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定胜,仲辉,谢凤鸣,马宪礼,侍伟伟

苏北人民医院 设备科,江苏 扬州225001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事后维修、定期维修和状态维修这三种维修策略的侧重点,提出采用按照最优化确定维修服务来源、采用预防性维修、设置巡查急修小组、规范设备维修记录、维修后质量安全检测等措施。

[关键词]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巡查急修;质量安全检测

0 引言

医疗设备是医院开展医、教、研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诊治疾病的客观依据,对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是保证医疗设备正常使用,维持医院医、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1]。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不但包含了对医疗设备进行的维护和修理,还包含维修档案的管理以及设备维修的规章制度。通过选择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模式,实现模式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的质量,达到医疗设备管理的目标:以最少的费用、最短的时间、最合理的方式获得医疗设备的最大可用性。

1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现状

在医院设备维修工作主要采用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状态维修这三种维修策略,这三种策略的侧重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设备维修的管理模式。

通过江苏省内外近20家三级医院设备的调查交流,绝大多数医院采取分散式的管理模式,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比如CT、MRI等大型设备,主要采取专人维修负责。而病房设备、手术室设备以及其他专科设备等由设备科负责。这种分散式维修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专业、职责相对明确,维修及时。这种模式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不断出现,医院高科技设备不断增加,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如设备维修人员的知识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故障原因,不能及时有效的排除故障,更谈不上前瞻性的预见故障[2-3]。我国大多数的医院仍然停留在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阶段,因为状态维修不但需要购置各类在线监测装置,比如生命体征检测仪、电气安全检测仪、电导度仪等等,对维修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我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现状

2013年以前,我院采用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也是分散式维修管理,基本上就是事后维修如血透机等专科设备和部分的定期维修(如呼吸机等)。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简单归纳如下:

(1)行业垄断现象严重。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产品技术含量高,尤其是高端的诊疗设备如CT等大型影像设备,上游厂家较少,行业进入门槛也较高。下游的设备用户相对分散,按照市场结构特性,基本属于垄断竞争市场。而售后服务市场技术垄断性更强,备件绝大多数都控制在原产厂家手里,部分厂家也把售后服务作为一种垄断[4-5]。当设备出现故障后,厂家通常整块电路板或者整个部件,而且报价议价空间小,甚至有时这些配件的价格昂贵到接近设备价格的一半,而实际上,大部分故障只是一个元件或者是局部的损坏[6]

(2)医院工程师维修效率低,维修周期长。医院工程师维修分区,单打独斗的情况较常见,主动相互帮助维修的情况不多,自己不能维修就请厂家。而在与厂家交流过程中,自己的分析不足导致误导厂方工程师到院携带配件,等待厂家到院维修或者将设备寄到厂家维修,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维修周期加长,设备使用率降低,给临床带来不便,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如有一次呼吸机故障,我院与工程师和厂方工程师沟通错误,又因为配件订货周期原因导致设备停机3个月。

(3)医院工程师故障分析能力不足,维修记录太简单。医院工程师知识更新迟滞,对新技术、新设备了解程度低,导致面对设备故障时不知从何着手,排查思路不清,维修记录太过简单,甚至只有寥寥数字。而厂方工程师到现场培训、维修时为了维持垄断,对故障相关原因、原理以及排查程序含糊其辞,只是简单反馈要更换电路板等配件,这种情况在大型影像设备如MRI等设备维修情况中极为常见,对医院工程师的分析水平提高极为不利。

(4)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重视不够。工程师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意识薄弱,缺乏对设备整体的预防性的维护保养计划。通常在检查中发现工程师只是在事后维修之后进行保养,而且只是简单的除尘、润滑等维护,缺乏专业的维护保养知识。很多仪器设备都是由于缺乏日常保养,导致性能下降,增加了医疗设备故障发生的几率。

(5)缺乏对设备维修后的质量安全检测。临床医疗服务的安全要求医疗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7]。但普遍存在缺乏对于医疗设备维修质量进行安全检测的情况,忽略了设备使用安全,只要设备能开机,只要设备能进入程序,有显示,能操作,有结果,就认为设备正常,就交给临床科室使用。对于设备的参数是否准确,比如监护仪的血压、心率,输液泵的速率,电刀的功率;对于设备的安全,比如电气安全,血透温度、压力等等,是否达到临床使用要求都缺乏检测,给设备安全和医疗质量安全留下了隐患。

3 解决措施

通过对上面这几个突出问题的思考,我院借鉴管理先进医院的做法,针对本院实际,采取了一些举措,经过近3年的运行,效果明显,根据上述问题相应解决方案介绍如下。

3.1 按照最优化确定维修服务来源

医院工程师、原厂工程师、社会第三方(专业维修公司)人员所提供的3种维修服务各有利弊。医疗设备维修服务的来源并非固定不变,其来源的选择应该是有利于快速、经济、可靠、有效地解决维修问题。在大、中型维修逐步引入第三方维修公司,一方面能够解决维修速度慢、维修费用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厂方提高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报价,提高维修满意度。因此,大、中型医疗设备可以考虑医院工程师与原厂工程师或第三方维修工程师联合进行维修,对中小型医疗设备可以医院工程师维修为主,这样既能保证快速修复,又能使医院工程师得到锻炼和提高,节省人力、财力[8]

3.2 提高医院工程师自身素质,加强团队协作

(1)设备科按照“专业分工、职责分科、分组合作”的工作模式来管理。每个工程师有一个主要的专业方向,负责这个专业设备集中的科室,再把专业相近的工程师编为一个合作小组(2~3人),如影像组、实验组、机电组、手术设备组等,相互支持和合作,加强团队协作,提升集体荣誉感。

