(双流注射+100kV扫描,常规迭代重建)、C组(双流注射+60kV扫描),C组再分C1亚组(常规迭代重建)与C2亚组(深度学习重建,AI ClearInfinity)。比较各组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有效剂量ED)及图像质量(CT值、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分)。结果 B、C组对比剂用量较A组减少45%(35.75mL vs 65mL);C组ED显著低于A、B组(0.62mSv vs 5.37mSv、5.96mSv,P<0.05)。图像质量方面:C1、C2亚组主动脉各节段CT值均高于A、B组(如升主动脉CT值:C1组509±84HU vs A组426±62HU,P<0.05);C2组SD低于C1组(12.80±2.15 vs 18.71±3.87,P<0.05),左/右髂总动脉SNR、CNR高于A组(P<0.05);主观评分A组与C2组无差异(均为5分,P>0.05),且均高于B、C1组(P<0.05)。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双流注射技术联合60kV低管电压扫描可在保证全主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与辐射剂量,具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 李转平, 李彦婷, 岳崇阳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33-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因子,构建基于肿物非实质化区域超声造影指标的病理分级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161例乳腺癌患者(193个肿物),按术后病理分级分为Ⅰ级(46个)、Ⅱ级(58个)、Ⅲ级(89个)。采用单因素与有序logistic多因素回归筛选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超声造影指标包括肿物非实质化区域达峰时间梯度值、峰值强度梯度值、曲线下面积(AUC)梯度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3项超声造影梯度值与病理分级相关(P<0.001);多因素分析证实其为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0.003、0.467、0.980,P<0.001)。ROC曲线显示:达峰时间梯度值AUC=0.962(灵敏度83.84%、特异度97.03%),峰值强度梯度值AUC=0.685,AUC梯度值AUC=0.882;基于3项指标构建的模型P值预测概率AUC=0.985,灵敏度95.96%、约登指数92.00%,效能最优。结论 肿物非实质化区域超声造影的达峰时间梯度值、峰值强度梯度值及AUC梯度值可有效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构建的预测模型效能优异,为临床无创评估肿瘤侵袭程度、制定诊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综述
  • 王鑫瑜, 闫克丁, 梁福来, 刘叶, 吕晓金, 吕昊, 王健琪, 张杨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39-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定期血压监测至关重要。现有接触式检测技术存在有创问题,且不适用于烧烫伤患者等特殊人群,非接触检测需求迫切。生物雷达可非接触探测体表微动提取脉搏波计算血压,基于生物雷达的非接触血压检测技术主要分为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血压检测技术、基于脉搏波多特征参数的血压检测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血压检测技术。本文综述了生物雷达非接触血压检测原理,以及3类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各技术在个体差异适配、数据覆盖范围、实时性等方面的不足,旨在明确技术瓶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该技术临床转化提供参考,助力提升血压监测便捷性与普适性。
  • 朱童, 吴江雪, 邓仁丽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45-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定期血压监测至关重要。现有接触式检测技术存在有创问题,且不适用于烧烫伤患者等特殊人群,非接触检测需求迫切。生物雷达可非接触探测体表微动提取脉搏波计算血压,基于生物雷达的非接触血压检测技术主要分为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血压检测技术、基于脉搏波多特征参数的血压检测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血压检测技术。本文综述了生物雷达非接触血压检测原理,以及3类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各技术在个体差异适配、数据覆盖范围、实时性等方面的不足,旨在明确技术瓶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该技术临床转化提供参考,助力提升血压监测便捷性与普适性。
  • 周泽文, 冯世雄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51-1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低导致我国血压控制率普遍偏低。移动健康技术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和远程医疗等方法实现医患信息高效交换,可以大幅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慢性病中应用移动健康技术实施健康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近年来,移动健康技术参与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不断被报道。本文系统综述了移动健康技术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当前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全科医师在高血压健康管理实践中应用移动健康技术提供参考。
  • 罗雨商, 王青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55-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5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颌骨骨质较下颌骨疏松,上前牙缺失后常导致牙槽嵴吸收,进而引起上前牙区域骨量不足。上颌后牙缺失则常伴随上颌窦气化,导致缺牙区垂直骨量不足。对于因上颌骨骨量严重缺损,无法采用传统修复方法或自由手种植的患者,通过种植修复实现高质量的咬合重建,成为上颌骨骨量不足种植手术中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进步,动态导航系统引导下的种植手术成为种植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将综述动态导航系统在上颌骨骨量不足的口腔种植手术中的关键应用及优势,旨在为该技术在临床种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钟晓茹, 廖辰, 罗梦, 冯达尧, 薛珍珍, 陈嘉琦, 毛艳宾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61-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迅猛进步正深刻影响医疗领域,尤其在医疗设备互联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构建医疗设备物联网,能够显著提高医院内部信息流通与整合效率,实现对患者健康数据及医疗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通过数据的深度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互联有利于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设备的实时监控、智能调度与高效利用,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基于物联网的医疗设备互联在智慧医院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阐述了医疗设备物联网建设的价值,分析对比物联网基础下的医疗设备互联模式的应用现状,探讨物联网技术下医疗设备互联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智慧医疗的发展提供前瞻性思考和策略建议,推动医疗设备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
  • 王浩, 张禄, 郭峰, 任英红, 丁绮, 杨蕴一, 李毅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68-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宫颈癌作为病因明确且有望攻克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如何在外照射中降低膀胱的辐射剂量,提高患者的局控率,是实施精准放疗急需解决的问题。宫颈癌放疗并发症以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和小肠的损伤为主,膀胱状态的改变对危及器官剂量影响较大,故全流程膀胱保护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综述宫颈癌外照射放疗中膀胱保护的关键策略,围绕放疗定位、计划设计、计划执行3个核心阶段展开分析,以期为临床制定宫颈癌外照射放疗膀胱保护方案提供参考,实现靶区精准照射与膀胱防护平衡,改善患者治疗预后。
  • 设备维修
  • 何海, 陈伟
    中国医疗设备. 2025, 40(10): 177-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33.202416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治疗模拟机(HMD-IB型)的控制系统原理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结合4例基于PLC控制下运动系统的典型故障维修处理,探讨了维修方法和技巧在排除该设备故障过程中的应用;总结了在维修故障过程中观察故障现象仔细、分析思路清晰、判断故障准确、快速恢复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性;达到了既节约维修时间和成本,又保障科室放疗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为同行工程师维护PLC控制下的运动系统故障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