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指南   |  广告服务  |  投稿信箱
 公告栏 >>更多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邮件订阅
·RSS
 下载中心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出版道德规范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著作权转让授权书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论文模板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严正声明

  中国医疗设备
2022年 37卷 8期
刊出日期:2022-08-10

专论
专栏
研究论著
资讯
 
       专栏
1 新医改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奋进历程:以超声诊断设备为例
陈俊慧
2022 Vol. 37 (8): 1-2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687 KB)  ( 45 )
       专论
3 CT测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炎症的 机理及应用进展
金鑫,张兴华,杨立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1
主要介绍了利用CT技术判断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表型变化的机理,脂肪细胞是在炎症因子 影响下,发生细胞内脂质减少、水分增加,且其密度也相应增加,应用CT技术通过离体和在体研究,证实了冠状动脉周围 脂肪CT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 of Peri-Coronary,Pc-FAI)可显示脂肪表型的变化,即炎症状态越严重,Pc-FAI越 高。将Pc-FAI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状态的影像生物学指标相关研究显示,Pc-FAI可用于对高危斑块识别、冠心病危 险分层、抗炎治疗效果评估等。
2022 Vol. 37 (8): 3-7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1371 KB)  ( 99 )
8 多发性大动脉炎轻症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吴党洁,陈定章,徐晖,李昱茜,郑敏娟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2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轻症患者疾病活动性与脑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变化关系 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轻症TA患者67例(TA组)与健康体检者60名(对照组)。 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测量颅内大血管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 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采用简 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MMSE总分。依据Kerr评分评估TA组疾病活动性, 分析TA活动性与脑血流及认知的关系。结果 轻症TA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基底动脉的 PSV、RI、PI,双侧椎动脉的PSV、EDV、RI、PI,左侧MCA的PSV,左侧大脑后动脉的PI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另外,轻症TA患者的MMSE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Kerr评分呈负相关(r=-0.665,P<0.05),而Kerr 评分与脑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无显著相关性;轻症TA患者脑血流异常参数综合与MMSE总分呈显著性相关(r=0.539, P<0.05)。结论 轻症TA患者未出现明显血管狭窄时,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认知功能已出现异常,且随着疾病活动性的加 重,认知功能损害也加重,提示临床需尽早关注轻症T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改变,及时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2 Vol. 37 (8): 8-11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1619 KB)  ( 69 )
12 颅内感染的磁共振波谱成像研究进展
叶浩翊,伍志华,刘志锋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3
颅内感染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颅内感染的患者发病时临床症 状不具有特异性、病情发展迅速且鉴别诊断困难,如何进行早期的鉴别诊断,是临床精准治疗的前提,同时也是提高患者 预后的重要因素。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可对颅内感染患者进行大脑神经递质浓度与 代谢检测,对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针对MRS在颅内感染(颅脑病毒感染、细菌性或真菌性脑脓 肿、脑结核杆菌感染、脑寄生虫感染)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2022 Vol. 37 (8): 12-16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84 )
17 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行CMR检查中的实践应用
郑亦君1,2,孙峥1,2,赵丽1,2,胡莹莹3,马素文1,2,卢洁1,2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4
目的 探讨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行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的临床 应用。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10例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为研究对象,CMR检查前以图示法进行 检查流程须知宣教;检查过程中医生、技师、护士、工程师四方配合保证流程顺利推进,扫描间隙完成必要护理操作,以 及患者心理沟通;检查后行个体化访视,记录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均完 成CMR检查,平均耗时(45±6)min,射频能量吸收率未超过标准上限。检查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无异常改变,起搏器无 异常脉冲;整体检查流程配合满意度评分(4.4±0.6)分,患者对专业知识满意度最高。结论 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 患者行CMR检查,需制定详尽的临床观察指标与相应流程配合,以此对患者安全保证和满意度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2022 Vol. 37 (8): 17-20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602 KB)  ( 123 )
21 医疗超声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李奇轩1,2,3,张钒1,2,3,奚谦逸1,2,3,焦竹青1,倪昕晔2,3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5
医疗超声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获取高质量超声图像并减少医生的工作压力。协作机器 人凭借其较高的精度、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非常适合与医学影像领域相结合。目前,超声医生的数量与整体水平 均不能很好地满足医疗需求,医疗超声机器人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机器人超声这一技术正逐 渐成为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医疗领域超声机器人的主要应用方向,内容包括超声机器人的优点以及超声 机器人在手术、放射治疗、远程诊断中的应用。虽然该领域发展较晚,但是随着机器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 超声机器人将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应用空间。
2022 Vol. 37 (8): 21-24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193 )
25 基于Swin Transformer网络的肺结核影像自动分类效果评价
刘学思,聂瑞,张和华,杨利,段傲文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6
目的 为了探究Swin Transformer (SwinT)网络较Vision Transformer (ViT)、ConvNeXt网络及VggNet网络在肺结核X 线影像的分类方向上的优越性。方法 利用蒙哥马利和深圳医院的肺结核公共数据集形成混合数据集,扩增至3940张, 按照60∶20∶20的比例随机生成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利用迁移学习加微调(Fine-tune)的模式先训练VggNet16、 VggNet19网络作为基准,再分别训练SwinT、ViT以及ConvNeXt的Base网络和Large网络与之比较,采用准确率、混淆矩 阵、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热力图可视化等方式评价各网络的分类效果。结果 SwinT-Large网络分类效果最好,准确率达到 98.85%,788例测试集中分别有2例假阴性,7例假阳性,热力图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肺部,特征提取最为准确。结论 SwinT网 络在肺结核影像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色,可以作为除传统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外的新方法应用于肺结核影像的辅助诊断, 降低肺结核的漏诊率。
