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开发和临床诊疗环节中的感控影响因素

内窥镜开发和临床诊疗环节中的感控影响因素

吴艳,杨辉,夏建松

浙江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过去对内窥镜感染控制的研究都集中于院内清洗消毒这一环节,实际上内窥镜感染控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贯穿了产品开发和临床诊疗的各个环节,仅管理其中的某一环节不能有效防止内窥镜交叉感染。为了降低内窥镜交叉感染的风险,应在产品开发、临床诊疗的全流程中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回顾与内窥镜感染控制相关的研究,总结了产品开发和诊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高患者安全,实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 内窥镜;感染控制;交叉感染

引言

内窥镜诊疗是临床常用的诊疗手段。2012年中国共完成消化内镜诊疗2877万例;2015年全国胸外科采用胸腔镜的肺癌手术比例为73.74%(108116/146601)[1];在我国华东地区,有60%的患者接受了微创手术,这个比例在大医院已经达到了90%[2];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医学中心,微创手术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开放手术[3]

内窥镜的大量应用也带来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根据美国的相关报导,软性胃肠镜或支气管镜引起的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绿脓杆菌感染等[4-6]。而我国拥有庞大的传染病患者群体,是内窥镜交叉感染的风险因素之一,国内慢性HBV感染者约为7000万例[7],丙肝患者共计约1000万例[8],报告的现存活HIV/AIDS 患者 758610 例 [9]

但是目前内窥镜感染控制的主要手段是进行内窥镜的术后处理(清洗、消毒、灭菌)。Rauwers等[10]报道了多例十二指肠镜经过清洗消毒仍造成交叉感染的案例,因此不能仅关注术后处理环节,需要全面考虑影响内窥镜感染控制的因素,降低内窥镜交叉感染风险。

1 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感控影响因素

1.1 设计环节对内窥镜交叉感染的影响

设计一次性内窥镜可杜绝内窥镜交叉感染。这类内窥镜由企业进行灭菌,且仅由一个患者使用,没有交叉感染的风险[11]。Baeg等[12]报道,一次性超细内窥镜用于经皮胃造瘘手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防止不必要的麻醉,降低感染。Muthusamy等[13]针对一次性十二指肠镜的研究也证明这种替代方法可降低ERCP相关的感染风险。目前全球已经有成功获批上市的一次性内窥镜产品,见图1。

图1 国外企业开发的一次性内窥镜产品

注:a. 输尿管镜;b. 十二指肠镜;c. 支气管镜。

重复用内窥镜的“感控”设计能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重复用内窥镜可以给多个患者使用,每次给患者使用前都需要由医疗机构进行清洗消毒。结构设计的原则是不应“藏匿”血液、体液及组织;内窥镜沾染血液、体液及组织的部位应该易于发现并易于清洗消毒。考虑这些因素开发出的产品可有效减少内窥镜的交叉感染。

美国制定指南较早,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AAMI)2010年发布的TIR12:2010指出生产商应该确保其产品能被安全有效的再处理。之后,AAMI发布了针对重复用医疗器械清洗刚要TIR30:2011,对器械产品的材料、设计、清洗、测试给出了相关建议,这两个指南给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指导。

国内没有专门的开发指导建议,企业可参考国内灭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a. 医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不能灭菌的物品:内径小于1 mm、长度大于500 mm的不锈钢管状器械[14];b. 医用环氧乙烷灭菌器的挑战装置是管长4.55 m(标称),内径为3.0 mm(标称)钢管[15];c. 硬式内窥镜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16];d. 软性内窥镜清洗过程中,必须刷洗软式内镜的所有管道[17]。综合国内外标准、指南的相关信息,越细长的管道、越深的缝隙、越复杂的结构越不容易清洗和消毒,越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反之则会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的几率。

1.2 验证环节对内窥镜交叉感染的影响

经过充分验证的处理流程可有效降低内窥镜交叉感染的风险。

根据法规的要求,内窥镜生产企业在产品上市前应该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方面的研究,并将验证过的流程写入说明书。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医疗器械[18],因此经过充分验证的流程可以保证产品清洗、消毒、灭菌的效果,从而避免内窥镜交叉感染的发生。

截至目前国内没有重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验证的指南或指导原则,企业在产品验证过程中可以参考类似产品的方案,或者AAMI发布的TIR12:2010和TIR30:2011,来制定适合自己产品的方案。

2 临床诊疗环节中的感控影响因素

2.1 内窥镜术前检查对内窥镜交叉感染的影响

内窥镜损坏会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19-20],未经检测的内镜可能会导致患者感染或伤害[21-22]。因此手术前应对内窥镜进行检查,确保内窥镜没有损坏,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携带病毒或致病菌的患者是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输血前及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四项感染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总蛋白(Total Protein,TP)、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患以上四种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对防止医院感染和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23]

