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实验设计在虚拟仿真磁共振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专论——医学影像技术学未来教育研究

编者按:2017年底,国务院学位办公布23所高校获医学技术博士授权点。从此,全国医学技术的学历教育体系架构已经完成。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技术下重要的二级学科,具有实践性、交叉性和时代性。影像技术本科教育亟需完善自身教学理论体系,积极探索未来教学。教学改革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需要有机融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实验、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是衔接课堂与医院的桥梁。本专题中,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自主设计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创新及科研能力。创新性地把远程网络用于影像技术专业实验与见习教学,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实验课程与临床操作教学的新模式。PACS端与手机移动端相结合的智能化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教育系统既能实时反馈学生考勤,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也能充分利用影像资源、分析实习教学效果,促进实习教学改革,全面系统地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医学影像技术学是理论更新与知识迭代最快的学科,是理、工、医深度交叉融合的边缘学科。利用远程网络和虚拟仿真等现代工具,积极探索课堂理论教学与医院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未来教学新模式。

自主实验设计在虚拟仿真磁共振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蔡磊1,王紫薇1,陈国勇1,姚小玲1,潘志祥1,唐鹤菡1,袁元1,李玉明1,张金戈1,汪红志2,李真林1

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摘 要]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仿真软件平台的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在本科生磁共振成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届和2019届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9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届48人为传统实验教学组,2019届46人为自主实验设计组,传统实验教学组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自主实验设计组采用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两组学生随堂测试成绩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自主实验设计组随堂测试成绩为(15.56±2.01)分,明显高于传统实验教学组的(12.81±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传统教学组,自主实验设计教学组学生在磁共振信号采集的观察、结果及误差分析、实验规律的总结等方面的完成人数及比例明显提升。结论 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在磁共振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发挥软件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及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虚拟仿真;磁共振成像实验;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方法

引言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门涵盖核物理、电子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医学解剖的综合性学科,MRI原理的教学亦是本科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1]。医学影像技术本科注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熟练、具有临床创新思维的医学人才,磁共振原理实验教学课程对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原理知识,训练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MRI虚拟软件可将临床磁共振界面操作转变为原理参数的开放式操作,并可以借助网络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低成本、批量化、规范化及可视化的实验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线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满足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如何运用好虚拟仿真软件这一教学工具、如何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也成为实验课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

1 虚拟仿真磁共振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设备资源不足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磁共振临床设备价格昂贵、安装占地面积大,且承担临床检查、科研等任务繁重,无法开展规模化的实验教学。我校传统的实验教学采用小型化的MRI设备,其相比于临床设备而言具有价格稍低(平均单价15万元)、硬件微型化等优势,但小型化的MRI设备仍然有诸多不足之处,首先,价格仍然是批量化实验教学的限制因素,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资源少、学生多的困境,学生实验过程多以观看为主,仅少部分学生可以动手实践,无法开展个体式教学;其次,成像质量受主磁场与射频场的不均匀性、梯度涡流和电子学噪声等影响,且成像时间长,学生操作时间进一步被压缩,实验效率低、教学效果差[4-6]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与技术MRI虚拟仿真软件[7-9](MISim 2.0,上海培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开发和应用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设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允许大批量开展实验实训,可将临床磁共振界面操作转变为原理参数的开放式操作,实现了实验过程的可视化,该软件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加速模式,在保证实验模拟效果的同时缩短成像时间,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运用,结合本科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本校开展了原理及成像准备实验、成像及伪影分析实验、磁共振定量测量实验等内容的实验教学[9-15](图1)。

图1 磁共振虚拟仿真软件教学模块

在成像准备实验中,可开展拉莫尔频率测定、射频脉冲角度确定、电子匀场、FID信号的频谱测量等内容,通过该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理解MRI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成像及伪影分析实验中,可开展SE序列、FSE序列、GRE序列、IR序列及EPI序列等常用序列的成像教学,通过软件可实现多参数的自主调节,如视野、TR、TE、翻转角、回波链长度等,通过不同的参数设置观察图像权重的变化,同时也可通过设置主磁场均匀性、中心频率偏差、射频串扰、化学位移场强等不同硬件或参数误差得到不同程度伪影的图像,如卷褶伪影、截断伪影、中性线伪影、射频串扰伪影、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等[7],虚拟仿真软件磁共振实验课程及试验参数如表1所示。