2022 Vol. 37 (8): 25-31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0 KB)  ( 16 )
32 基于AI与人工阅片对肋骨骨折性质诊断价值的比较
李星宇,雷禹,黄晓旗,李建龙,闫军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7
目的 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不同分类的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 顾性分析77例因胸部外伤导致的肋骨骨折患者的CT图像,首先由两名低年资影像医师及uAI EasyTriage-Rib软件(上海联影 医疗公司)分别单独阅片,之后医师使用uAI EasyTriage-Rib软件再次阅片,记录每次阅片时患者的肋骨骨折点、骨折类型 及诊断用时。对不同类型肋骨骨折(错位性骨折、非错位性骨折、陈旧性骨折)的检出率、检出准确度、灵敏度及AI诊断 中出现的假阳性、假阴性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AI EasyTriage-Rib软件对错位性骨折、非错位性骨折、陈旧性骨折的 检出率分别为96.04%、97.02%、98.79%。uAI EasyTriage-Rib软件对3种类型的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低年 资影像科医师(P<0.05);影像科医师借助AI后对不同类型的肋骨骨折诊断准确度高于AI单独诊断(P<0.05);使用uAI EasyTriage-Rib软件的诊断用时显著低于医师单独阅片(P<0.05);uAI EasyTriage-Rib软件对不同类型的肋骨骨折总漏诊率 为2.53%。结论 AI可以有效地提升影像科医师对不同类型肋骨骨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医师与AI联 合诊断效能更优。
2022 Vol. 37 (8): 32-36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819 KB)  ( 84 )
37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COVID-19患者病程变化中的诊疗作用
王娜娜1a,李大胜1a,王大为2,李珺1b,于巍伟1a,于卫永3,4,陈振波3,4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8
目的 使用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资料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辅助诊断系统动态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治疗前后的影像表现,为 COVID-19的精准诊疗提供影像学定量依据。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8例COVID-19患者的共78次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 料,通过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次CT影像结果并应用AI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分析CT影像学特 征及AI定量特征结果。结果 对于28例COVID-19患者,临床治疗平均(10.50±3.60)d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AI辅助诊断与常规阅片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708,P<0.05),诊断用时显著减少 [(2.77±0.90)min vs.(0.78±0.40)min,P<0.05)],并能够评估肺部病情定量变化(肺内平均CT值、全肺感染体积占 比及全肺感染体积),在早期、进展期和影像转归期三期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AI联合应用可作为现 期筛查COVID-19的高效模式,可以在临床疗效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 Vol. 37 (8): 37-41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603 KB)  ( 178 )
42 特征提取联合机器学习在肺腺癌与肺鳞癌病理分型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黄志成,任士义,李丹光,叶钉利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09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特征提取结合机器学习在肺腺癌(Adenocarcinoma,ADC)与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病理分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ADC或SCC的患者资 料,根据病理结果将肺ADC分为第1组(n=515),肺SCC分为第2组(n=498),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采用特 征提取软件MaZda(Version 4.6)提取病灶最大层面的纹理特征参数,通过Standardization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随后采用Univariate_Logistic、LASSO和MultiVariate_Logistic算法对数据进行降维,保留2组间差异明显的图像纹理特征, 用以构建和筛选最佳诊断模型。将数据集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6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处理, 并根据验证组的准确度、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特异度和敏感度择最佳分类器。结果 共提取病 灶最大层面纹理特征参数306个,其中特征值之间差异明显的图像纹理特征共有114个,最终保留16个最佳图像纹理特征以 构建预测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在验证集测试中的准确度最高,为本研究的最佳分类器。该模型在训练组的具体参数为 AUC 0.826,其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5.7%、72.7%、78.7%;在验证组的具体参数为AUC 0.817,其准确率、特 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4.9%、74.1%、75.6%。结论 CT影像特征提取方法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分析诊断模型在肺ADC和 肺SCC病理分型的预测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022 Vol. 37 (8): 42-45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2179 KB)  ( 150 )
46 基于深度学习分割模型的脑出血CT图像自动分割研究
苗政1,李明洋1,陈忠萍1,王烁1,王卓1,张磊1,陈丽舟2,陈云天2,史晟先1,李昊1,石光1,朱万安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0
目的 实现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的脑出血患者CT图像血肿区域自动分割,并评估后处理算法对分割结果的优 化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8月脑出血患者的影像资料,按照纳排标准纳入416例患 者的CT图像进行研究,按照比例7∶3随机分为训练集291例和测试集125例。将患者CT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摆正、去骨 后,采用本研究提出的深度学习分割网络ADUNET进行训练,实现血肿区域的自动分割。最后使用后处理算法对分割结果 进行进一步优化,并通过Dice系数、Hausdorff-Distance(HD)系数等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其他两种主流分割 网络,本研究提出的ADUNET网络在该数据集上得到了最好的分割结果(平均Dice系数为0.895,平均HD系数为11.62), 并且验证了后处理算法可以进一步优化分割结果,提高分割精度(平均Dice系数为0.899、平均HD系数为11.33)。结论 本 研究提出的ADUNET分割网络与后处理算法可以实现基于CT图像的脑出血区域自动分割及优化,该方法可提高诊断效率、 优化诊断流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2 Vol. 37 (8): 46-50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2296 KB)  ( 442 )
51 80 kV扫描结合AI优化技术在体重超重患者CCTA临床应用研究
冯倩倩1,余星瑶1,王文馨2a,徐霖1,刘超1,吴磊1,许晨思2b,王克军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1
