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中的应用

桂春,王惠,刘根林

泰州市人民医院 院部,江苏 泰州225300

[摘 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为活动主题,对全院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状况进行调查,参照2012版的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对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要求,以医院“胸痛中心”原子钟的北京时间为标准,分析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不准确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结果8个月后我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由实施前的83.1%提高到99.1%。 结论品管圈活动保证了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提升了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是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有效管理方法。

[关键词]品管圈;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同步系统;准确率;质量管理

引言

2012年版的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对于医学装备管理的要求已成为医院管理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从评价指标来看,急救生命支持设备完好率是仅有的一项量化指标 [1],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是指直接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 [2]。其包括多功能监护仪、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心电图、洗胃机等 [3],是医院医学装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常规医学装备相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 [4],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等能够对患者各种不同的生命体征的参数与数据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并显示系统时间,在抢救病人和监测病人生命体征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5]。长时间以来,医院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参数与数据的检测和校准受到较高的重视,但设备时钟的准确性常常被忽视,部分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由于时钟未及时正确调整,提供了错误信息及数据,影响了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一例死亡患者医疗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解决急救生命支持医疗设备监护仪系统时间设置问题 [6]。我院2015年成立“胸痛中心”运行过程中发现监护仪、除颤仪等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系统时间与“胸痛中心”原子钟时间不一致,工程技术人员在每月巡查中也发现部分急救设备时钟不准确。医院对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间的标准化没有统一的方案,没有校准的要求 [7]。为提高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确保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使用完好率,我院自2015年11月,运用品管圈提高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自发组成一个团队 [8-9],是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运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这种活动称为品管圈活动 [10]。根据全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为了加强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在医院层面成立了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共7名,设定辅导员1名,圈长1名,圈员由医疗设备科、信息处及护理部人员组成。每2周活动1次,品管圈活动包括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对策拟定等步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运用鱼骨图、柏拉图等分析工具 [11]。品管圈中每个成员分工明确,辅导员负责对整个对QCC小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圈长负责对活动进度进行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圈员根据计划安排具体参与实施。

1.2 主题选定

召开品管圈小组会议,圈员们提出4个圈名,最后以投票的方法选定“携手圈”为圈名,寓意:全体圈员携手合作、凝心聚力、群策群力、提高急救医疗设备时钟的准确率。针对存在的问题,并按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选题四要素原则 [12],结合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的要求,依照最高分5分、普通3分、最低1分进行评分,总分最高者为本次活动改善的主题,选出本次活动主题是“提高医院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时钟准确率”。活动时间为2015年11月~2016年6月。

1.3 制定活动计划表

QCC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表,2015年11~12月为确定品管圈主题、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原因分析及制定对策阶段;2016年1~4月为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5~6月为效果确认、标准化、总结阶段等。

1.4 现状调查

1.4.1 一般资料与方法

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分布于各科室,全院共有监护仪422台、除颤仪48台、心电图机41台,有创呼吸机40台。为做好设备时钟调查数据采集工作,采用自制《医疗设备时钟运行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设备基本情况、使用人员对设备时钟的认知情况、设备时钟校对操作情况、设备时钟的巡检情况及相关建议等18个调查选项,本次采用问卷调查发放并收回调查表209份,涉及临床及医技科室共53个科,经统计导致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不准确原因中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中无校对时钟要求;医疗设备时钟校准无统一标准;医疗设备时钟培训不够;工程师未巡查累计百分比占79.83%,根据二八定律,最终确定以上4项为改善重点,见柏拉图(图1)。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准确率调查情况,见表1。

图1 柏拉图

表1 设备时钟准确情况调查表

设备名称 总台数 时钟准确台数 时钟准确率 (%)心电图机 41 31 75.6有创呼吸机 40 33 82.5除颤仪 48 39 81.3监护仪 422 355 84.1合计 551 458 83.1

1.4.2 设备时钟时间误差分布情况

设备时间误差≥±30 s为不准确,合计93台。设备实际时间慢于北京时间30 s的有46台,设备时间快于北京时间30 s的有47台,快慢于北京时间从30 s到数小时不等,见表2。