2 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自主实验设计磁共振实验教学实践

2.1 基于虚拟仿真软件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

我国大学生有关实验设计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缺乏,实验原理运用也存在不足[16]。根据本校近几年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磁共振实验教学的实践情况,软件的投入使用虽然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但传统的磁共振实验教学多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的模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的不足,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按照实验教材统一化的实验设计和步骤进行实验,使得学生学习局限于“程序化”的操作步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高,且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通过实验收获的仅仅是再一次理论知识的重复而无其他,因此该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知识的拓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17-18],虚拟仿真软件也并未发挥其最大效能。因此,磁共振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变被动实验为自主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及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必要。

2.2 基于虚拟仿真软件自主实验设计的教学实践

基于虚拟软件的优势和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借鉴相关学科实验教学宝贵经验[19-25],本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以磁共振测量实验章节为例,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环节和自主试验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结合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通过“自主实验设计”环节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及科研素质、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图2),教师课前进行备课,对实验原理和内容进行梳理,布置预习问题及任务,学生课前需要大量查阅文献,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验过程教师进行基础实验环节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完成基础实验部分,学生通过基础实验环节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再根据自主设计的实验课题进行探索与拓展;实验结束后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再次归纳总结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学生则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基础实验的原理总结以及自主设计实验环节的结论与原理推导、误差分析等。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以下优势:① 实践操作能力与理实结合能力的提升,基础性实验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培养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从操作中进一步巩固理论,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了自主实验设计环节中盲目的操作,为完成进一步的自主实验夯实基础;② 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自主实验环节打破实验教材限制,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实验为自主实验,带动学生主观能动性;③ 文献检索能力的提升,合理的自主实验设计,首先设计者需要有充分的理论储备,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促进了文献检索等自学能力的提升;④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学生对实验中的意外现象进行专业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 科研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拟定研究方向和实验课题,对实验结果和规律的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

表1 虚拟仿真磁共振实验课程及实验参数

实验类型 实验课程实验参数原理及成像准备实验磁共振信号的检测与射频中心频率的确定磁场均匀性的测量与调节射频脉冲角度的确定TD,SW,t,TR,TE,SF,O1,P1,B0,B1……成像及伪影分析实验磁共自旋回波序列、反转恢复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及平面回波序列成像振伪影识别与成因分析NE,SWy,Gy,TD,SWx,Gx,t,D1,ST,na,nr,k1,TI,B0,B1,TR,TE,ETL;主磁场均匀性、电子学噪声程度、中心频率偏差、正交检波误差度、ADC采样直流偏置电流、射频串扰、样品位置偏离、梯度不稳定度、样品运动程度、化学位移场强、以及数据采样错误等……磁共振定量测量实验基于IR及SR序列测量T1基于CPMG序列测量T2基于PGSE序列测量扩散系数D基于IR-CPMG序列测量T1-T2谱基于PGSE-CPMG序列测量D-T2谱样品及其浓度选择、等待时间TW、回波时间TE、相敏梯度时间间隔、相敏梯度持续时间、相敏梯度大小……

2.3 自主实验设计教学实例分享

在CPMG序列测量T2弛豫时间实验章节中,采集时间由回波时间和回波个数的乘积决定,增加回波链长度(回波个数)可增加对衰减慢的长T2分量的分辨能力,但过长的回波链将导致采集的噪声增多,若采集时间远大于样品横向磁化矢量衰减时间,信噪比将大大降低;同理,若采集时间过短,则采样不足,不能完全检测出双样品弛豫差别,表现为弛豫谱分辨力不足,无法准确测量双样品中各个样品的T2值及含量。基于此,在基础性实验阶段之后,学生自主实验设计过程如下:① 实验课题拟定,学生可自主设计“回波链长度对测量结果精确性的影响”“回波时间对测量结果精确性的影响”等实验课题;② 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课题自主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如保持回波时间不变,探究不同回波链长度对双组份样品测量结果的影响,或保持回波链长度不变,探究不同TE对双组份样品测量结果的影响;③ 自主实验实施,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动手实践操作,实验中实时观察信号的采集过程、拟合数据的提取及弛豫谱对样品的分辨情况;④ 结果及误差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结合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对实验中产生的误差等进行分析并总结,通过观察采集过程知,样品T2衰减在1000 ms出已基本结束,回波链过长导致1000 ms以后采集到的均为噪声,信噪比SNR降低影响测值精度,同理采样不足同样影响测值精度(图3),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根据采样时间由回波时间和回波链长度共同决定,总结出要提高测值精度,需设置合理的采样时间的规律,并提出合理的参数设定方案,如数据采集时间应设置在3~5倍的样品T2值。