目的 探究80 kV扫描结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优化技术在体重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将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我院 60例体重超重患者(BMI≥24 kg/m2)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120 kV扫描、ClearView+迭代技术。 B组采用80 kV扫描,进一步将B组分为B1组和B2组,B1组采用ClearView+迭代技术,B2组采用AI优化技术。比较图像的主观评分、冠状动脉分支节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主观评价A、B2组均显著高于B1组(P<0.001),A、B2组无显著差异(P>0.05)。B组的CT值 显著高于A组。B2组冠状动脉分支的CNR均显著高于A、B1组(P<0.05)。B组辐射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P<0.001),且 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减低达75.18%。结论 80 kV扫描结合AI优化技术在体重超重患者CCTA检查的图像质量与 120 kV标准扫描相一致,且辐射剂量更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2 Vol. 37 (8): 51-56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1757 KB)  ( 57 )
57 基于Brain Time Stack图像融合技术对80 kV头部灌注CT图像质量的改善研究
王宏,李玲,逯瑶,何祎,张晨,陈涓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2
目的 探讨Brain Time Stack图像融合技术在80 kV管电压下对头部灌注CT图像质量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年7—9月在北京医院放射科行头部灌注扫描的31例患者资料。根据头部CT灌注扫描获得的时间-密度曲线,选择动脉 峰值期、峰值前一期及峰值后一期,共3个时相的0.5 mm图像,进行Brain Time Stack后处理,并将图像数据分为四组:A组 (动脉期)、B组(动脉期结合前一期相)、C组(动脉期结合后一期相)、D组(动脉期结合前一期及后一期)。通过t检 验比较4组图像的额叶白质、灰质、侧脑室、延髓、小脑的CT值、标准差值(Standard Deviation,SD)、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的统计学差异。此外,由2名医师分别对4组图像的图像 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其统计学差异。结果 4组图像的额叶白质、灰质、侧脑室、延髓、小 脑的SD值、SNR及CNR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D组图像的噪声最低、SNR及CNR最高。4组图像之间CT值无 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4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D组明显优于A、B、C组(P<0.05)。两医师间主观 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17(P<0.001)。结论 Brain Time Stack图像融合技术可有效降低降低图像噪声,明显改善 图像质量。
2022 Vol. 37 (8): 57-61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1661 KB)  ( 33 )
62 X线二维钩丝定位改良术在乳腺微钙化病灶术前定位中的价值
孟宪彦,欧阳雪晖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3
目的 探讨X线引导的二维钩丝定位改良术在乳腺微钙化病灶术前定位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 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乳腺切除术的76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前钼靶定位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 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定位时间、术前定位准确性、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结果 38例患者于手术前接受二 维钩丝定位改良术,另38例患者于手术前接受传统二维钩丝定位术。试验组术前定位时间为10~27(19.18±4.32)min, 对照组术前定位时间为9~22(14.95±2.77)min,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定位准确率为 92.1%(35/38),对照组定位准确率为68.4%(26/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对照组手术所用时间 (104.37±20.61)min多于试验组(74.68±13.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816)。结论 X线引导的二维钩丝定位改良术在乳腺微钙化病灶术前定位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为术中准确 切除病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2 Vol. 37 (8): 62-65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621 KB)  ( 31 )
66 320排容积CT肘关节优化体位扫描技术的应用
李雅芳1,张进慧1,徐如林2,周建军3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4
目的 探讨佳能320排CT肘关节容积扫描优化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得到更高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辐射 剂量。方法 以在本院就诊的42例肘关节损伤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均行CT扫描,根据不同体位扫描方式将其分为观 察组(体位改进优化)与对照组(肘关节置于身体侧边),每组21例,比较两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情况。结果 观察组肘关节CT扫描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3.9±3.4)、(55±1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7±2.9)、(21.3±8.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2.95±0.22)、(2.38±0.81)分,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9.5±4.9)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1.7、 (155.7±47.2)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宽体探测器实现肘关节站立位的16 cm容积扫描能 做到单纯的肘关节检查,与传统体位的扫描方式相比,能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更低,可作为CT扫描首选体位。
2022 Vol. 37 (8): 66-69 [摘要] ( 69 ) HTML (1 KB)  PDF (1454 KB)  ( 134 )
70 不同扫描方式对CCTA人工智能重建与分析的影响
耿纪刚1,李笑石1,朱寅虎1,金大永1,李馨1,张巍琪2,秦越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5
目的 分析与评价两种不同扫描模式对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后处理结果评估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4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行冠状 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复查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和B组再按照心率将 每组分为两个亚组:心率≤75次/min为A1组(33例)、B1组(35例),心率>75次/min为A2组(17例)、B2组(15例)。 A组使用容积扫描模式,B组使用螺旋扫描模式。将所有图像传送至数坤AI后处理站进行重建与分析,按照不同亚组分别对 AI自动重建的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和曲面重建(Curved projection Reformation,CPR)图像进行主观质 量评分;通过对冠状动脉兴趣区进行测量,包括CT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以测量客观图像质量;比较A组和B组的辐射剂量。 结果 在V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中,A1组与B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在CPR主观图像质量评价中,A1与B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2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B2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图像质量对比中,A组与B组图像在低心率亚组前降支远段的S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091),其余所有节段的SNR值B1组均显著高于A1组(P<0.05);而高心率亚组中,远段节段的SNR值B2组均小于 A2组,近中段节段的SNR值则表现为B2组均大于A2组(P<0.05)。结论 采用容积扫描AI后处理的图像在心率≤75次/min 时,与螺旋扫描的图像质量相近;心率>75次/min时,螺旋扫描的图像质量更好,但由于容积扫描辐射剂量大幅度减低, 因此在心率较低(≤75次/min)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容积扫描,心率较高时(>75次/min)使用螺旋扫描。
2022 Vol. 37 (8): 70-75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1895 KB)  ( 84 )
76 基于全模型迭代算法对腹部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改善探讨