因此内窥镜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检查,但是国内内窥镜术前检查没有统一标准。腹腔镜、胸腔镜手术,常规检查传染性疾病指标;消化内镜诊疗,卫生部没有明确提出患者术前检查的要求。国内有学者指出规范的内镜清洗消毒可避免交叉感染,时间及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内镜诊疗前的血液检验并非必须[24]。支气管镜诊疗,中华医学会指南建议患者检查前应筛查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治医源性感染[25],不过此条建议的推荐等级为D,由于不是卫生部发布的操作规范,因此在支气管镜的实际诊疗中,仅有部分医院进行术前检查;妇科内窥镜诊疗,中华医学会术前检查推荐HBsAg、丙型肝炎(丙肝)抗体、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对于宫腔镜手术,还需要辅加项目:血型、RH因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乙型肝炎(乙肝)五项等[26]

2.2 内窥镜术中措施对内窥镜交叉感染的影响

非专用内窥镜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2001年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对于HBsAg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或非特异结肠炎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窥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27]。但是自2006年卫生部已经不再对专用内窥镜做强制要求。因此内窥镜的感染控制主要依靠术后的清洗消毒来实现,可是强明珠等[28]发现即使经过了清洗和消毒,内窥镜中仍然检出了结核分歧杆菌等病原菌,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为减少了交叉感染风险,部分医疗机构出台了各自的“内窥镜感染管理制度”,要求传染病患者使用“专用内窥镜”,同时会将此类患者安排在每天的最后进行检查或治疗。

使用一次性内窥镜没有交叉感染风险。即使根据感控指南对内窥镜进行处理,重复用内窥镜仍然有交叉感染的风险[29],而一次性内窥镜没有交叉感染的风险[30-31]。卫健委对是否使用一次性内窥镜进行诊疗没有明确要求,但是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宜选用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气性坏疽病原体患者宜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32]

因此,内窥镜诊疗中可采用“专镜专用”或使用一次性内窥镜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3 内窥镜术后处理对交叉感染的影响

完整的内窥镜术后处理应包括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33]等几个步骤。其中较重要的环节为清洗和消毒(灭菌),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将会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甚至暴发,因而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34]

国内目前普遍采用斯伯尔丁分类法[32]对内窥镜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级别的消毒。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内窥镜种类为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时对应灭菌,当内窥镜种类为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时,进行高水平消毒。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细则,但是由于每种内窥镜的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应该按照具体产品的说明书分别进行清洗消毒。

另外,多项研究也表明加强内镜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加强清洗消毒管理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35-37]

3 监管机构对内窥镜感染控制的监管与指导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企业提交灭菌和消毒工艺研究[38]。其下属的医疗器械审评中心负责审核内窥镜清洗消毒验证的合理性。同时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也在持续发布相关审评指导原则,用以指导企业开展清洗消毒的确认工作。

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医院建立针对内镜、外来器械、植入物等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和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和反馈[39],并定期对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发布管理规范指导医院开展内窥镜的感控工作,见图2。

图2 监管机构对内窥镜感控环节的监管

截至目前,相关监管机构(卫健委、药品监督管理局)共计发布了多项规范和指导原则,用以监管和指导生产企业、临床机构有效控制内窥镜交叉感染,见表1。

表1 监管机构出台的重复用内窥镜相关法规或规范

名称 发布机构硬性光学内窥镜(有创类)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 0 1 8年第5 4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硬管内窥镜(第二类)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 0 1 7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软性纤维内窥镜(第二类)注册技术指导原则(2 0 1 7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再处理验证方法和标识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 0 0 4年版) 卫生健康委员会W S 5 0 7-2 0 1 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健康委员会硬式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卫生健康委员会

4 总结

内窥镜感染控制非常重要,其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完善的产品设计、产品验证、术前检查、术中诊疗、术后处理、机构监管才可以防止内窥镜交叉感染。

目前内窥镜的术后处理较为成熟,已经可以实现对大部分内窥镜的消毒或灭菌,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但是产品设计、术前检查等环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严格执行术后处理流程,仍有交叉感染的案例发生,因此需要改进其他环节,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现在不少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在开发之初就将感控概念融入产品当中,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交叉感染,已经有医院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内窥镜洗消,实现感控可追踪,相信未来内窥镜感控不会仅针对某一环节的管控,而是从开发到使用的全流程管理,大幅度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廖虎,梅建东,刘成武,等.中国三级医院胸外科学科临床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8,(12):888-891.

[2]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郑民华教授就微创外科的现状和发展答网友提问(二)[J].中华外科杂志,2016,(5):357.

[3] 张骞,孟一森.泌尿外科医生成长路上的腹腔镜基本功[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9(1):1-3.

[4] Gina P,Favero MS.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ic Reprocess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ology,1999,20(11):782-783.