(2)设置巡查急修小组,开展疑难故障讨论。在科内分工之外,我科还设立了一个巡查急修小组,由技术组长和一名返聘的资深工程师组成。巡查小组要在合作小组申请时到达现场进行维修,还要对医院工程师的维修进行考核监督,避免不必要的外请维修。巡查急修小组每月组织对近期产生的频率较高故障或者是疑难故障进行科内讨论,提高科内人员解决相近问题的能力。

(3)开展工程师学习培训。秉承“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内部交流”的原则开展工程师学习培训。要求厂方派相关设备培训师到院内培训,更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在外出培训学习人员归院整理总结学习心得之后,进行科内学习交流。要求科内每个工程师就一个设备或一个学科每年至少在科内学习中组织一次讲课,并予以奖惩。通过这些举措,创造学习氛围,提升工程师技术水平,也培育出一批能够为临床开展设备培训的优秀工程师,提升临床满意度,如我院的 除颤仪、呼吸机院内培训就得到了临床科室与院领导的一致好评。

3.3 规范维修记录,提升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等级医院评审检查后兄弟医院之间交流,“设备维修记录不全”是共性问题。“设备维修记录不全”不单单是工程师维修习惯的问题,也是设备维修管理不规范,基础管理缺失的问题,更是阻碍设备科向临床医学科发展的学术障碍。没有完备的维修记录,就没有设备的档案管理,就没有工程师的归纳总结,形成不了学术论文,更谈不上学科的发展。

在科内培训中,我们提出在维修记录中必须出现以下几个要素:故障设备信息(购置时间,生产厂家,出厂编码等),故障产生时间,故障现象(含故障代码、故障提示等),排查过程,维修结果,是否做质量控制。同时要求对排查过程中做的每一个项目都要详细记录。通过这样的要求,设备科的工程师尤其新进人员逐步就具备清晰的分析故障思路,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久而久之,从为升职称而写论文到有心得体会渴望交流而写,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培育课题等等,而这些都是学术建设的必备条件。近3年来,我科室从每年仅发表论文1~2篇发展到现在的每年核心期刊论文6篇左右,学术交流投稿年近20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6篇,在考察合作课题两项,而且还在不断提升。科室在省内学术地位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科室在医院里的话语权。

3.4 加强日常保养,推广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PM)是状态维修的一种方式。它又区别于普通的状态维修,它是根据设备的安全性、重要性来设置设备的保养维修周期,它是侧重于维护保养,避免产生维修。目前重点设备(如急救抢救类设备、生命支持类设备、手术类设备等)1~3月1次,普通专科类设备3~6月1次,通用类设备6~12月1次,具体周期由设备科与使用科室共同讨论决定。预防性维修的内容包括:净化、干燥、润滑、减震、耐压、电气安全检测等。

3.5 加强设备维修后质量安全检测

2012年我院购入一批在线检测设备,可以做常用设备维修后的质量安全检测,其中有生命体征监测仪、流量监测仪、电导率检测仪、电气安全检测仪等,并且多次对医院工程师进行培训。在维修相关设备后,要求工程师必须做质量安全检测,保证设备安全,避免医疗纠纷。

4 总结

医疗设备维修是集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技术、机械学、生物学技术等多学科的高技术为一身的综合性学科,传统维修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管理要求。我们要将事后维修为主的维修模式转换为状态维修,定期检测,预防性维修为主的维修模式,完成从以维修为中心向以医疗设备质量安全为中心的转换,采取多种形式的维修服务方式,提高医院工程师自身业务水平,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实现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经济高效,而且这也在近2年的运行中得到体现,我们的维修配件占资产比率2013、2014两年分别是2.86%和1.98%,较2012年的3.13%下降明显。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对工程师的考核监督,迅速提升了科室管理水平,临床科室满意度大幅提高,设备维修周期缩短,维修费用大为降低,也是契合了等级医院评审要求。

[参考文献]

[1] 童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几点问题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91-92.

[2] 文彬,邱丹.医院维修管理模式走向与维修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医疗装备,2011,(2):71-73.

[3] 尹军.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维修模式的认识[J].重庆医学,2008,37(12):1383-1384.

[4] 亢德洪,方洪兴,童其荣,等.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现状分析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4):80-81.

[5] 李斌,汪黎君,郑蕴欣,等.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质量的组织评价方法的讨论与展望[J].中国医疗设备,2014,(8):87-90.

[6] 夏慧琳.算好医疗设备维护维修这笔账[J].中国医院院长,2015,(15):78-79.

[7] 卢爱国,张金葆,程齐波.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几点做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2,(9):121-122.

[8] 倪萍,陈自谦,马继民,等.大型医疗设备保障决策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5):75-7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ode for Hospital Medical Equipment

CHENG Ding-sheng, ZHONG Hui, XIE Feng-ming, MA Xian-li, SHI Wei-wei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Northern Jiangsu People’s Hospital, Yangzhou Jiangsu 22500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ode of hospital medical equipment. Through adjusting the focus of three maintenance strategies (subsequent maintenance, the regular maintenance and the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some measures were taken, such as identif cation of the optimized maintenance service sourc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establishment of inspection and emergency maintenance teams, standardization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records and post-maintenance quality tests.

Key words:medical equipmen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inspection and emergency maintenance; quality and safety 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志码]C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6.10.046

[文章编号]1674-1633(2016)10-0140-03

收稿日期:2015-11-06

修回日期:2015-11-25

通讯作者:仲辉,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