于克祯1,李玲1,王国选1,尤子珑1,张雷1,王宏1,许英浩2,陈涓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6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Forward Projected 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Solution,FIRST)算法对腹部CT血管 造影的图像质量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北京医院放射科行腹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30例,分别对其图像进行不 同算法的重建: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混合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AIDR 3D)和FIRST算法,并对3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后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腹部主要血管及肌肉的 CT值、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进行对比,主要包括:第12胸椎水平的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腹腔干(Celiac Trunk,CT)、肠系膜 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SMA)、肾动脉(Renal Artery,RA)、肝右动脉(Right Hepatic Artery,RHA)水平;在主 观评价方面,由两名工作经验分别为7年及10年以上的放射科技师,通过双盲法按照5分标准进行评估,通过Kappa分析观 察者间一致性,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3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FBP组和AIDR 3D组相比,FIRST组中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背景(肌肉)的SNR、CNR值显著升高(P<0.001);3组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肝右 动脉、背景(肌肉)的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观评分方面,FIRST组及AIDR 3D组均可满足诊断需要,主观 评分均优于FBP组(P<0.05);此外,FIRST组的主观评分显著优于AIDR 3D组(P<0.05)。结论 在腹部CT血管造影的重 建算法中,与FBP和AIDR 3D相比,FIRST重建算法可以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2022 Vol. 37 (8): 76-80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1684 KB)  ( 116 )
81 3种不同算法所测中晚期宫颈鳞癌原发肿瘤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之间差异研究
张云,胡裕效,宋萌,崔璨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7
目的 比较固定阈值法[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2.5]、固定百分比阈值法 (42% SUVmax)及自适应迭代算法(w=0.5)3种不同算法所测中晚期宫颈鳞癌原发肿瘤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之间 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103例中晚期宫颈癌鳞癌患者治疗前的18F-FDG PET/CT 图像,用3种算法测量宫颈原发肿瘤的代谢参数: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 标准化摄取峰值(Peak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peak)、最大葡萄糖均一化值(Maximum Glucose Homogenization, GNmax)、平均葡萄糖均一化值(Mean Glucose Homogenization,GNmean)、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 MTV)、总病变糖酵解(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和葡萄糖均一化总病变糖酵解(Glucose Homogenization Total Lesion Glycolysis,GNTLG),比较3种算法代谢参数的差异性。结果 中晚期宫颈癌鳞癌患者3种算法之间SUVmax、GNmax及 SUVpeak无统计学差异(P>0.05),MTV、SUVmean、TLG、GNmean及GNTLG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固定阈值法测量 的MTV最大,SUVmean及GNmean最小,自适应迭代法测量的MTV、SUVmean及GNmean次之,固定百分比阈值法测量的MTV最 小,SUVmean及GNmean最大。Ⅲ期宫颈癌鳞癌患者结果与中晚期宫颈癌鳞癌患者结果基本一致,但Ⅳ期宫颈癌鳞癌患者结果 与中晚期宫颈癌鳞癌患者结果差异较大。结论 不同测量算法所测宫颈鳞癌肿瘤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存在明显差异,研 究结果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022 Vol. 37 (8): 81-86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375 KB)  ( 40 )
87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AiCE在骶髂关节低剂量CT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曹立坤1,沈文笛1,王沄1,许英浩2,马壮飞2,付海鸿1,金征宇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8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算法较混合迭代重建算法(Hybri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HIR)在改善骶髂关节CT图像质量与降低辐射剂量中的能力。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于 我院接受骶髂关节CT检查的患者共76例,均行常规剂量CT(Standard-Dose CT,SDCT)与低剂量CT(Low-Dose CT, LDCT)。SDCT采用HIR重建,LDCT采用HIR与DLR(AiCE)重建,分别表示为SD-HIR、LD-HIR和LD-DLR。计算 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和体型特异性扫描剂量(Size Specific Dose Estimate,SSDE)。测量并计算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BN)、第一骶椎与髂骨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与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等客观指标。以Likert 5分制评分法对3组重建图像行主观评分,依据纽约骶髂关节炎分类标准对双侧骶髂 关节进行分级诊断。所有患者依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体重、超重与肥胖三组,于各组内比 较SDCT与LDCT辐射剂量以及3种重建图像间客观、主观评价间的差异。结果 全部患者LDCT的平均ED、SSDE均低于 SDCT(P<0.001),ED和SSDE的降低率随BMI升高而提高。3组图像的BN、SNR、CNR和主观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01);LD-DLR图像BN值均低于SD-HIR和LD-HIR图像,SNR和CNR值均高于SD-HIR和LD-HIR图像(P<0.05), CNR值随着BMI增加降低。LD-DLR主观评分与SD-HIR无统计学差异(P=0.808),但高于LD-HIR(P<0.001)。LD-DLR 和SD-HIR图像对骶髂关节炎分级的诊断一致性优(Kappa值=0.888,P<0.001)。结论 DLR算法能在降低骶髂关节CT检查 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有助于提高骶髂关节CT扫描的安全性。
2022 Vol. 37 (8): 87-92 [摘要] ( 63 ) HTML (1 KB)  PDF (1407 KB)  ( 79 )
93 深度学习算法在超重肺间质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秦瑞遥1,王沄1,宋伟1,赵瑞杰1,隋昕1,宋兰1,杜华阳1,马壮飞2,马硕1,付海鸿1,金征宇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19
目的 探索深度学习算法提高超重肺间质性病变患者的低剂量CT(Low Dose CT,LDCT)及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扫描图像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地纳入20例超重肺间质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 病例,其中5例为结缔组织病相关ILD,余15例病因不明。所有患者均接受HRCT扫描(120 kVp,自动管电流)和LDCT扫 描(120 kVp,30 mAs)。HRCT扫描图像由混合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imensional, AIDR3D) 处理,LDCT图像由深度学习重建算法(Advanced Intelligence Clear-IQ Engine,AiCE,肺/骨算法,mild/standard/strong 重建)处理。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图像的噪声、伪影、图像质量、正常结构以及ILD相关的特征表现进行评估,比较 LDCT扫描组与HRCT扫描组的图像噪声与图像质量。结果 超重ILD患者应用LDCT扫描方案后,有效扫描剂量比HRCT扫 描下降73%。其中,LDCT扫描中,应用肺算法(standard/strong重建)以及骨算法(mild/standard/strong重建)处理的图像 噪声约降至HRCT扫描的34.5%~91.7%(P<0.05),信噪比(范围:24.64~66.23)约为后者(平均值22.75)的1.1~2.9倍 (P<0.001)。两组扫描方案的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图像总体评分、伪影、正常结构观察如叶间裂、近端支气管及邻近肺血 管、外周支气管及邻近肺血管、胸膜下血管等)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异常征象的评估中,LDCT扫描(肺 算法,strong重建)对磨玻璃影的观察显著优于HRCT扫描(P=0.002),在其他异常特征(网格影、支气管扩张及蜂窝 征)的观察中,两种方案的图像质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超重ILD患者中,应用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2022 Vol. 37 (8): 93-98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625 KB)  ( 52 )