[5] Spach DH,Silverstein FE,Stamm WE,et al.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by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nd bronchoscopy[J].Ann InternMed,1993,118(2):117-128.

[6] Kovaleva J,Peters FM,Van DC,et al.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by flexible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nd bronchoscopy[J].Clin Microbiol Rev,2013,26(2):231-254.

[7]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12):938-961.

[8]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12):962-979.

[9]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12):705-724.

[10] Rauwers AW,Troelstra A,Fluit AC,et al.Independent rootcause analysis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including dismantling of 2 duodenoscopes, to investigate an outbreak of 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J].Gastrointest Endosc,2019,90(5):793-804.

[11] Cioc?rlan M.Low-cost disposable endoscope: pros and cons[J].Endosc INT Open,2019,7(9):E1184-E1186.

[12] Baeg MK,Lim CH,Kim JS,et al.Portable disposable ultrathin endoscopy tested through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J].Medicine,2016,95(48):e5423.

[13] Muthusamy VR,Bruno MJ,Kozarek RA,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single-use duodenoscope fo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

[14] GB/T 32309-2015,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S].

[15] YY 0503-2016,环氧乙烷灭菌[S].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印发《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通知[EB/OL].(2004-06-07)[2020-05-26].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0804/e961396c839445ebb59bc76728dba7ca.shtml.

[17] WS 507-2016,软式内窥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S].

[1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8号)[EB/OL].(2015-10-21)[2020-05-26]. http://www.nmpa.gov.cn/WS04/CL2077/300677.html.

[19] Buss AJ,Been MH,Borgers RP,et al.Endoscope disinfection and its pitfalls - requirement for retrograde surveillance cultures[J].Endoscopy,2008,40(4):327-332.

[20] Kovaleva J,Meessen NEL,Peters FTM.Is bacteriologic surveillance in endoscope reprocessing stringent enough?[J].Endoscopy,2009,41(10):913-916.

[21] Rojo C.The Importance of Leak Testing Flexible Endoscopes[J].AORN J,2018,108(6):622-632.

[22] Galdys AL,Marsh JW,Delgado E,et al.Bronchoscopeassociated clusters of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8,40(1):1-7.

[23] 郭小慧.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四项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6):561-563.

[24]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清洗与消毒学组.中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11):617-623.

[2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成人诊断性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术应用指南(2019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8):573-590.

[26]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镜学组.妇科宫腔镜诊治规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7):555-558.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下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01-11-07)[2020-05-26].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0804/463eaed23078401 29912e5278833d2b3.shtml.

[28] 强明珠,陶爱女,周明娟.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9):2151-2153.

[29] Larsen S,Kalloo A,Hutfless S.The hidden cost of colonoscopy including cost of reprocessing and infection rate: the implications for disposable colonoscopies[J].Gut,2020,69(2):197-200.

[30] Mouritsen JM,Ehlers L,Kovaleva J,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reusable vs. single-use flexible bronchoscopes[J].Anaesthesia,2020,75(4):529-540.

[31] Zaidi SR,Collins AM,Mitsi E,et al.Single use and conventional bronchoscopes for Broncho alveolar lavage (BAL) in research: a comparative study (NCT 02515591)[J].BMC Pulm Med,2017,17(1):83.

[32]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

[33] 胡国庆,陆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新标准解读简[J].预防医学,2018,(1):1-4.

[34] 徐燕,吴晓松,王玲.内镜清洗消毒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5):384-387.

[35] 黄丽萍,胡姣娣,徐婷,等.规范化操作对内窥镜室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1):5030-5033.

[36] 陈秋梅,王热勤,万改红,等.2011-2016年天水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8,35(9):712-713.

[37] 王芳,李维,李蓉,等.湖南省耳鼻喉科内镜清洗消毒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1(5):534-540.

[3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2014年第43号)[EB/OL].(2014-09-05)[2020-05-16].http://www.nmpa.gov.cn/WS04/CL2138/299985.html.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EB/OL].(2019-05-23)[2020-05-26].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1905/d831719a5ebf450f991ce47baf944829.sht 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doscopic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U Yan,YANG Hui, XIA Jiansong
Zhejiang Center for Medical Device Evalua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researches on endoscopic infection control have focused on the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in the hospital. In fact,endoscopic infection control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runs through all aspect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naging one aspect cannot effectively prevent cross-infection of the endoscop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endoscopy cross-infection,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endoscopic infection control, summari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iagnosi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to reduce the risk of cross-infection, improve patient safety,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medical services.

Key words: endoscope; infection-control; cross-infection

收稿日期:2020-06-17

作者邮箱:yanyannanjing2005@163.com

[中图分类号] R63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1.03.040

[文章编号] 1674-1633(2021)03-0177-04

责任编辑 皮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