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全程追溯系统在内镜中心清洗消毒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刘明秀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 内镜中心,重庆 402760

[摘 要]目的探讨全程追溯系统应用于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中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并达到有效追溯。方法使用信息化系统对内镜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六个操作流程和使用进行过程监控,结合现场督查,实现对内镜清洗、消毒和使用的全程质量追溯管理,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测采用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结果通过追溯记录,发现了我院内窥镜使用过程中的56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并对其进行持续改进;采取143次现场督查,发现3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并持续改进;内镜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合格率100%。结论应用全程追溯系统完善了内镜清洗消毒环节无缝隙闭环管理,可有效确保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从而降低内镜医源性感染,并对临床医疗安全具有举证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内镜;全程追溯;内窥镜信息化管理;内镜中心;清洗消毒

 

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治疗内镜进入传统的外科领域,内镜接触人体血液机会增多。由于内镜材料特殊、管腔细长、结构复杂,不宜采用高温高压灭菌,造成了清洗消毒困难,又因其使用频率高、价格昂贵致配备不足等特点[1-3],因此给院感带来严峻问题:内镜相关性感染几率增加。理论上说,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各种病原体均可通过内镜传播,美国急救研究所2015年、2017年和2018年便将内窥镜清洗消毒不充分列入了威胁患者的十大安全问题。预防内镜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前提是保证清洗消毒时间[4],但供需不平衡的结果则是挤压清洗消毒时间,而因缺乏有效手段监控,可能存在人为缩减操作时间或减少清洗步骤的现象。我院内镜中心通过对内镜清洗消毒和使用实施全程信息化追溯,有效确保了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镜中心于2017年8月成立,纳入中心管理的软式内镜有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喉镜、气管镜,其中胃镜8条、肠镜4条、十二指肠镜2条、喉镜3条、气管镜2条,全院所有软式内镜包括ICU的气管镜和手术室的胆道镜、输尿管镜均由中心采取集中清洗消毒。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共实施18320人次内镜检查和19379次内镜清洗消毒,并采用全程信息化追溯。

1.2 方法

1.2.1 洗消员准入和人员培训

招聘有文化的45岁以下技术工人为内镜洗消员,于上级医院操作培训1个月合格,与内镜护士共同接受本院集中系统培训《2016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操作培训内镜清洗工作站和内镜洗消机,掌握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和全程质量追溯方法,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合格方能上岗,且操作中接受随机现场督查。定期组织内镜护士和洗消员学习国内外内镜清洗消毒方法,每季度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组织内镜使用人员包括护士和医生进行刷卡操作培训。

1.2.2 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遵循《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和完善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内镜预处理、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转运、使用、贮存等环节,细化内镜洗消操作流程,每周采取现场督查,如果发现不规范操作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并持续改进。

1.2.3 内镜全程信息化追溯

内镜全程信息化追溯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数据采集器,包括内镜清洗工作站的RFID读卡器和内镜图文工作站的RFID读卡器。系统在内镜清洗工作站的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结束环节分别安装了RFID读卡器,识别洗消员ID卡和内镜ID卡。每位洗消员配有唯一ID卡,身份信息录入系统;每条内镜配有唯一ID卡,内镜类型、镜身号等身份信息录入系统;洗消方案包括清洗溶液、清洗时间和消毒溶液、消毒时间等信息录入系统。清洗工作站配置有音响用于提示操作开始、结束或报警,另配有PAD方便洗消员观察每个操作流程。系统在内镜图文工作站安装了RFID读卡器,用于诊疗时读取内镜ID卡。

(2)清洗消毒追溯系统。

(3)医院HIS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内镜全程追溯系统框架图,见图1。

图1 内镜全程追溯系统框架图

1.2.3.1 内镜全程追溯流程

内镜开始洗消时刷操作员卡——系统记录洗消员——在相应清洗池或操作台上方刷内镜ID卡——系统记录内镜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时间——清洗流程结束刷内镜ID卡,清洗记录存入系统——内镜使用时刷内镜ID卡——该条内镜清洗记录将返给图文工作站和患者信息结合,完成内镜从清洗过程到使用患者的信息。

1.2.3.2 内镜追溯管理

办公室电脑安装了HIS系统并与清洗工作站连接,管理者通过Google浏览器输入洗消IP地址,可调取内镜洗消追溯数据,每周一对上周洗消数据进行追踪,如果有不规范数据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以便得到持续改进。通过医院HIS系统则可调取内镜全程追溯数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号、操作医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患者所使用的内镜编号、洗消员以及该内镜的洗消过程等。

1.2.4 内镜监测

1.2.4.1 目测

采用目测方法对每条内镜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合格标准为内镜表面应清洁无污渍[5]

1.2.4.2 ATP检测

每季度用ATP生物荧光仪对内镜清洗质量进行监测,采用轮换抽检方式,合格标准为≤200 RLU/件。采样步骤:戴无菌手套,将内镜末端插入样品收集杯中,注意不要接触到收集的液体样本,用注射器吸取40 mL无菌水,将注射器连接导光部的吸引孔,按下吸引阀门,将采样液慢慢地注入管路并收集在收集杯中,再用注射器吸60 mL空气全部注入管路,以便充分收集采样液。将3 M Clean-Trace液体采样棒从冷藏柜取出后在室温下放置10 min,取出采样环将头部浸入到采样液中,轻轻敲击采样环以去除气泡,并确保采样环的上领口与液面齐平。将采样好的采样环慢慢插回采样管,用力向下推压顶端的红色手柄使采样环彻底插入,激活荧光反应,以45°的幅度迅速振荡采样棒至少5 s,以混合底部的反应液;开启3 M荧光检测仪的样品室,将采样棒插入其中并关闭,按下“选择”键,屏幕将结果以“相对光单位(RLU)”显示。