图2 自主实验设计磁共振实验教学框架

3 教学效果评价

图3 信号采集过程

注:a.信号采集时间过长的信号时间图;b. 采样不足时的信号时间图。

对2018届(传统实验教学组,48人)和2019届(自主实验设计组,46人)学生进行教学效果对比分析,经前期统计,两届学生的理论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t=0.501,P>0.05)。通过对两届学生的随堂测试成绩、实验完成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中,随堂测试设置4个简答题,每题5分,总分20分,两届学生题型一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届学生随堂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主实验设计组随堂测试成绩为(15.56±2.01)分,明显高于传统实验教学组的(12.81±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8,P<0.05),如表2;通过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对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是否掌握实验原理、是否完成实验操作、是否观察信号采集过程、是否有结果及误差分析、是否对实验规律进行总结,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教学组,自主实验设计教学组学生在磁共振信号采集的观察、结果及误差分析、实验规律的总结等方面的完成人数及比例明显提升,见表3。

表2 传统实验教学与自主实验设计教学随堂测试成绩对比

组别 学生人数/人 随堂测试成绩/分传统实验教学组 48 12.81±3.12自主实验设计组 46 15.56±2.01 t值 5.048 P值 0.000

表3 实验完成情况统计表[n(%)]

内容 传统实验教学(n=48)自主实验设计教学(n=46)掌握实验原理 48(100)46(100)实验操作技能 48(100)46(100)信号采集观察 30(62.5)37(80.43)结果误差分析 13(27.08)35(76.08)实验规律总结 6(12.5)30(65.21)

4 讨论

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具有操作可重复、内容可扩展、自主开放等特点[26],是磁共振实验教学的有效工具,要发挥软件的辅助作用,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实现软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未来仍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① 从软件开发角度来说,虚拟仿真软件应该更真实地模拟实际,更具有专业特色。可通过教师团队与软件开发团队的深度合作,共同对虚拟软件平台进行开发和更新,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软件开发团队专业的开发能力有机结合,促进虚拟软件平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②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应结合虚拟软件可重复性、可视性等优势,丰富教学方法。“实验”是指在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操作,以发现未知的科学规律或现象,或用于验证已知的知识规律,或测试并建立某种科学假说[27],因此,开展自主设计实验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课题设计能力、自主实施实验能力、自主总结实验能力为目的[25,28],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批判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保证自主课题设计和实验实施过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针对学生自主总结实验能力的匮乏,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即从实验中实时可视化的信号采集过程去分析结果的差异,逐一完成信号采集的观察,结果分析、规律总结等实验过程。

医疗设备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从业要求,因此,本科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新的设备与多元化的技术相结合可以带来新的诊疗方式,同理,新的教学工具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带来满意的教学效果,将虚拟仿真软件的更新与临床影像新技术相互融合,打造理论、实践、虚拟软件相结合的“理—实—虚”一体化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将是今后影像技术专业的有力教学工具,再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更加有助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熟练、且具有临床思维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聂生东,俞文文,汪红志,等.NMR20台式磁共振成像仪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6):56-59.

[2]王紫薇,陈国勇,蔡磊,等.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教学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1):80-84.

[3]张美玲,贾彩凤.个性化实验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230-1233.

[4]夏天,陈珊珊,周敏雄,等.虚实结合的MRI实验实训项目开发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104-107.

[5]匡斌,何超明.磁共振成像虚拟扫描技术的发展及趋势浅谈[J].磁共振成像,2011,2(3):218-224.

[6]聂生东,张学龙,杨培强,等.建立MRI技术实验室若干问题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161-164.

[7]汪红志,施群雁,苗志英,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虚拟软件开发[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6,33(10):1030-1037.