99 基于深度学习的ClearInfinity算法对腹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侯平1,刘杰1,陈岩1,高剑波1,李甸源2,李雨桐3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0
目的 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ClearInfinity(CI)算法在上腹部体模CT扫描中降噪和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探讨优 化图像质量的最佳权重比例。方法 以同一管电压(120 kV)、不同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 水平(15、10、7.5、5、2.5 mGy)对腹部仿真体模进行扫描,每组图像均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 Back Projection, FBP)、Clear View迭代算法(CV算法,分别采用50%CV、90%CV重建)和深度学习算法(CI算法,分别采用10%CI、 30%CI、50%CI、70%CI、90%CI重建)共8种不同方法进行重建,共获得40组图像。测量并记录各组图像肝脏、左侧肾 脏及肌肉平均CT值、噪声和主观评分,同时记录各重建算法的重建时间。计算并比较CV算法、CI算法相比FBP算法降低 噪声的能力。各组图像主观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重建时间、CT值和噪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 正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各组中不同部位CT值随不同算法权重比例的增高呈基本稳定状态(P>0.05);同一辐射剂量水平 下,与FBP相比,随着CV及CI算法权重的升高,噪声水平显著下降(P<0.001);相同权重重建算法下,CI算法降低噪 声的能力高于CV算法;主观评分比较,50%CV和10%CI、30%CI、50%CI算法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超低剂量水平 (CTDIVOL=2.5 mGy)下30%CI图像质量最佳,且50%CI图像质量优于FBP重建(P<0.001)。各组中各重建算法的重建时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CI算法较迭代算法显著降低了图像噪声,提高了图像质量,且 30%~50%权重比例可以显著提高低剂量模式获得的图像质量。
2022 Vol. 37 (8): 99-103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1550 KB)  ( 104 )
104 能谱CT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施康1,储晨1,杨尚文1,王铭君2,李茗1,胡安宁1,辛小燕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1
目的 探究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去金属伪影(Metal Artifacts Reduction,MAR)技术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 床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2—5月于我院行能谱CT检查的44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将原始数据作为非MAR组,MAR重建 作为MAR组,扫描后处理得到混合能量及70~140 keV单能量的图像。在金属伪影覆盖面积最大的层面,高、低密度伪影 区的胸大肌、胸小肌及对侧的背侧脂肪组织划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CT值、标准差,计算伪影指数 (Artifact Index,AI)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两名 医师按照图像伪影、组织对比及综合评分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并采用Kappa值检验评分一致性。结果 随着keV增长,AI 值及CNR值均逐渐降低;相同keV时,MAR组的AI值、CNR值均显著低于非MAR组(P<0.05)。两名医师评分一致性较好 (Kappa值为0.873),110 keV综合评分最高。结论 能谱CT高keV单能量成像联合MAR技术可以去除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CT扫描过程中产生的金属伪影,并且100~120 keV是观察周围软组织的最佳单能量范围。
2022 Vol. 37 (8): 104-107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533 KB)  ( 84 )
108 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在双能量CTPA图像中的应用研究
易思琪,胡仕北,何雅坤,何长久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2
目的 探讨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Noise-optimized 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优化CT肺动脉成 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图像质量、提高栓子检出效能和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0年7至2021 年3月在我院行CTPA检查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双能量扫描(80/Sn140 kV,30例),B组为单 能量扫描(120 kV,31例)。A组使用线性融合技术(Linear Blending,LB)获得M=0.6的LB图像(A1组),使用VMI+技 术获得VMI40+图像(A2组)和VMI60+图像(A3组)。比较4组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 (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和主观图像质量;比较A1组、A2组和A3组图像的栓子检出量和显示清晰度;比较A组和 B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A2组和A3组的CNR值均显著高于A1组和B组(P<0.05)。A3组SNR显著优于A2组(P<0.05),A3 组、A1组和B组3组SNR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3组评分 最高;A2组和A3组段以下栓子显示清晰度和检出量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但均高于A1组(P<0.05)。A组有效辐 射剂量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VMI+技术能提高CTPA图像质量、栓子检出效能和降低辐射剂量,可为临床诊断肺 栓塞提供更可靠的影像资料。
2022 Vol. 37 (8): 108-113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1667 KB)  ( 45 )
114 双源CT能谱曲线和碘含量测定在肾脏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陈杰,田慧,任永芳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3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良、恶性肾脏小肿瘤(Small Renal Masses,SRM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最大径≤4 cm肾透明细胞癌24例作为恶性组,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嗜酸细胞腺瘤10例作为良性组,测 量并比较肿瘤、正常肾皮质区在皮质期及髓质期的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值和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良性SRMs 髓质期IC值高于恶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SRMs皮质期以及正常肾皮质在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 IC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SRMs皮质期、髓质期曲线斜率均大于恶性,皮质期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髓质期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SRMs病变同平面正常肾皮质在增强扫描皮质 期、髓质期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髓质期IC值和皮质期能谱曲线斜率可 用于良、恶性SRMs的鉴别诊断。
2022 Vol. 37 (8): 114-117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783 KB)  ( 27 )