1.5 目标设定

活动前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的准确率平均为83.1%,根据现状及圈能力,将设备时钟的时间误差<±30 s确定为时钟准确达标的标准。将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准确率达98%以上设定为第一阶段预期目标。

表2 设备时钟时间误差分布情况表

组别 台数 <5 min 5~10 min 10~30 min 30~60 min 1~2 h >2 h系统时间慢组 46 29 11 3 1 1 1系统时间快组 47 33 10 2 1 1 0合计 93 62 21 5 2 2 1

1.6 原因分析

全体圈员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原因分析,集思广益,通过绘制鱼骨图(图2),从使用人员、设备工程师、管理因素、设备自身等4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不准确的原因,根据二八定律,最终确定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中无校准时钟要求;医疗设备时钟校对没有统一标准;设备时钟校准培训不够;工程师巡查设备时未巡检设备时钟的准确性为主要原因,因此将以上原因列为重点改善项目。

图2 医疗设备时钟不准确鱼骨图

1.7 对策拟定与实施

针对重点改善项目,圈员综合考虑措施的可行性、效果性、自主性分别拟定了相应的对策。每项对策由1名圈员负责,具体措施如下:

(1)针对医疗设备无时钟管理制度、设备操作流程中无校准时钟的对策:① 制定医疗设备时钟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并实施。使用科室规定每周由专人负责医疗设备时钟的校准,根据标准的北京时间,进行设备时钟的校准,并做好设备时钟的校对记录;② 修订医疗设备操作流程,增加设备时钟校准环节,设备管理部门与护理部协同制定全院医疗设备时钟校准流程图,下发各科室,组织学习执行。设备科、护理部将设备时钟检查内容列入每月科室质量管理督查内容,并进行考核。

(2)针对医疗设备时钟校对没有统一标准的对策:设备时钟管理制度规定医疗设备时钟校对标准为标准北京时间。标准北京时间的获取方法为以医院“胸痛中心”原子钟的GPS接受器与信息中心时间服务器相连,GPS接收天线接收到卫星标准时间信号实时同步获取标准北京时间;医院综合内网与时间服务器相连,保持与原子钟同步,工作人员可从办公电脑工作站获取北京时间;也可通过智能手机与网络同步后,自动获取标准的北京时间。

(3)针对设备时钟校准培训不够的对策:① 在实际工作中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有一部分是护士在操作、使用、管理,所以要管理好急救医疗设备,必须重视对护士的培训 [13];② 医疗设备的操作使用人员在设备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设备时钟校准的培训,由厂家工程师和设备科工程师负责培训,并进行考核;③ 学习“规范、标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结合案例教育(2010年12月护士进修杂志第25卷第23期),培养医务人员的认知和责任意识,在思想上重视医疗设备时钟的校准,达到培训效果。

(4)针对工程师每月巡查时未巡检设备时钟的准确性、未检测内置电池效能的对策:① 修订医疗设备月巡检表,增加医疗设备时钟巡查内容,工程师每月巡检设备有时钟校准记录,并有设备使用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避免工程师巡查流于形式;② 发现内置电池效能下降及时更换。

2 结果

2.1 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有形成果

在品管圈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8个多月设备时钟的培训、校准、巡查、督查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的准确率。医疗设备科对全院设备时钟运转情况再次进行巡查,结果如下:设备时钟不准确数由93台下降为5台(心电图机、有创呼吸机、除颤仪各1台,监护仪2台);5台设备时钟的时间误差明显缩小,均在±30~±60 s范围之内;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如心电图机、有创呼吸机、除颤仪和监护仪时钟准确率分别为97.6%、97.5%、97.9%和99.5%;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总的准确率达99.1%,见表3。

表3 设备时钟现状调查表

设备名称 总台数 时钟准确台数 时钟准确率 (%)心电图机 41 40 97.6有创呼吸机 40 39 97.5除颤仪 48 47 97.9监护仪 422 420 99.5合计 551 546 99.1