[8]汪红志,施群雁,苗志英,等.MRISim:磁共振成像仿真实验软件包(英文)[J].波谱学杂志,2019,36(2):225-237.

[9]夏天,陈珊珊,周敏雄,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3):181-184.

[10]许建梅,林卿,杨芳.磁共振成像实验的重组与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29-31.

[11]水力.磁共振成像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4,13(6):147-150.

[12]Peter N,David F,Vladislav R,et al.The virtual NMR spectromet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efficient simulation of NMR experiments involving pulsed field gradients[J].J Magn Reson,2000,145(2).

[13]Stöcker T,Vahedipour K,Pflugfelder D,et al.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MRI simulations[J]. Magn Reson Med,2010,64(1):186-193.

[14]Fortin A,Salmon S,Baruthio J,et al.Flow MRI simulation incomplex 3D geometries: Application to the cerebral venous network[J].Magn Reson Med,2018,80(4):1655-1665.

[15]Mangeot A,Comerford NB,Bliss CM,et al.Development of an environmental virtual field laboratory[J].Comput Educ,2005,45(1):21-34.

[16]肖淑敏,焦秀梅,赵连梅,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环境生物学实验PBL教学设计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1):207-214.

[17]李姗姗,张海霞,师炜,等.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医学教育管理,2016,2(S1):50-53.

[18]徐胜,夏思墨,韩超峰,等.自主设计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9):718-721.

[19]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94-198.

[20]赵建华,柯德森.对大学生实验设计过程的观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27-30.

[21]罗东雷,郭靖涛,段一娜,等.改良PBL教学法在诊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7,46(30):4308-4309.

[22]徐胜,夏思墨,韩超峰,等.自主设计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9):718-721.

[23]李谦,王姣,王麒翔.自主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7):221-222.

[24]孙学军,金荧荧,孙正凤.大学物理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风,2020(7):49-50.

[25]关怀,马晗,于萍,等.基于本科生自主实验能力培养的设计性实验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106-108.

[26]黄坪,邓峰美,冯军,等.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促进本科教学[J].重庆医学,2016,45(19):2720-2722.

[27]李震彪.本科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之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9):5-7.

[28]徐胜,夏思墨,韩超峰,等.自主设计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9):718-721.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Self-Designed Experimental in Virtual Magnetic Resona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AI Lei1, WANG Ziwei1, CHEN Guoyong1, YAO Xiaoling1, PAN Zhixiang1, TANG Hehan1, YUAN Yuan1, LI Yuming1,ZHANG Jinge1, WANG Hongzhi2, LI Zhenlin1

1.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agnetic Resona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lf-designed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which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software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s A total of 94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imaging technology at grades 2018 and 2019 in West China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48 students, 2018) and “self-designed experiment”teaching model group (46 students, 2019),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 demo-student operation”, while the “self-designed experiment”teaching model group adopted “self-designed experiment”teaching model.The results of in-class tests and the completion of experimental repor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lass test score of the “self-designed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 group, which was (15.56±2.01)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group, which was (12.81±3.12) point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students in the “self-designed experiment”teaching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erms of observ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signal acquisition, result and error analysis,summary of experimental rules.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ode of “self-designed experiment”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software is beneficial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ftware in the magnetic resonance experiment teaching, which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such as the ability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 virtual simul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periment; independent experimental design; teaching method

栏目主编:李真林

李真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技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技术系主任,兼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放射技师分会会长;国际放射技师协会(ISRRT)会员;四川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专家组专家,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型设备上岗考试命题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教材建设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业强基专家库专家。担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主编,全国高等院校放射诊断与治疗专业/国家卫计委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主编。主编人卫教材5本,专著3本。BJR杂志审稿人,《中华放射学》《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临床放射学》《实用放射学》等杂志编委。近5年,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文章38篇,其中SCI论文9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伦琴发现X线120周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建设领军奖(2015),四川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2016),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伦琴学者(2017),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8),四川大学第五届“星火校友奖教金”二等奖(2019)。四川大学优秀教师(2020)。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20.10.006

[文章编号]1674-1633(2020)10-0037-05

收稿日期:2020-09-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18-45);四川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专项(SCUFER2019006)。

通信作者:李真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CT低剂量、灌注,MRI功能和分子成像等。

通信作者邮箱:lzlcd01@126.com

本文编辑 崔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