118 基于VHL基因表达构建CT组学特征预测ccRCC Fuhrman分级的诊断模型
田晋捷,马新伟,许建铭,庞洪权,朱建兵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4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基因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Fuhrman 分级之间的关系,并根据VHL表达匹配相关CT组学特征,构建CT组学特征预测ccRCC Fuhrman分级的诊断模型。方法 本 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TCGA数据库,共163例经病理证实的ccRCC病例。在入组病例的CT图像上构建瘤体体积(Tumor Mass Volume,TMV),每例ccRCC癌灶中计算588个影像组学特征。将病例分成训练组(n=120)与测试组(n=43),在训练 组中,通过秩相关分析选择与ccRCC Fuhrman分级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CT组学特征(P<0.01),并用筛选出的有统计 学差异的组学特征对ccRCC Fuhrman分级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诊断效能检 验,初步构建以组学特征和学习分类器为主要组成的诊断模型。在测试组中,采用训练组筛选出的有统计学差异的组学特 征对ccRCC Fuhrman分级进行ROC诊断效能测试,验证诊断模型的预测效能,构建有效CT组学特征预测ccRCC Fuhrman分 级的诊断模型。结果 VHL表达量在ccRCC Fuhrman高低级别组中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7)。在训练组中通过相关性 分析,筛选出25个有统计学差异的CT组学特征,对ccRCC Fuhrman高低分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95%CI)为0.742(0.654~0.817),敏感度79.0%,特异度61.4%,构建预测诊断模型。在测试组中,对 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验证,25个CT组学特征对ccRCC Fuhrman高低分级诊断效能AUC值为0.816,95%CI:0.668~0.918,敏感 度90.9%,特异度61.9%。结论 VHL基因突变相关的CT组学特征模型对ccRCC Fuhrman高低分级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022 Vol. 37 (8): 118-124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706 KB)  ( 107 )
123 术前基于CT的瘤周和瘤体放射学特征鉴别ccRCC与fp_AML
贺琬淋,方维东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5
目的 基于CT增强评估不同范围瘤周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分析,验证其术前鉴别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at- Poor Angiomyolipoma,fp_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 例直径≤4 cm的肾脏肿瘤患者术前CT增强扫描图像,包括ccRCC103例,fp_AML 47例。在皮髓质期CT增强图像上手工勾 画出肿瘤区域、不同范围瘤周区域以及肿瘤+瘤周模型的三维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s,VOIs),按照7∶3的比例划 分训练集与测试集,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后,建立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s Regression),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 价各个模型对于区分≤4 cm ccRCC与fp_AML鉴别诊断的能力。结果 在6个模型中,表现最佳的是肿瘤体积(Tumor Mass Volume,TMV)+肿瘤边缘外2 mm(Peritumoral Volume,PTV0~2)联合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990、特异度为0.96、灵敏 度为0.88、准确度为0.93;验证集的AUC为0.931、特异度为0.87、灵敏度为0.71、准确度为0.82。在4个非联合模型中,肿 瘤边界内外2 mm(PTV2~2)模型的鉴别效能明显优于其他3个单独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911、特异度为0.92、灵敏度为 0.70、准确度为0.85;验证集的AUC为0.917、特异度为0.97、灵敏度为0.71、准确度为0.89。结论 在基于CT的单个模型中, PTV2~2瘤周模型表现最好,即PTV2~2的瘤周范围更能够有效鉴别fp_AML和ccRCC;联合肿瘤及瘤周模型中,TMV+PTV0~2 联合模型性能最佳,可更准确、全面地反映肿瘤的特征和异质性,因此可作为鉴别fp_AML和ccRCC最有效能的方法。
2022 Vol. 37 (8): 123-127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2002 KB)  ( 159 )
128 基于CT血管造影的形态学特征预测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李松1,2,沈龙山2,罗宏2,仝贺2,王震寰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6
目的 比较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囊状动脉瘤临床指标和形态学特征,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于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后交通囊状动脉瘤患者131例。根据动脉瘤破裂 出血与否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利用单因素比较分析临床基本资料和动脉瘤形态学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后交 通囊状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建立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结果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在性别、动脉瘤顶指向、是否伴 有子囊、瘤体最大径、瘤体宽度、瘤体高度、纵横比、尺寸比、长宽比以及入射角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动脉瘤顶指向外下方(OR=29.526,95%CI:3.205~271.987,P=0.003)、入射角度(OR=1.038, 95%CI:1.002~1.077,P=0.014)、纵横比(OR=4.979,95%CI:1.046~23.712,P=0.044)、尺寸比(OR=6.233, 95%CI:1.432~27.135,P=0.015)为影响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 裂风险的预测模型,用预测模型的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877(0.815~0.939),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01)。结论 后交通动脉瘤顶指向外下方、入射、纵横比和尺寸比是形态学预测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 后交通囊状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2022 Vol. 37 (8): 128-131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1508 KB)  ( 76 )
132 CT影像组学模型对糖尿病足患者足底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耿冀1,吕喆1,张滨1,徐井旭2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7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在诊断糖尿病足患者足底神经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 我院就诊的并发糖尿病足的29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组)及47例同期单侧足部创伤患者(非糖尿病组)的临床资料及足 部CT影像学资料。基于足部CT图像采用深睿科研平台提取1743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检查和F检验进行特 征筛选,随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模型构建。采用五折交叉验证训练模型,在训练组与验证组中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影像组学特征在诊断糖尿病足患者足底神经病变中 的效能。结果 经过特征筛选,最终选取12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糖尿病足患者足底神经病变诊断模型。训练组中诊断模 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7(95%CI:0.94~1.00),敏感度为90.20%,特异度为89.13%,诊断 准确率为89.69%;验证组AUC为0.89(95%CI:0.82~0.95),敏感度为84.31%,特异度为80.43%,诊断准确率为82.47%。 结论 基于足部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糖尿病足患者足底神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022 Vol. 37 (8): 132-136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1652 KB)  ( 78 )
137 18F-NaF PET/CT与HR-VWI联合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
刘昭言1,2,欧阳雪晖2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8