实施品管圈前后设备时钟准确率比较,实施后设备时钟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品管圈活动前后设备时钟准确率的比较

组别 设备时钟准确率 (%)心电图机 有创呼吸机 除颤仪 监护仪品管圈活动前 75.6 82.5 81.3 84.1品管圈活动后 97.6 97.5 97.9 99.5

2.2 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成果

在品管圈活动过程中,全体圈员参与科室管理的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性、责任心、团队凝聚力、自信心、沟通协调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图3)。

图3 品管圈无形成果

3 讨论

近年来,全国部分医院开始将QCC应用于不同质量管理部门,特别是护理管理,并收到显著效果,明显提升了相应部门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15]。它是立足于平时工作的“小改进”,是由点及面、由下而上、由局部到整体的质量管理活动 [16]。通过持续的品管圈活动,实施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最终构建覆盖医院各相关部门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17]

(1)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的准确率。品管圈小组成员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设备时钟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制定可行的改进方案,经过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结果显示成效显著、可行。

(2)品管圈活动制定制度,优化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时钟校准和巡查制度,不断完善操作流程,确定统一、便捷的获取标准北京时间的方法,将新修订的制度流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纳入绩效考核。

(3)品管圈活动强化人员培训,明确时钟校对标准,提高时钟校对意识。组织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确定时钟准确达标标准,使用人员设备时钟时间校准可操作性强,设备管理部门定期督查,设备时钟准确率显著提高。

(4)品管圈活动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品管圈活动的精神在于主动参与,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使质量意识明显提高,责任心与满足感增强 [18]

[参考文献]

[1] 李姝颖,尹军,徐力,等.追踪方法学在医学装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5,(2):128-130.

[2] 唐伟.急救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2007,36(4):378-379.

[3] 时玉香.急救设备在临床使用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7):93-94.

[4] 瞿捷.浅谈急救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疗装备,2010,23(3):73-74.

[5] 周春梅.医疗设备调配中心的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2, 27(8):107-108.

[6] 潘红英.监护仪系统时间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3):2181-2183.

[7] 周民伟,向仕平,向定成,等.胸痛中心时钟同步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5,8(11):37-39.

[8] 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等.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9] 王临润,汪洋,张相宜,等.品管圈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导报,2012,31(6):823-826.

[10] 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55.

[1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12] 周鑫,张华伟,蒋红兵,等.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呼叫器故障率-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某病区为例[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5,(4):421-423.

[13] 成定胜,谢凤鸣,仲辉,等.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准入制度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3):107-108.

[14] 张昆峰.探讨医院急救设备的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 29(2):102-103.

[15] 赵小利,刘革婷,雷小红,等.应用品管圈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7):504-507.

[16] 孙莉,尹安春.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34(8B):94-97.

[17] 路鹤晴,王文刚,严浩,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医疗设备应用风险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5):401-403.

[18] 杨爱玲,严洁琼,范丽霞,等.“品管圈”活动减少护士配药时密封瓶药物残余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8):59-61.

本文编辑 王博洁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Rate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Clock

GUI Chun, WANG Hui, LIU Gen-lin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fice, Taizhou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rate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clock. MethodsSet up a QCC team and chose the accuracy rate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clock as the activity theme, then investigated the situation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clock in our hospital. Referring to requirements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specified in the 2012 version general hospital grade assessment standard, the atomic clock in the Chest Pain Center was taken as the standard to analyze the inaccurate cause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clock and finally developed appropriate corrective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ResultsEight months later, accuracy rate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clock has been improved from 83.1% to 99.1%. ConclusionQCC management approach ensures the accuracy rate, as well as improves management quality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clock, is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ethod to the quality control of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emergency life-support class medical equipments; clock synchronization system; accuracy rate;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7.02.035

[文章编号]1674-1633(2017)02-0127-04

收稿日期:2016-08-23

修回日期:2016-09-22

通讯作者:王惠,副科长,研究方向为医疗设备管理。

通讯作者邮箱:tzry_wanghu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