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除颤设备常见问题及技术培训

徐楚天,邓文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物资器械中心,北京 100020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对除颤设备使用者进行系统培训的重要性以及我院除颤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除颤设备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我院除颤设备报修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除颤设备;技术培训;超声耦合剂;除颤仪电池

除颤设备又名电复律机,是一种应用电击抢救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设备。它的主要结构包括:电源、充电电路、放电电路及相应的控制电路[1]

除颤设备能够发出较强的脉冲电流,在极短的时间内经胸壁或直接经过心脏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这种治疗方法称之为电复律,也被称为电击除颤或电击[2]。电击除颤是一项基本生命支持的措施,与徒手心肺复苏相比成功率高,与药物治疗相比安全性高[3]

除颤设备的起源源于医学上对心跳骤停的认识。1887年,Macwilliam[4]首次阐释室颤的病因及其临床意义,揭开了室颤及除颤研究的序幕,除颤仪也随之从最初的交流体内除颤仪发展到到直流体外除颤。80年代初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在临床得以应用,1994年美国AHA/ACC制定有关指南,促进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研制和应用[5]。2014年ZOLL公司的Life Vest除颤背心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可穿戴设备。除颤仪逐步向便携穿戴方向发展,除颤技术也由单相波发展为双相波。

1 除颤设备培训的重要性

与医院其他在用设备相比,除颤设备在使用时直接作用于人体,具有独特的属性及使用要求,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的重要性是高于其他设备的。首先,根据ISO14971[6]的风险评分规则,其风险评分12分,属高风险设备[7]。其次,根据《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8],除颤仪属第Ⅲ类设备,是急救最常用的设备,在急救及突发事件过程中,其应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病人的生命安全,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9]。规范除颤设备操作使用,不仅可以保证抢救效果,还可以确保患者及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出台了新的急抢救设备管理办法[10],我院除颤设备的配置总量达到较高的标准,不仅承担急抢救任务的重点科室有所增补,门诊及普通病房都有新增,操作者数量随之大幅增加。由于新增使用者对除颤设备认知基础不同,由医工处组织统一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2 在用除颤设备存在问题及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熟练操作使用医疗设备及掌握日常保养流程是当代临床工程师的任务与职责[11]。近一年我院除颤设备数量增加较多,涉及多个科室,被培训人员基础与需求各不相同。临床工程师通过广泛征求临床科室的意见,制订了相应的培训方案,常规培训部分尽量全面、详细;重点培训部分着重讲解日常临床操作使用设备时的常见问题。培训使用了讲课、提问、考试、解答、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2.1 常规培训内容

我院在对除颤设备进行培训时,常规培训部分包括以下内容:介绍设备界面、除颤功能、起搏功能、监护功能的用途及操作方法;介绍除颤治疗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日常维护规程等;对除颤设备的分类、配件的规范名称、除颤仪不同的工作模式适应的病症进行讲解。

2.2 重点培训内容

2.2.1 导电介质的选择和使用

临床对患者进行除颤操作时,为了减小除颤能量的损失,需要在患者皮肤和一体化手柄之间使用导电介质。在巡检时我们发现临床操作人员经常使用耦合剂作为导电介质。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某项专利曾对“超声耦合凝胶”提出l0条要求,第10条为:需同时具备声透和电绝缘能力[12]。除颤时使用具有电绝缘特性的耦合剂,实际上增大了经胸电阻,减少了有效除颤能量,因此不能使用超声耦合剂替代导电膏。另外,与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相比,导电膏具有易携带、易储存,胶状流动性劣于水、不易残存于两极间、安全性高等优点,故我院在除颤设备培训中明确要求使用导电膏。

2.2.2 除颤仪组合键操作的关键点

对除颤设备进行维护时,往往要涉及到组合键的操作,例如在进行 “时间校整”操作时,就需要使用组合键。在临床上经常出现操作无效、无法进入相应界面的情况,我院对此进行了重点培训:在进行软键+开关键操作时,要先按住软键,再旋转开关键至相应位置;在进行软键+软键+开关键操作时,一定要确保两个软键都被有效按住后再旋转开关键。

2.2.3 除颤治疗中导电膏涂抹的方法

涂抹导电膏有以下两种方法:① 将导电膏涂在患者皮肤表面,用手柄将其均匀延展到适合一体化电极板的面积;② 将导电膏涂在一体化电极板上,通过电极板相互摩擦使其均匀分布在电极板上。我院在培训中推荐采用第一种方法,原因如下:① 采用手动同步除颤治疗时,因为一体化电极板相互摩擦运动所导致的伪差,可能很像R波,从而会误触发一次除颤电击。② 采用第二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一项“Paddles On”事件,被记录在“Event Summary”中,有可能损坏一体化电极板。

2.2.4 首次除颤时的能量选择及施力大小

首次除颤治疗应使用可以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2010版《AHA CPR and ECG指南》中对此规定如下:双相波除颤器使用制造商推荐的终止室颤的能量(120~200 J),如果抢救人员不清楚推荐能量值,可以使用最大能量,第二次和后续的除颤值至少相同;如果使用单相波除颤器,抢救人员首次电击能量为360 J,后续电击都用此剂量。我院在培训中重点强调首次除颤应根据设备类型选择能量:当机型为飞利浦M4735时,使用能量150 J;当机型为ZOLL M时,使用能量120 J;当机型为惠普1723B时,使用能量200 J。在用人体模型进行演练时,还需要强调:在关注除颤部位是否正确的同时,还要施加10~12 kg的压力。