目的 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前的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患者同期行18F-NaF正电子发 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Na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NaF PET/CT)与高分 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检查。将两种检查对易损斑块的识别结果与“金 标准”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探究两者分别识别易损斑块的能力以及两者联合识别易损斑块的能力。方法 前瞻性选取内蒙古 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确诊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的CEA术前患者31例,1周内分别行18F-NaF PET/CT检查和HR-VWI检查。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金标准对照,计算两者分别识别以及联合识别易损斑块的灵敏度 (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PV-)及诊断符合率,并绘制ROC曲线,对比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以期评 价18F-NaF PET/CT检查和HR-VWI检查及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 18F-NaF PET/CT识别易损斑块的SE、SP、PV+、PV-及 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08%、80.00%、95.00%、36.36%、74.19%,AUC为0.765。HR-VWI诊断易损斑块的SE、SP、PV+、 PV-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2%、60.00%、88.00%、50.00%、80.65%,AUC为0.723。两种检查联合诊断易损斑块的SE、 SP、PV+、PV-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1%、80.00%、96.00%、66.67%、90.03%,AUC为0.774。结论 18F-NaF PET/CT和 HR-VWI均是有效的易损斑块影像检测手段。两者联合检测效果更佳,日后有潜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易损斑块的无创 影像学方案。
2022 Vol. 37 (8): 137-141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1856 KB)  ( 54 )
142 基于自监督学习网络的多层同时扫描扩散张量成像去噪研究
曹达1,王伟2,徐露露1,王传兵1,陈巍1,吴小玲2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29
目的 探究自监督学习网络Patch2Self在多层同时扫描扩散张量成像(Multiband SENS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B SENSE DTI)中降噪的可行性。方法 招募24名健康志愿在3T MRI上进行MB SENSE(MB factor 4)DTI扫描。利用自监督 学习网络Patch2Self、非局部均值法(Non-Local Means,NLM)和局部主成分分析法(Loc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LPCA)给MB SENSE DTI去噪。使用峰值噪声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结构相似度(Structural Similarity, SSIM)进行客观评价;由放射科医生对图像噪声、对比度、整体质量以及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的 整体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在PSNR方面,Patch2Self优于NLM,但低于LPCA(P<0.05);在SSIM方面,Patch2Self优 于NLM和LPCA(P<0.05);在噪声方面,Patch2Self明显优于NLM(P<0.05),而Patch2Self与LPCA之间图像质量比较无 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比度、整体质量和FA图的整体质量方面,Patch2Self优于NLM和LPCA(P<0.05)。结论 自 监督学习网络Patch2Self可以很好地完成去噪、保留脑部组织结构以及提高图像质量。
2022 Vol. 37 (8): 142-146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1957 KB)  ( 167 )
147 MSCT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检测与质量管理
叶培筠1,2,梁永刚2,陈佳敏1,2,陈楚洁1,2,付丽媛1,2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0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探讨MSCT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方 法,以保障各项参数的准确性和CT设备的良好运行。方法 采用Barracuda多功能X射线参数测试仪、Catphan500 CT性能测 试体模、CT剂量头模、DCT10 CT长杆电离室及CT设备自带水模对CT设备的检查床运动精度、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imetry Index,CTDIw)、定位光精度、CT值线性、层厚偏差、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CT值(水)、均匀 性和噪声进行检测并计算检测结果。结果 检查床运动精度测量的误差为0,CTDIw为45.9 mGy,定位光精度测量误差为0.5 mm,CT值线性为-31 HU,层厚偏差为0.409,标准算法和高分辨算法的空间分辨率分别为7和11Lp/cm,低对比度分辨率为 3 mm,CT值(水)为2.1 HU,均匀性为1.4 HU,噪声为0.35%。结论 通过对MSCT设备进行定期质量检测,可实时掌握设 备工作状态,确保参数科学、准确,保障设备安全有效运行。
2022 Vol. 37 (8): 147-150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1445 KB)  ( 71 )
151 碘对比剂浓度对肝切除术前血管图像质量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陈杰,王姗姗,夏迎洪,王艳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1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恒定单位碘总量下对肝血管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 行肝切除术前影像检查患者前瞻性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400 mgI/mL(高浓度组)和300 mgI/mL(低浓度组)对比 剂,采用相同注射速率和恒定单位碘总量。血管图像质量通过在动脉期、门静脉、静脉期及延迟期进行定量评估[HU值、 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和定性评估(Likert-4级)。结果 共 纳入128例患者,两组各64例。高浓度组在动脉期肝动脉和腹主动脉的 CNR 及 SNR均显著高于低浓度组(P<0.05);高浓 度组的动脉期图像质量定性评估中相应血管评分高于低浓度组,高浓度组中3分及4分图像占比高于低浓度组(90.62% vs. 51.57%,P<0.001);两组患者在门脉期、肝静脉期、延迟期血管及肝实质的定量及定性评估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相同注射速率和恒定单位碘总量下,高浓度对比剂(400 mgI/mL)可在动脉期有效提高血管图像质 量,有助于术前对肝脏血管情况的评估。
2022 Vol. 37 (8): 151-155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1867 KB)  ( 33 )
156 数字乳腺三维断层融合摄影结合合成二维图像(V-preview)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蜀川,袁元,张雪琴,李真林,杨吉学,李焱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2
目的 探讨数字乳腺三维断层融合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结合二维图像(V-preview)的临床应用 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行DBT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的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非致密型乳腺腺体患者80例,致密型乳腺腺体患者80例。比较不同乳腺腺体分型 下,DBT结合V-preview与DBT结合FFDM两种检查模式的诊断效能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非致密型乳腺患者中,两种检 查模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致密 型乳腺患者中,两种检查模式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在不同乳腺腺体分型中,DBT结合V-preview检查模式均可以取得与DBT结合FFDM相同的诊断效能, 且辐射剂量更低。DBT结合V-preview可替代DBT结合FFDM检查模式。
2022 Vol. 37 (8): 156-159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1441 KB)  ( 53 )
160 MRI系统质量控制检测的SNR及均匀度的自动测量研究
陈佳敏1,2,梁永刚3,叶培筠1,2,陈楚洁1,2,付丽媛1,2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3