1.2.4.3 生物学检测

每季度对消毒后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针对十二指肠镜、气管镜、胃肠治疗镜则每月一次,合格标准为≤20 cfu/件,且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6]。采样步骤:取清洗消毒后内镜,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再用注射器吸50 mL空气注入管路,全量收集立即送检。

2 结果

(1)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共实施18120人次内镜检查和19679次内镜清洗消毒,记录具有可追溯性,通过追溯记录发现56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并持续改进;采取143次现场督查,发现3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并持续改进。

(2)内镜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合格率100%,见表1。

表1 内镜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n (%)]

3 讨论

3.1 全程追溯系统可有效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内镜消毒质量对于预防内镜检查引起的医院感染至关重要[7]。由于软式内镜存在结构复杂、管腔细长等特点,清洗消毒步骤多达168步,因此人为减少其中一步均可能导致内镜清洗消毒失败。作为管理者,无法做到时时动态观察洗消员操作,评估每一步操作流程的规范性,通过调取追溯系统的洗消数据便能直观地看到洗消工作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规范操作。自动化信息追溯记录了每条内镜每个流程用了多少时间,是不是符合规范要求,对关键流程如清洗流程、消毒流程还设置了强制性管理,如果时间未达到设置标准则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通过追踪19679次洗消记录发现56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主要表现在漂洗、末洗时间缩短,测漏缺失或某个清洗流程未打卡等,并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分析原因,达到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持续改进。同时管理上注重过程控制,制定和完善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洗消操作流程,关注影响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各个环节,通过143次现场督查发现3次不规范洗消操作流程,表现在测漏时旋转大小旋钮过快、测漏结束卸测漏装置顺序颠倒、未使用清洗刷刷洗按钮,并及时反馈给全体洗消员,达到规范洗消操作流程。全程追溯系统加快了我院内镜中心信息化建设,避免了人为缩减操作时间或跳过某个环节,是评价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一个可衡量指标,而且减轻了洗消员的手工记录工作量,并为考核其工作质量提供了客观数据[8]。全程追溯系统通过结合随机现场督查的过程监控,强化了对内镜的监控力度,完善了内镜清洗消毒环节的无缝隙闭环管理,使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因此内镜目测、ATP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合格率达100%,有效确保了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使内镜洗消工作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9]

3.2 全程追溯系统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全程追溯系统记录了患者检查日期、姓名、性别、年龄、ID号、操作医生、检查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患者所使用的内镜编号、洗消员以及该内镜的测漏、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等洗消全过程,而且系统记录被设置为不可更改,因此它能够准确追溯内镜日常操作,杜绝了虚假的手工记录。通过信息的整合和归档,数据长期保存,为举证倒置提供真实、客观的素材[9]。在我院软式内镜集中清洗消毒管理中,ICU共6例气管镜吸痰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于是院感科调取了气管镜相关洗消记录,并对气管镜管腔和表面不同部位进行了采样,结果均是合格的。全程追溯系统在患者发生感染时可及时追踪,对临床医疗安全具有举证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燕,姚荷英,徐君露.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现状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9):789-791.

[2] 秦瑾,闻海丰,李筱轶,等.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0):1034-1035.

[3] 刘运喜,邢玉斌,索继江,等.《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解读与释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6):3612-3615.

[4] 朱亭亭,孙惠惠,王佳奇,等.59所内镜中心相关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309-312.

[5] 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S].2016.

[6] 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2012.

[7] 张波,秦瑾,刘运喜.医疗机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实施解疑[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9).

[8] 孙悦,秘建威,赵东强.超声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8,(4).

[9] 杨凯,巴媛.我院内镜洗消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6):170-171.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Full Traceability System in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doscope Cente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LIU Mingxiu
Endoscopic Center,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 Bishan District, Chongqing 40276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whole-process traceability system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doscopic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doscopic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and achieve effective traceability.MethodsThe six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process monitoring of endoscopic leak detection, cleaning, rinsing, disinfection, final rinsing and drying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on-site inspec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cleaning, disinfection and use of the endoscope was managed retrospectively. Then, the methods of visual, ATP and biological monitoring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quality of endoscopic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ResultsBy tracing the records, we found 56 times of non-standard washing and elimination procedures during the use of endoscope in our hospital and mad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dopted 143 on-site inspection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3 times did not regulate the cleaning operation process and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qualified rates of endoscopic visual inspection, ATP monitoring and biological monitoring were all 100%.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whole-process traceability system has improved the seamless closed loop management of endoscopic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quality of endoscopic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thus reducing endoscopic iatrogenic infection. This study plays a key role in clinical medical safety.

Key words:endoscopy; full trace; endoscopic information-based management; endoscopy cente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作者邮箱:lmxjcj@sina.com

修回日期:2018-08-20

收稿日期:2018-07-16

[文章编号]1674-1633(2018)11-0178-03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8.11.051

[文献标识码]C

[中图分类号]R197.3; TH776+.1

本文编辑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