2.2.5 除颤仪ECG功能的作用

除颤仪附带有ECG功能,但是它只有心率异常报警。屏幕上的ECG图形,主要用来帮助医师判断病人是否需要做除颤治疗,不建议作为制定病人治疗方案的依据。

2.2.6 除颤仪电池的相关问题

在与临床科室交流过程中发现除颤设备使用问题多集中在电池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方法等方面。因此我院在进行除颤设备技术培训时,将此类问题进行总结梳理,帮助临床使用者对此快速形成正确的认识。

(1)电池的特性、使用、保养等相关知识。除颤设备交流电源的主要功能是给电池充电,电池是除颤设备的重要配件,常规为密封的铅酸电池,它有记忆、有寿命,放置不用也会自然老化。新电池首次充电前要放空余电,前3次充电持续16 h,第4次充电,充电指示灯跳到充满的提示颜色即可停止充电,这样有助于稳固电池容量初始记忆。日常应用中,对没有低电量报警的电池充电,会破坏它的物化性能,加速老化,缩短电池使用寿命。鉴于铅酸电池有记忆、有寿命的特性,我院建议上机18个月后予以更换。考虑到除颤仪的特殊使用要求,建议使用频率高的科室额外准备一块电量充足的周转电池,以确保设备在急抢救过程中正常运行。

(2)有些设备,例如飞利浦M4735,系统自检功能只有在电池供电模式下才能进行。此外,达到同样电能水平,电池充电速度要快过交流供电时的充电速度,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除颤操作时我们推荐在直流供电模式下进行。

2.2.7 儿科选择除颤设备的要点

一般医院内儿科患者使用除颤设备的概率低于成年人,建议儿科在选择除颤设备时选择有监护功能的型号,以提高设备使用率。

3 我院除颤设备技术培训效果评价

3.1 对于临床医学的效果

我院开展的除颤设备使用技术培训,为临床使用者提供了系统理论学习和操作练习的机会,改变了以往大多依靠有经验上级老师传授的方式;规范全院设备操作,有益于多科室联合抢救时默契配合,争取宝贵的时间;受训人员在科里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性作用,为临床工作中的设备正确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设备各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各科室可以与临床医学工程师们深入交流,得到直观细致的解答。

3.2 对于临床工程的效果

在培训前,我院临床工程师深入科室征集意见,掌握了科室真正的需求并制订培训方案,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医工人员自我充实的过程。通过培训不仅规范了除颤设备的操作及保养规程,纠正了临床操作人员一些概念上的错误,还大大减少了因误操作而产生的故障。部分临床使用者在熟练操作设备的同时,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故障排除及应急处理方法,减少了由于临床低级错误而产生的重复性工作。通过培训,除颤设备的故障报修情况大幅减少,2015年1~5月(培训前)与2016年1~5月(培训后),我院除颤仪故障报修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我院除颤仪故障报修对比表

4 结语

建立高效的心血管病急救体系(心肺复苏抢救链)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电击除颤是其中的重要环节[13]。当代临床医学工程师是医学工程和临床医疗的纽带,是保障医疗设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安全正常运转的技术支持者。作为临床工程师,要加强多学科交流,将工程技术知识与医学理论相结合,规范临床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完善医疗器械使用的继续教育及再培训环节,使急抢救过程中的除颤治疗技术更加规范,挽救更多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缪佳,秦黎,傅红平,等.医用除颤器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9):30-34.

[2] 程立顺.心脏电复律的历史现状与若干新进展[J].安徽医学, 2007,28(4):381-383.

[3] 何庆,万智.心脏电除颤发展史[J].中华医史杂志,2007,37(3):161-164.

[4] Macwilliarm JA.Fibrillar contraction of the heart[J].Jour Physiol,1887,8(5):296-310.

[5] 邬小玫,方祖祥.AED的原理与应用[C].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A].昆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9.

[6] ISO 14971:2007,Medical devices-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to medical devices[S].Multiple.Distributed through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2010,11:2.

[7] 张锦,王亚拉.医疗器械管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医疗器械分类规则[S].

[9] 包志英,张旭良.医学工程学应列为护理教育必修内容[J].中国医疗设备,2001,16(2):27.

[10] 北京市医管局药事处.《急救、生命支持及高风险类设备质量控制指导意见(试行)》[S].2015.6.18.

[11]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国临床工程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2] 牛凤岐,朱承纲,程洋.我们对医用超声耦合剂的了解和认识[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9,6(l):182-191.

[13] 胡大一.推动AED任重而道远[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4): 244-245.

Common Issues and Technical Training of Defibrillators in Our Hospital

XU Chu-tian, DENG Wen-yan
Logistic & Medical Device Center,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in the use of defibrillators and introduced the common issues of defibrillators in our hospital. In view of the issues, related technical training was performed to effectively lower the malfunction rate of defibrillators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defibrillators; technical training; ultrasonic coupling agent; defibrillator battery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6.08.034

[文章编号]1674-1633(2016)08-0107-03

收稿日期:2016-03-02

修回日期: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