目的 基于ACR体模对MRI系统进行质量控制,设计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均匀度自动测量软 件,提高质控检测参数测算的效率。方法 基于ACR体模质控检测SNR及图像均匀度测算方法,并根据图像特征,在Matlab R2013b平台设计编写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等算法,实现对SNR及图像均匀度自动化处理及分析,并采用Bland-Altman统 计学方法评价手工测算与自动测量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基于Matlab R2013b平台设计编写的自动检测程序实现了对SNR 及图像均匀度的自动测量,Bland-Altman图显示,手工测算和自动测算测得的SNR的数据点均位于一致性界限的范围内 (-53.1,40.5),图像均匀度的数据点均位于一致性界限的范围内(-4.7%,3.0%),说明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基于 Matlab平台的自动化评估算法易于实现,可极大提高质控参数测算效率,有望与手工测量相互替代。
2022 Vol. 37 (8): 160-163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1684 KB)  ( 170 )
       研究论著
16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双源CT大螺距非门控心脑联扫的图像质量优化研究
刘佳宾1,王臣1,祝小莲1,李岩1,沈翀1,禹烜1,杜祥颖1,2,李坤成1,2,卢洁1,2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4
目的 评估双源CT不同螺距自由呼吸非门控条件下心脑联合扫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中的图像质量差异,以 优化扫描方案。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在我院就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行急诊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联合头颈部血管CT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按照扫描时螺距不同随机分为A组(螺 距2.0)和B组(螺距3.2)。以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于门诊常规预约行心脑联合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 用西门子公司第三代双源CT Force扫描,比较3组图像质量。结果 A组共纳入患者24例,B组共纳入患者22例,C组共纳 入患者26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比较无统计学 差异(P>0.05);3组主观评价中运动伪影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图像质量最差,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在使用3.2螺距进行自由呼吸非门控心脑联扫时,可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和不影响头颈CTA质量的前提 下,提供心脏结构解剖信息,为心源性梗死的鉴别提供影像学解决方案。
2022 Vol. 37 (8): 164-167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1638 KB)  ( 21 )
168 MSCT与MRI在直肠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吴春茂a,孟庆涛a,董祥宁b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5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直肠癌诊断及分期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直肠癌患 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采用MSCT扫描、MRI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与MRI对直肠癌的检出率 以及对直肠癌患者术前原发肿瘤(Tumour,T)、淋巴结(Node,N)及远处转移(Metastasis,M)的判断准确率。 结果 MSCT、MRI对直肠癌的检出率分别为82.22%、85.56%;MSCT诊断T1-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 和阴性预测值,诊断T3期的特异度,诊断T4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与MRI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P>0.05);MSCT诊断直肠癌T3期的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诊断T4期准确度均低于MRI (P<0.05);术前MSCT扫描对N0、N1、N2、M0、M1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与 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放射科影像医师对MSCT和MRI诊断直肠癌结果的判断一致性相近。 结论 MSCT和MRI对直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MRI对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更高。
2022 Vol. 37 (8): 168-172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1708 KB)  ( 6 )
173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分析
王璐1,刘佳1,李茂桐2,晏丹1,张建兴1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6
目的 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 性分析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EP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学资料。比较单纯EPC组(21例)与EPC伴浸润或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组(30例)的差异。结果 单纯EPC大多表现为形态规则,呈椭圆形(81.0%,17/21),EPC伴浸 润或DCIS大多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63.3%,19/30);单纯EPC以边缘光整(61.9%,13/21)多见,EPC伴浸润或DCIS则 以边缘模糊(26.7%,8/30)和微小分叶(30.0%,9/30)多见;两组患者在超声表现的肿瘤形态及边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51例EPC病例中,44例可检出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以Ⅲ级血流信号多见。结论 单纯EPC超声多见囊 实混合回声、呈椭圆形、边缘光整等良性征象。若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呈微小分叶,有成角或毛刺,则表明伴浸 润或DCIS可能性很高,要警惕存在很高的恶性风险。
2022 Vol. 37 (8): 173-176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1944 KB)  ( 50 )
177 能谱CT加MAR技术联合VR降伪影技术对金属植入物的显示能力分析
姬龙,余娜,苟瀚恒,何长清,周代全
DOI: 10.3969/j.issn.1674-1633.2022.08.037
目的 研究能谱CT多伪影去除(Multi-Artifact Reduction,MAR)技术在内固定植入术后去金属伪影的效果,分析 MAR技术所获取的组织CT值是否真实,同时分析联合CT硬件增强(CT Hardware Enhanced)VR降伪影法重建较常规重 建对金属植入物的显示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7—11月行能谱CT金属植入物检查的患者共42例,获取其能谱 CT data数据,分别重建出加MAR和不加MAR两组数据用于后处理分析。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常规容积再 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和VR降伪影法重建,比较MAR组和不加 MAR组在金属伪影层面的伪影长度;将两组图像在金属伪影层面骨骼及肌肉的CT值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与无伪影层面对应的骨骼及肌肉的CT值和信噪比进行对比,分析采用VR降伪影技术重建与常规三维重建的显示 效果。结果 主观评价MAR组图像评分为4(4,5)分,不加MAR组图像评分为1(1,2)分,两名医生评分一致性较好 (Kappa=0.766、0.787);客观评价MAR组图像在伪影层面显示伪影长度较不加MAR组图像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01),且组织CT值及SNR更接近无伪影层面相对应组织;联合VR降伪影技术重建较常规三维重建对金属植入物 的显示更清晰。结论 能谱CT联合MAR技术可以有效去除金属伪影,在金属伪影层面显示组织CT值更加真实准确,SNR更 高,联合使用VR降伪影技术行三维重建能更好地显示金属植入物的情况。
2022 Vol. 37 (8): 177-182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1828 KB)  ( 49 )
       资讯
183 践行“十四五”医改政策——国智创新,阿凡达新双源CT
2022 Vol. 37 (8): 183-183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1345 KB)  ( 21 )
医院成长微课堂 行业研究员 中国医疗设备传媒集团 网来天下 通健新广 欧亚起航 医疗维修在线 爱普生
 
Copyright (C)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59164号-1
联系地址:北京市顺义区竺园路12号院天竺综合保税区泰达科技园7号楼 邮编:101312