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的研制

周维娜,顾燕萍,严嘉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血液透析室,上海 200021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一款新型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的研制过程。该装置主要由佩戴装置及输液架等结构组成,具有设计新颖、成本低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解决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行动不便的问题,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有效改善患者活动的便利性,进而缓解了患者的烦躁情绪,同时也减轻了部分看(陪)护需求,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静脉输液;固定装置;佩戴装置;输液架

0 引言

静脉输液是门诊护理操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治疗方法[1]。由于静脉输液操作过程涉及的环节较多,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2]。且患者一旦进入输液状态,便不可随意活动,假若必须活动,常需要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极为不便[3]。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款新型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可将现有固定式输液架变成移动式或者佩戴式固定装置,既能保证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的安全,又可以解决患者活动不便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减轻一部分陪护需求,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利用,报道如下。

1 设计思路

通过对患者输液时的体位、姿势、穿刺点及穿刺手臂放置位置、输液皮条长度以及现有输液架的观察,笔者计划设计一款可以将输液架与患者合二为一的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旨在将所有输液要素集为一体,对患者穿刺手臂进行有效固定,保护其静脉穿刺点,预防静脉炎的发生[4]

2 材料与结构

2.1 材料选择

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采用弹力医用纤维材料制作。该材料是以医学应用为特色的一类纺织纤维材料[5],不仅符合耐消毒性以及生物安全性的要求,还具有通透、吸附功能强,重量轻、机械物理性能好,运动适用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6]

输液架则选用316L型医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耐体液腐蚀性能、加工成型性等特点,便于护理人员日常消毒保养[7-9]

2.2 基本结构

该固定装置主要由佩戴装置以及输液架两部分组成。佩戴装置主体由腰带及左右两条背带组成(图1),在腰带处另配有医用纤维材料制成的固定手环,用以固定输液手臂。

由图1可见,腰带佩戴时置于患者腰间,在其两端分别设有6个大小、功能不同的粘贴扣(1A、1B、1C、1D、1E、1F),其中1A、1B为腰带粘贴扣,用于固定腰带粘贴成环;1C、1D为两条背带的固定粘贴扣,分别与4A、4B相连接;1E、1F为输液架固定座,左右各一,可适应不同穿刺手臂的患者需求。2A、2B为两条背带,一端直接与腰带相连,另一端则设有粘贴扣(4A、4B),佩戴时与1C、1D相连。为防止使用时因两条背带外扩而导致输液架移位脱落,故在其之间安装有一条加强带,佩戴于后背位置,可使佩戴装置更好地贴合人体;两条背带均设有长度调节装置(5A、5B),可根据患者身材自由调节背带长度。6A、6B为输液架固定环,输液架由此穿过并固定于背带上,最终到达1E、1F。7为固定手环,7A、7B为粘贴扣,用于使手环连接成环。该固定装置使用时的效果图,见图2;实物图,见图3。

图1 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平铺结构图

注:1:腰带;1A~D:粘贴扣;1E~F:输液架固定座;
2A~B:背带;3:加强带;4A~B:粘贴扣;5A~B:长度调节装置;6A~B:输液架固定环;7:固定手环;7A~B:粘贴扣。

图2 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使用时效果图

注:1:腰带;1A~D:粘贴扣;1E~F:输液架固定座;2A~B:背带;3:加强带;4A~B:粘贴扣;5A~B:长度调节装置;6A~B:输液架固定环;7:固定手环;7A~B:粘贴扣。

3 临床应用

笔者选取2014年1月~12月间独自来本院进行静脉输液的120例门诊患者,其中60例患者试用了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剩余60例则使用传统输液方式,结束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研。

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输液过程中有无因滴数不稳定造成血液回流,堵塞针头;行走过程是否方便;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特殊条件下的输液是否满意如平车、轮椅上的输液;对恒量、恒速输液是否满意;输液是否能顺利完成;如厕或活动时是否需要旁人协助等内容。问卷不记姓名,当场填写并回收,共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调研结果显示,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组的好评率(96.38%)明显高于传统输液方式组(83.57%)。其中两组在行走过程是否方便、如厕或活动时是否需要旁人协助这两方面的满意度差异最大,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组为100%,而传统输液方式组为73.26%。

图3 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实物图

4 总结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日常输液患者较多,人群种类也较广泛和复杂,因此处理好输液室的护患关系,保证输液安全是输液室护理管理的重点[10-11]。患者的输液舒适需求是护理技术操作的第一需求,要求护理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应按患者的层次需求提供相应服务,消除患者因环境变化所致的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积极投入到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中。

笔者设计地佩戴式静脉输液固定装置设计新颖、结构合理、制作方便、成本低廉,使用时既有效保证了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的安全,又切实解决了患者输液时行动不便的问题,同时也明显减轻了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看护强度,使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方云.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不适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04-105.

[2] 郑红宣.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9):3669-3670.

[3] 李慧芬,姜连英,田静.国内外静脉输液护理的现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16.

[4] 常冉.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1,6(22):221-222.

[5] 郁铭芳.纺织新境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朱尽顺,何方.生物纤维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中国纤检,2011, (15):78-79.

[7] 杨柯,任伊宾.医用不锈钢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0, 29(12):1-10.

[8] 罗静娣,郑倩卿,范玉梅,等.新型便携式输液架的研制及在院前急救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6):89-90.

[9] 吴凯琳,姚丽文,郑雯.防倾倒可调式综合输液架的设计及临床应用[J].上海护理,2011,(3):34-36.

[10] 颜巧元,杨中香.输液患者舒适需求层次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0):697-699.

[11] 陈秀兰.输液室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5):141.

[12] 周维娜.用于临床医学上的佩戴性固定装置:中国,ZL201320 496593.6[P].2014-2-26.

Development of A New Class of Wearable Intravenous Infusion Fixture Device

ZHOU Wei-na, GU Yan-ping, YAN Jia-wei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Hemodialysi, Shanghai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2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new wearable intravenous infusion fixture device. The device consists of a wearable device and an infusion stand structur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genuity indesigning, low cost, easy fabrication, and user-friendliness. It can solve problems of impaired mobility during the infusion and increase patient’s comfort level.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ic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mobility level and reduce the patient's restlessness caused by prolonged bed rest. The device also decreased the working load of nursing and attending and is of good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intravenous infusion; fixture device; wearable device; intravenous infusion pole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6.03.034

[文章编号]1674-1633(2016)03-0125-02

收稿日期:2015-10-26

修回日期:2015-11-09专利:实用新型(ZL201320496593.6)。

通讯作者:顾燕萍,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